《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系列传记文学作者培训班开班 共探报告文学创作新路径
《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系列传记文学作者培训班开班
共探报告文学创作新路径
秋染京华银杏黄,笔传石化古今章。2025年10 月12日,由中国化工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编纂委员会、中国石化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系列传记文学作者培训班,在中国石化出版社 8 层多功能厅正式开班。

此次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北京、安徽、江苏、广东、新疆等全国各地的 40 余名线下作者,以及线上超 500 名作者及文友共同参与。玉山县作家协会也积极组织当地作家参加线上学习,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次培训班恰逢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在京举行,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作协名义召开的全国性报告文学创作专门会议。培训班全程贯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报告文学在反映伟大变革、记录时代风云、展现社会风貌中的独特作用”这一主题,深入探讨报告文学在新时代的创作方向和发展路径,致力于促进报告文学创作、研究、出版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培训伊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翟海潮介绍了本次培训的课程内容与整体安排。随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围绕“纪实文学的时代价值与创作方法”展开讲解,他鼓励作者既要解放思想、激活创作热情,又要深入基层,为学员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接着,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主席钱玉贵聚焦“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特色与写作技巧” 授课,他阐述了《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系列的时代意义,并提出“抓主题、抓主线、立人物、强故事、精语言、勤修改、读经典”七大写作要点,为学员搭建起清晰的创作框架。
下午,中国水利作家协会副主席赵学儒以“行业作家的追求与探索 —— 我是一个‘打井’的人”为题,结合自身水利行业写作经验,分享了深耕行业的心得。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则针对“工业题材科普文章创作特色与写作技巧”进行教学,他以科普文学作品及《科普时报》文章为例,从选题、视角、创意等方面为学员解析了写作关键要点。
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叶建华围绕“报告文学作品采访技巧”进行授课,他指出报告文学是“最接地气的文体”,在 AI 时代受冲击最小,并从采访前的准备与采访中的技巧等方面分享了实用经验。最后,中国石化出版社炼化分社主管孙立泉讲解了“《古今石油和化工人》出版规范与要求”,为作品出版提供了明确指引。
培训期间,叶建华向每位线下学员赠送了其最新出版的《化工泰斗:侯德榜》,翟海潮赠送了新作《由生存到寻找意义》。10月13日上午,主办方还组织部分作者前往中国化工博物馆参观,学员们了解了化工从古至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深受触动。

此次培训班的圆满举办,让参训作者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他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明晰了创作思路,还承诺会把培训所得融入《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第二辑的创作中,以笔为媒讲好石油和化工人的故事。
结合玉山作协组织线上学习的情况,其学习感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创作之根:在真实土壤中扎深行业根系
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工业题材的真实更需行业底蕴的支撑。叶建华老师将报告文学称为“最接地气的文体”,他分享的“采访前三维准备法”与“即兴话题拓展技巧”,让学员深刻意识到,石油化工传记的真实不止于史料堆砌,更在于对行业逻辑的精准把握。钱玉贵主席提出的“抓主线、立人物、强故事”七大要点,为这种真实性搭建了骨架。例如写侯德榜这样的化工泰斗,既要厘清纯碱工业技术演进脉络,更要捕捉其在抗战时期坚守实业的精神褶皱。贾英华在《怎样写人物传记》中强调的“第一手史料优先”原则,与本次培训倡导的 “深入基层采访”形成呼应,印证了工业传记 “技术真实为骨、精神真实为魂”的创作规律。
精神之脉:在古今对话中传承工业魂魄
从古代火药、造纸术的化工雏形,到范旭东、侯德榜的实业救国壮举,再到当代化工大国的崛起历程,那些沉默的展品与史料,实则是石油化工人精神基因的活态载体。白庚胜副主席“到土地上行走”的倡导,在此获得具象诠释:作者们书写的不仅是个人生平,更是一部行业精神史。赵学儒老师“打深井”的创作理念,恰是对此的践行。唯有像勘探石油般深挖人物成长与行业发展的共生关系,才能让范旭东的“久大精神”、侯德榜的“创新韧性”在当代焕发新生。这种精神传承,正是《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系列传记超越个体叙事的时代价值。
实践之径:在多维赋能中明晰创作坐标
本次培训构建的“理论——技巧——规范”三维支撑体系,为创作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尹传红老师对科普与文学融合的解析,破解了工业题材 “技术难懂、故事难讲”的痛点。比如《明明都是金属,为何叫稀土》一文的科普表达,为专业术语转化提供了范本。孙立泉编辑提出的“编者视角撰写、读者角度审读”原则,提醒学员们传记创作既要坚守文学性,亦需兼顾出版规范与传播效果。这种“创作 ——传播”全链条思维,与《怎样写人物传记》强调的“史实、文献与评价相统一”理念一脉相承,让学员们在动笔前便明晰:石油化工传记既要成为行业史料的“存史之作”,更要成为大众可读的“传情之作”。

【作者简介】王耀忠,江西玉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上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玉山县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村庄深呼吸》等四部文集,长篇报告文学《坚硬的神奇》等作品先后三次获江西省文学创作重点扶持项目,微电影《又见山里红》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最佳作品奖。
本文来源:搜狐新闻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5-10-16《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系列传记文学作者培训班开班 共探报告文学创作新路径
- 2025-10-15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大丑闻:评委泄露名单,瑞典未来女王被人侵犯
- 2025-10-14澳大利亚华人作家代表团到访四川省作协 共话文学交流合作
- 2025-10-13晋江会馆开馆,西城又添《城南旧事》文学新地标
- 2025-10-11“民间经典化”与“学院经典化”——也谈网络文学经典化问题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