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教学中重塑学生汉语精神
《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世上万物,山川草木、风烟云月、莺歌燕语、金樽柳笛……均可入诗。诗歌创作实质上是一个人生活的方法,是一个人以文学的方法将自身的人生感受、生命情感、人生意志传递出来的方法。
在互联网用语泛滥的当下,汉语也面对着巨大的挑战,人们呼唤心灵的写作。语文教学应突出把握四大核心素质,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诗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生命、感受生命,引发学生的写作愿望,从而达到重塑汉语精神的理想境界。
应用“54321”模式
在教育教学改革阶段,学校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54321”模式。“54321”诗歌教学模式表现为:5个创作过程,分别为感知活动、体验感受,选取材料、进行布局,调动积累、锤炼语言,修改文章、切磋讨论,展示分享、评价成果;4个专业基础素质,分别是知识结构与应用、思想成长与提高、美学欣赏与创作、艺术继承与理解;高效课堂的3个关键词:主动、合作、探究;2个主体(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1个总目标: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校强调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内化成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诗歌教育的效果。“54321”模式的理论关注教育过程的整体发展。其中,“5个创作流程”,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具体操作包括:一是以班级为单元进行诗歌背诵活动,诗歌背诵可以有效将文字、文学、文化三者融汇到一起,让学生在背诵中全面感受诗歌的魅力;二是对诗歌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充分调动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学生的感受和探索活动为中心,凸显语文教学活动的建构性和对话性;三是训练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分享学生诗歌创作的经验。
学校的语文教学在具备适合终身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学科核心素养,让“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成为学生成长最关键的部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
实现对师生的多重建构
建构主义指出,孩子的主体性是自然存在的,他们是自我认识的建立者;学习者并非被动地接触知识,只是对信息加以积极的筛选和加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情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注意合作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创造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多重建构。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很全面的技能,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他们需要实现三大建构:一是联系个人经历,进一步掌握诗歌文本;二是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诗歌中吸收营养,充实自身的精神世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运用个性化的诗意语言创造诗歌作品并开展交流分享活动。
在课堂教学流程中实现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多重建构。在诗歌创作课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多重建构:按照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生活需求,设定学生的诗词阅读范围;选取经典文本,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开展交流探讨;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及时记录自身的反思、探讨、研究体会;平等参加课堂交流探讨,回答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中国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创作。教师还应着重引导学生感受生命,激起学生的诗歌创作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表达
诗歌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入开展诗歌创作和艺术交流活动,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达到了如下效果。
第一,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存在。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写道:“要记得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上,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种世界就像头顶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闪耀,散发着宁静而和平的光辉。”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就是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感,并学会表达日常生活之美。
第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表达方式。一名诗人曾写道:“如果尘世把你忘掉,对沉静的大地说:我流动,对迅疾的流水言:我在。”通过诗歌创作,学生可以让有限的语言形成丰富的“象外之象”,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诗歌文本。诗歌可以帮助学生从有限词语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促进他们对生活状况、人生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反思。
第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点进行创造性表达。大自然的一切馈赠,光照、气味、声音、颜色……其中都蕴含着真正的快乐、高尚的含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用诗意的眼光观察世界,让他们的人生变得越发充盈。
第四,明确诗歌创作既是个人行为也是团体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沟通和分享,进而通过交流互动实现共同的诗意学习。诗歌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和心灵的缝隙,创造更为丰富的自己。
引导学生保留一片诗心,就是让他们明白:即使在生活中负重前行,也不应缺少体验快乐的力量。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4-11-06在诗歌教学中重塑学生汉语精神
- 2024-10-12辚辚阴山行
- 2024-10-11十月,诗的十月
- 2024-09-29诗画交融意隽永——曹辛之诗文集设计
- 2024-09-26释读古诗文 教好古诗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