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丨平顶山】王惠民丨诗词贵在修改——浅谈我在学诗写诗过程中的体会
诗词创作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其中修改环节尤为重要。袁枚在其《改诗》中提到:“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未许看。”这首诗强调了修改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
古语曰:“精雕细琢出佳篇,千锤百炼是关键。”说的是文章贵修,诗不厌改。任何诗文词联,只有通过反复修改才能臻于完善。古今有建树的诗人、作家都非常重视诗文的修改,哪怕是一字一句也不轻易懈怠。诗圣杜甫在修改诗稿时坚持“语不惊人死不休”。欧阳修把诗写成后,就贴到墙上,反复吟,反复改,因而句工。贾岛的《题诗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首五绝,是他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加的诗注。两句诗,作者花费了三年的工夫,反复思索、推敲、修改才得到,写成后自己吟咏一番,不觉落下两行感慨的泪水。足见其用功之深,锲而不舍的毅力和可贵精神。
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作品,勇于修改而达到上乘,寓意深邃,起到鼓舞人、感召人、教育人的目的,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诗词爱好者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提高作品质量和水平,首先需要向古代诗词名家,现代伟人和诗友们学习、借鉴他们的诗风和经验;其次需要放下架子,谦逊求教;三是需要熟练掌握诗词修改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一、以名家、诗友和伟人为楷模,学习他们“精雕细琢,不厌其改”的精神和风范
毛主席的诗词,之所以气魄大,意境广,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寓意深长,究其原因,与其认真修改,反复修改有很大关系。他曾经说:“诗贵改,不但自己改,还请人家改。一时改不了,放一段时间,看了想了,再改就可以改得好一些。这就是推敲的好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例一:主席大气磅礴的《七律·长征》,是他唯一一首给将士们朗诵过的诗。原稿跟后来发表的诗作就有所不同。
原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翻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浪拍悬崖暖,
大渡桥横铁锁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我们清楚地看到,原稿中有四个字被修改:翻改为腾,浪改为水,悬改为云,锁改为索。这几处一改,诗意更浓,气势更盛,且避免了“浪”字在诗中的重复。
例二:毛泽东的《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
更哪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一时轰动全国。举国各大报刊杂志连续转载,喜爱诗词、文学的广大读者争相传抄,呈现出“洛阳纸贵”地诵读热潮。这首脍炙人口的《贺新郎》,是毛泽东在1923年秋写给夫人杨开慧的。词中有柔情、有别情、有误会……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儿女情长。他把柔情和豪情糅合在一起,以抒发离情为核心,真诚坦露,如实地描绘出革命者如何处理爱情与革命事业的相互关系,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引起强烈反响,竞相背诵。
主席对这首词也特别看重,始终保存着,并多次修改,生前从未发表过。直到1978年才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这首词我把它简称为“正版”,与1937年在延安书赠丁玲的手迹“丁玲版”及1961年书赠副卫士长张仙鹏的手迹“张仙鹏版”相对照,就有如下多处修改的地方:
一、词牌和题目不同。正版是《贺新郎》,无题目;丁玲版是《贺新凉》,《贺新郎》的别称,也无题目;张仙鹏版是《贺新郎·别友》才定下题目。
二、内容不同。①正版的“苦情重诉”;丁玲版是“惨然无绪”;张仙鹏版是“满怀酸楚”。
②正版的“前番书语”;丁玲版是“前翻书语”;张仙鹏版是“前翻诗句”。
③正版的“人有病,天知否?”;丁玲版是“曾不记,倚楼处?”。
④正版的最后四句是“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丁玲版是“我自精禽填恨海,愿君为翠鸟巢珠树。重感慨,泪如雨!”张仙鹏版则是“我自欲为江海客,再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到,在伟人眼里,写诗填词是不可以随随便便、敷衍草率的;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需要千锤百炼,精雕细琢,因而他便有了“为诗不易”、“诗贵改”的深切体悟。
在我们诗研会里,大多数老师、诗友、文友,皆知道诗词作品修改的重要性。如马洪老师在视网膜损伤,视力下降的情况下,还坚持每天修改个人专著《心扉》三页。李致敬老师,在修改个人专著《经纬斋诗文集》时,竟彻夜无眠,宵衣旰食,夜以继日。李福顺老师在修改诗词中,为选择贴切的字词,冥思苦索,夜半想起,立即起床写下来,以免忘记。谷宝珍老师自述:“我曾因为一个字音定不准,睡不好、吃不下,非得把它定准才罢休。因为一句不太合适,就翻身起来去改,改后还觉得不合适就又翻身起来再改。翻来覆去起过三四次。一直到觉得可以了,才抄下来发群里。(引自《诗路学步》)”。几位老师在修改诗词方面的认真态度和风范,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二、放下架子,谦逊求教
我在读诗写诗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要想把诗词写得好一些,通顺些,具备可读性,单凭自己的一腔热情、一己之见是不行的。必然自己读书少,见识窄,阅历浅,孤陋寡闻。要想改变现状,诗路求进,水平提高,还要诚心诚意向诗词方家学习,放下架子,谦逊求教。不耻于把自己的诗词作品拿出来晒一晒,听一听同志们的意见,让诗友们帮助修改。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例如:2021年秋,我与朋友一起到宝丰马跑泉荷花基地参观,因去时较晚,荷花很少,荷叶枯萎,池水较浅,看见几只白鹅在荷丛中穿梭,把水搅得很混。当时我写了一首《秋荷》,其中有一句:“千亩芙蓉秋风瑟,几只白鹅浮浑浊。”请教李会长,李老师把“浮浑浊”改成了“荡碧波”。并对我说:“诗词应该把美好的一面展现给读者,并不是看见什么就写什么。诗词创作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我非常信服。
例二:2023年10月中旬,我应《鹰城雅韵》出题《桂香》征稿,写了一首《阆苑桂香》:“云祥湖蓝桂香浓,阆苑秀色中秋迎。千株飘逸时雨酥,万朵馥郁旖旎情。娇莺敛翅琪树梢,佳人驻足东坡亭。逢春园艺江南韵,河滨驰目尽奇景。”因张金良副会长在本刊担任编辑,我就先征求他的意见。他提出把最后的两字“奇景”改为“画屏”,原因是“景”字为仄声,不合律;况且:奇景是用来形容自然界中的景观,如美丽的日出日落、壮观的山脉、瀑布、宏伟的建筑、高雅的艺术作品等,与主题“桂香”不搭。我虚心接受张老师的意见,把“奇景”改为“画屏”。此诗也就顺利发表在当年《鹰城雅韵》第25期微刊。
在我参加诗研会的十年写作中,还得到了袁卫国、夏友汉、马洪、余新跃、陈贵仙、齐玉霞、谷宝珍等众多老师的热心帮助和指导,才使我的作品在质量上有明显提升,逐步突破“平仄”关,向格律诗创作迈进一步。在此深表致谢!
总之,我在诗词修改,谦逊求教方面做得还不够。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像伟人毛泽东那样,具有不耻下问的胸襟和格局。毛主席向“诗友”征求诗词修改意见时,其用词之恳切,令人感慨!如“请予痛改”、“请费心斟酌,赐教为盼”、“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等。伟人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是我们普通人应具备的虔诚态度,绝不能沉浸于一蹴而就的自赏自恋之中。
三、修改诗词的方法和步骤
作诗填词是一种既苦又难的差事。知难而退,违背自己的意愿和初衷,是不可取的;反之,我们应该迎难而进,多读多写,认真修改,反复修改,战胜困难,就能取得成功。我在实践中一般采用下述方法步骤。
一是重立意、弃平庸。立意好、构思巧妙,诗就成功了一半。立意平庸,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千篇一律,寓意雷同的诗不算好诗。所以,在立意和构思上狠下工夫,是非常重要的。平时还要多读别人的诗词文章,汲取精华,积累知识,补己之短。每作一首诗,都要在明确立意,搭好框架,斟酌词句,充分调动激情之后,方可动笔。
二是诗词初稿写成后,通过独自长吟,感知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写诗作文,都是在电脑上建一个文档,在荧屏上创作,这样既方便快捷又便于诵读和修改。长吟就是大声吟诵。这对年迈之人不太适宜,那就改为默诵或默念。自长吟不仅是修改诗词的有效方法,对修改一般文章也大有益处。这样既可以抒发作者的感情又便于发现理不足、气不盛、情不真的毛病,督促自己去修改。若读着不顺,就应重新斟酌。凡发现不妥的地方,要在字、词、句等方面下功夫认真修改,反复推敲、琢磨、润色,为诗文增添光彩。
三是统览全诗,进一步核实准确。诗稿经初步修改后,还要纵观全局,从主题思想出发,看内容是否紧扣主旨?颔联、颈联是否对仗工整?引用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引用典故及用词是否妥当?通篇有无矛盾及疏忽之处、有无重复的字词、错别字等,发现不妥立即修改,力求作品不出瑕疵。
四是调平仄,避犯忌。一首诗词,经过以上各步骤的加工与修改,就基本完成了。但这个时候还要对照诗谱、词谱做最后一步地检查,看平仄是否出律,是否犯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禁忌?一旦发现,立马改正。因为平仄异,诵读时就拗耳、拗口,就没有诗词的音乐美。
犯孤平、三平尾、三仄尾,诵读时听起来就别扭、不舒服,没有跳跃感。意境美又符合格律、词谱的诗词才是好诗词。好诗词更是一门听觉艺术,读一首好诗词就象听一首美妙的音乐,有心灵的愉悦,有清脆的玉佩之声,有醉人之感。同样,诗词还是视觉艺术和影像艺术的载体。读好的诗词,就仿佛见到了真实的物像,就进入到它的状态和意境中,使人不仅耳目一新,而且心旷神怡。
经过以上步骤的修改,全部创作过程就算完成了。写诗改诗的方法和步骤似乎到此结束。但我在实践中还经常遇到一种情况,那就是虽有好的构思、好的立意,但冥思苦想,就是不能成篇。在这种情况下,不妨换一种方法,暂时停一段时间或许会突然出现灵感,发现新的下笔之处。
五是暂搁置。勉强写成的诗稿,思想和内容不贴主题,这时不要急于动手补充和修改,搁置数日或再长一段时间后再修改大有益处。因为刚写完诗文稿时,思路与情感还沉浸在原稿之中,不易跳出原有的框框,使自己的思路陷入迷魂阵,很难发现其中的毛病,即所谓“当事者迷”。搁置数日后,作者头脑清醒了,从原来的思路和情感中解脱出来,以读者的身份检查原稿,由“当事者”转为“旁观者”就容易发现原稿中的问题。然后再补充修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向各位老师解读一首我的拙作《月夜赏菊》的创作过程,来佐证“暂搁置”方法的必要性。
原文附下:
月夜赏菊
月光下的菊圃,已无白日的人潮。殷殷暖心的诗句,寄托满满的情思,向着皓月默默言表:我借清辉赏月朵,爱尔艳丽配诗赋。秋色全凭千枝秀,菊苑总览万朵姝。情愿朝夕伴妩媚,真诚昼夜陪花束。意念缱绻常祈祷,切莫寒霜欺凌汝。“我爱秋菊,情真意切!”一首美妙的臧头诗,虔诚地遥寄姮娥。
金风习习,摇曳着瘦枝金翘,窸窸窣窣的轻音,诉不尽的情深意笃。夜色柔美,菊影斑驳,须用心细细品嚼;这种静谧只能意会,却难以用语言叙说。
注目良久,凝神思索,脑际诗句,再次闪烁:“粉紫黄绿丰姿娜,
篱苑子夜颜色佳。餐晖饮露愈清香,乔扮新妆玄月夸。”
兹处觅仙踪,悠悠蝶梦生。簇拥成锦海,摇曳动心旌。含笑藏娇敛玉容,秋波婉转夜吟风。别样风姿心绝俗,阑干依暖栖罗丛。
月光清柔,洗染着夜晚九华,一缕缕馨香袭来,沁入肺腑,心旷神怡,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不远处家的那扇窗,
透着橘黄色的光束,
温暖着月下延龄客,
光怪陆离中透出靓丽。
静静地守护着晚香,恋恋不舍,不忍离去。万籁俱寂,唯有菊香淡淡;
渲染了夜色,点缀了生活,
醉美了心灵。
这首自由诗,初稿于2020年10月25日夜(农历重阳节),正稿于2022年6月28日,搁置时间一年零9个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还得从头说起。
我妹妹在禹州工作,2020年农历重阳节前给我打电话说:“我调休了一个星期,你和我二嫂来这里吧!我好陪你们参观禹州境内的各大景点。再者,听说开封菊花节也来禹州巡展,多好的机会呀!”受妹妹邀请,我夫妇二人就去了禹州。在妹妹、妹夫的陪同下,先后参观了“吴道子故居”、“潞王陵”、“大鸿寨红叶”、“神垕钧瓷及双戏楼”、“登善湖网红草”等景观。重阳节当天上午,小妹又陪同参观了“开封菊花巡展”,那场面之宏阔,品种之繁多,色彩之艳丽,令人叹为观止。当场我还口占一绝《重阳赏菊》:“千盆金翘竞娇艳,万簇黄菊争郁香;大禹迎迓霜朵展,汴京移至放豪光。”
晚上,妹夫请我们到酒店小酌。回到小区,醉眼迷离中观看道路两旁绿化带种植的秋菊,在月色灯光的映照下,五彩斑斓,明暗相间,枝叶扶疏,分外喜人。驻足须臾,灵感在脑际闪现,何不在此时写一首《月夜赏菊》诗,来赞美晚间的菊花?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咏菊》诗词连篇累牍,层出无穷,可夤夜咏菊的诗词并不多。我今歌之,另辟蹊径,不至于雷同。立意尚好,便立即构思,酝酿腹稿。
可回到家,乘兴写了十余行,就写不下去了,回看也感觉颠三倒四,缺乏诗家语言,不得不暂时搁置起来。
说是搁置,并非完全搁置,在此期间,我不断从电脑上调出来吟诵,补充内容,加以修改。2022年初,我帮助李宗老师编辑校对他的第五部《藏头诗集》受到启发,以“我爱秋菊,情真意切”为题,学写一首藏头诗,增补到《月夜赏菊》中,使得诗词开篇就显得别致有趣。为了使“秋菊”“黄花”“菊花”这些名词不致重复,我查找了菊花的别称,用“月朵”“金翘”“九华”“延龄客”“晚香”来代替,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增加了文字的多样和色彩。
经过长时间的搁置、吟诵、补充、修改,于2022年6月底才算正稿。我随即发给齐玉霞老师征求意见,回复是肯定的。之后由她推荐给全国知名微信平台《红豆原创文学》,当年7月2日全文发表。自此我才感到欣慰,辛苦换来了一份喜悦。
最后,有必要对《诗词贵在修改》的重要意义作以归纳和总结。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修改不仅是完善作品的关键步骤,更是提升诗词艺术价值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意义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修改有助于精炼语言。诗词之美,在于其言简意赅、意境深远。初稿往往语言繁杂,通过反复推敲和修改,可以剔除冗余词句,使诗词更加凝练有力,直击人心。
第二,修改能够深化意境。诗词的意境是作品的灵魂。在修改过程中,诗人可以不断调整词句,使其更加贴合主题,营造出更加深远、丰富的意境。这样的诗词,不仅令人回味无穷,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第三,修改有助于提升艺术表现力。诗词的艺术表现力体现在词句的巧妙运用和结构的合理安排上。通过修改,诗人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合理的结构安排也能使诗词更加流畅自然,增强艺术感染力。
第四,修改还是诗人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在修改中,诗人需要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作品,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种自我反思和修正的过程,有助于诗人提升创作水平和艺术鉴赏力。
综上所述,诗词修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乎作品的完善与提升,更体现了诗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读者的尊重。因此,在诗词创作中,我们应该重视修改这一环节,不断打磨,精雕细刻自己的作品,使其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完美华章。
本文来源:搜狐新闻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5-10-20【河南丨平顶山】王惠民丨诗词贵在修改——浅谈我在学诗写诗过程中的体会
- 2025-10-17纪念刘兆威先生诞辰100周年书法、篆刻、文稿、诗词暨收藏作品展在呼展出
- 2025-10-16激情全运会 活力大湾区 侨韵谱华章——2025喜迎十五运围棋诗词大赛颁奖典礼在穗举行
- 2025-10-15成都龙江路小学武侯新城分校举行第七届乐阅节之古诗词大赛
- 2025-10-14以诗为媒,共话传承!四大诗词创作基地揭牌,湄洲迎来诗词盛事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