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代铁路人民警察吴和庚:百岁初心不变 忠诚铸就丰碑

1956年,吴和庚到北京参加表彰会,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今年7月,102岁的吴和庚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一生获得的各类奖章、证书无偿捐赠给曾工作过的单位—上海铁路公安处。
吴和庚,江苏丹阳人,历任上海铁路公安处上海站派出所警长、副所长。他是新中国第一代铁路人民警察,也是上海铁路公安机关首位功模和劳模,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铁道部和上海市劳动模范,1956年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全国铁路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及全国人民警察、治安保卫委员功臣模范代表大会,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他常说:“我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只能讲贡献,不能讲报酬。”这句话,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从田埂走向铁道
时光回到1923年,吴和庚出生在江苏丹阳吕城镇毛庄村最穷的一户人家。17岁那年,日本鬼子的枪声打碎了本就艰难的日子——父亲被活活打死,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活下去,他给地主放牛,给竹匠当学徒,手掌磨出厚茧,却依然吃不上一顿饱饭。“寒冬腊月,娘踩着冻裂的脚,走几里地去讨饭,回来时裤脚全是冰碴子。”提起母亲,吴和庚的眼里泛起了泪光。
命运的齿轮,在1948年悄然转动。村里来了几位“陌生人”,夜里常在晒谷场碰头。吴和庚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说,要让穷人过上好日子。”这句话像一团火,点燃了他心里的光。他悄悄帮着筹集军粮,把家里仅存的几斗米藏在柴火堆里,趁夜色送到约定的石桥下。有一次遇到巡逻的伪保长,他抱着米袋钻进芦苇荡,憋住气在水里泡了半个多小时,直到危险过去,冻得嘴唇发紫。
1949年4月的一天,丹阳解放的消息传来,一名中共地下党员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找到他:“跟我们走,去当铁道兵,保护铁路,保护老百姓。”那时的吴和庚,连“铁路”是什么模样都没见过,但他望着对方帽徽上的红星,用力点了点头。4月24日,他穿上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警备部队的一员。上海解放的第二天,他随军进驻上海火车站,站在月台上看着蒸汽火车呼啸而过,第一次觉得“日子有了奔头”。
1950年5月,铁道警备部队改编为铁路人民警察。吴和庚领到了一身人民警察制服,帽檐上的警徽闪着光。他对着镜子照了又照,把衣角抻了又抻——那个在田埂上讨生活的少年,从此成了新中国第一代铁路警察。
刀尖上守护平安
老上海站的候车厅,曾是吴和庚的“战场”。1950年的上海,刚从战火中苏醒,反革命分子潜伏在暗处,车站里小偷、骗子横行。每天15班列车带来的不仅是旅客,还有层出不穷的案件。吴和庚上班第一天就暗下决心:“绝不能让老百姓在这里受欺负。”
抓到第一个小偷的情景,他至今记得清清楚楚。那天,他在候车厅立岗,一个穿灰布衫的男子在旅客堆里蹭来蹭去,眼睛总盯着别人口袋。突然,一位老太太的布包“哗啦”一声被划开,零碎的钱票撒了一地。男子转身就跑,吴和庚一个箭步冲上去,死死攥住他的胳膊。男子力气大,拼命挣扎,吴和庚拼尽全力才将其控制住。人赃并获后,老太太拉着吴和庚的手哭着说:“同志,这是我给老伴抓药的钱啊!”
从那天起,吴和庚迷上了“抓小偷”。他总结出一套“看相法”:扒手眼神游移,专盯口袋;拎包贼脚跟虚浮,东溜西窜;骗子嘴不停歇,见人就搭话。他把这些记在工作笔记本里,封面上写着“为人民站岗”。为了摸清规律,他每天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下班,穿便衣混在人群里,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为此,他常常错过饭点,饿得胃痛就在车站角落啃口干硬的馒头。同事们笑称他“抓小偷上了瘾”。
有一次,所里接到报案,称有个惯偷在车站附近活动,但受害者都怕被报复,不愿作证。吴和庚带着民警去走访,有户人家一看到警服就关门。他不气馁,每天隔着门跟主人拉家常,从工作情况聊到孩子上学。几天后,门终于开了。“吴同志,我信你。”主人拿出藏着的证据,案子很快告破。“群众不是不配合,是没把你当自家人。”他常跟年轻民警说,“进得了门,说得上话,才能交上心。”
1954年的一个清晨,车站炸开了锅。一名军人急得满头大汗,他放在电话亭外的皮箱不见了,里面有重要文件和慰问金。当时正值交接班,只有两名民警在岗。吴和庚沉着地对同事说:“别慌,按老规矩来。”他早已摸透车站周边的11条逃跑路线,当即分工:“你去天目路,我堵西藏路桥!”
他跳上一辆自行车,蹬得飞快。追到长寿路桥下的公园时,果然看到一个男子正慌慌张张地想换车。吴和庚大喝一声冲过去,男子转身就跑,他紧追不舍,在一片灌木丛里将人按倒。打开皮箱,文件、钱款一分不少。事后,军人激动地向他们敬了个军礼:“铁路警察,真神!”
这样的“神操作”,在吴和庚的从警生涯里不算稀奇。1950年至1953年,他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40余名,成了群众口中的“斗敌能手”。1956年,他穿着崭新的中国人民警察制服来到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民警治保功模,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所有新中国人民警察的坚守奉献。”吴和庚说。
做一辈子的“人民公仆”
扎根一线,是吴和庚最鲜明的工作作风。每天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下班,逢年过节几乎不回家,老上海站就是他的第二个家。无论是打击犯罪、侦查破案,还是维护秩序、服务旅客,他总是冲锋在前,勇挑重担。
派出所的老民警们还记得,吴和庚的办公桌永远最干净,抽屉里却总放着一沓零钱。“那是给困难旅客准备的。”有一年冬天,一个小姑娘在候车厅哭,说钱包丢了,回不了家。吴和庚掏钱给她买了车票,还给她塞了几个热乎乎的馒头。“出门在外,谁没个难处?”他常说。
儿子吴晓敏的童年,几乎是在车站里度过的。暑假里,他跟着父亲住在民警宿舍的铁架床上,看着父亲天不亮就去巡逻,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脚步回来。“春运时人最多,父亲在广播室里指挥,嗓子喊到哑得说不出话,就用手势比划。”吴晓敏说,父亲的嗓子从此落下病根,说话总习惯性地扯着嗓门,“那是刻在骨子里的职业印记。”
1973年3月,吴和庚离休了,他的家从此成了“义务警务室”。邻居发现可疑人员,总会先告诉他。有一次,他听楼下邻居说有人鬼鬼祟祟,拄着拐杖就下了楼,硬是跟着对方走了三条街,直到交到巡逻民警手里才放心。“离休了,党员的身份没离休。”他说。
吴和庚的家,在上海一栋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老楼里。24平方米的房子,刷着白石灰墙,家具都是他亲手打的:木桌用了40多年,桌腿被磨得发亮;藤椅补了又补,却干干净净。他常怀感激:“我一个来自农村的穷孩子能有今天,依靠的是党的领导和教育,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知足了。”离休后“义务上班”17年,单位要发补贴,他分文不取;获得的奖金,全买了公文包、搪瓷杯等,分给所里当办公用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97岁的他拄着拐杖走到上海铁路公安处,把1000元钱交给党组织:“这是我的特殊党费。”2024年6月,他和老伴一起与上海市红十字会签了协议,身后捐献遗体。
今年7月,吴和庚作出了最后一个重要决定:把所有勋章、证书捐给单位。“这些东西不该躺在家里,要让年轻人看看,老一辈是怎么过来的。”7月16日的捐赠仪式上,他抚摸着一枚枚勋章,轻声说:“交给组织,我很满意。”
将经验酿成“传家宝”

2011年,在上海站警务执勤点,吴和庚与民警交流。顾洪琼 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参加工作以来,吴和庚倾力培养新人,主动帮助青年民警分析案情、制定方案,将毕生破案经验倾囊相授。经他手把手教导,多名青年民警成长为先进工作者或破案能手。
20世纪80年代,车站接连发生诈骗案,青年民警查了半个月没进展。他听说后,揣着老花镜来到所里,对着地图画出了3条追踪路线:“骗子要销赃,肯定走这几条道。”果然,不到3天就破案了。论功行赏时,他却把荣誉推给年轻人:“他们比我强,将来能做更多事。”
离休后,吴和庚仍坚持天天“上班”,搞防范打现行、维护治安秩序,66岁那年,他还在车站广场上抓了个扒手,年轻人都佩服:“吴老比小伙子还精神!”直到孙子出生,他才恋恋不舍地再次“退休”,临走前把工作笔记交给青年民警:“都记在上面了,照着做,错不了。”
对于“后来者”而言,吴和庚的精神和事迹如同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上海铁路公安处上海站派出所副所长程诗静就是其中之一。“吴老常到所里来,给我们讲经验、教办法。”程诗静说。时光流转,他接过“接力棒”,成了守护上海站的“接班人”。
程诗静从小在安徽长大,母亲是上海知青。他与上海站缘分匪浅,2004年作为警校生来到上海站实习,后辗转苏州站、上海南站派出所,当过特警、刑警,2015年又调任上海站派出所治安刑警大队教导员,负责刑事案件和追逃打防工作。
彼时的上海站,死角多,反侦查能力强的扒手聚集。程诗静带领仅3人的“打流小分队”,一头扎进人流密集的候车室、站台、地下通道。哪里人多杂乱,哪里就是他们的“战场”。“吴老说过,破案靠的不是运气,是琢磨。”程诗静说,春运高峰,他曾在所里连续住过19天,以“快侦快破”自我要求,很多案子几小时内人赃并获。
后来,程诗静带领的“打流小分队”,从3人扩到11人,有负责案件侦办打击的探组,有负责案件审核的法制员,还有负责案件录入管理的人员。在程诗静的带领下,上海站的扒窃案件数量呈断崖式下降。
作为“80后”的警队骨干,程诗静尤为注重“老带新”的传承。令他欣慰的是,所里的两名年轻民警——“95后”的叶帅和“00后”的施涛,经过在专项行动中的“摸爬滚打”,已能独当一面。
两个时空,同一种角色。吴和庚与程诗静虽然所处不同时代,却共同谱写了一代代铁路公安人接续奋斗、守护旅客平安的动人篇章。
在吴和庚等老一辈铁路公安民警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传承下,上海站派出所先后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400余人立功受奖,陆续走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丁榕;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周荣亮;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铁路公安“最美基层民警”程诗静等一批先进典型。

2011年吴和庚向上海站派出所青年民警传授从警经验与破案技巧。顾洪琼 摄
如今,上海铁路公安处的英模墙上,吴和庚的照片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学老英雄模范、践新时代使命”的专栏里,“00后”青年民警写下感悟:“他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初心,什么是担当。”程诗静带着队员们重温吴和庚的先进事迹,在笔记本扉页上添了一行字:“警徽不会褪色,精神永远亮着。”
百岁人生,吴和庚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所谓传奇,不过是把“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刻进了骨子里,融进了岁月里。而这盏不灭的灯,正照亮着一代又一代铁路警察的征程。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文来源:中国警察网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5-10-14新中国第一代铁路人民警察吴和庚:百岁初心不变 忠诚铸就丰碑
- 2025-10-13武汉民警纪汉被追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 2025-10-11西双版纳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航运正式起航
- 2025-10-10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施行
- 2025-10-09舟山定海:“砺刃行动”推动全警能力提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