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种子在羌乡生根开花
茂县“精准滴灌”式普法:
让法治种子在羌乡生根开花
让法治种子在羌乡生根开花
开展文艺演出进村社区活动
让法治种子在羌乡生根开花
大学生开展普法实践活动
让法治种子在羌乡生根开花
工作人员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
■耿玉煊 胡远俊 张娅 文/图
在川西北的羌山岷水之间,一场深刻的普法实践正悄然改变着老百姓对法治的认知。没有枯燥的法条宣讲,没有千篇一律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自编自演的小品、社区矫正对象的真诚忏悔,和一系列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充满新意的普法探索……茂县正以一场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法治变革,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普法的新路径。
近日,一场由阿坝职业学院大学生带来的小品《谁来给我养老》在坪头村、甘青村的“法治文艺演出”中登场。贴近生活的剧情、鲜活的表演,引来台下阵阵笑声与掌声。这是茂县“花儿纳吉”(羌语意为“美丽的花儿”)青少年法治品牌的生动实践。为改变民族地区高校法治教育“阵地缺、互动少、持续难”的困境,茂县在该校设立全州首个高校“法治护航中心”,打造集宪法墙、民法典互动区、法律图书角于一体的“法治加油站”。学生们成立普法社团,将法律知识改编成小品、谜语、情景剧,走出校门开展普法十余场,服务群众超5000人次。“以前觉得法律很远,现在发现它就在生活里。”一位参与社团的学生感慨道。
如果说校园普法播下的是法治的种子,那么“特殊普法”则见证了一场真实的救赎。社区矫正对象刘某某站在乡亲面前,哽咽地讲述自己因不懂法获罪的经历,“差点毁了这个家……大家一定要多学法。”他的真诚打动了在场每一个人。茂县探索从特殊人群中遴选有意愿者担任“特殊普法员”,以“过来人”身份警示身边人。目前,像刘某某这样的普法员已有18人,协助调解纠纷85起,参与普法120余场,覆盖群众5万余人次。他们从被管理者转变为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实现了社会责任与自我价值的重建。
茂县的普法变革不仅是形式之新,更是理念之变——从“我讲什么”转向“你要听什么”。通过千余份“普法明白卡”精准收集群众关心的婚姻、劳动维权、反电诈等问题,汇编38个本地案例成《“法律七进”普法读本》,用“身边事”解读“国家法”。同时推出“每周一期民法典”短视频,联合本地网红制作普法内容,累计播放超5万次,真正实现让群众愿意看、听得懂、记得住。
茂县还织密基层法治网络,构建起“专家+讲师+志愿者”三级队伍,培育612名乡村“法律明白人”、6名寺庙“法律明白人”,推行“1+N”结对机制,13名律师对接336名村“两委”干部,形成线上线下传播矩阵。“八五”普法以来发布普法内容2021条,举办法治文艺演出54场,吸引2万余人参与,法治变得既有深度也有温度。
数据见证成效:与2021年相比,茂县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14%,刑事治安案件下降28%,“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取得突破,群众法治素养显著提升。其背后是一条清晰路径:贴近需求、创新载体、激活主体、融合传播、成效显现。茂县的经验证明,民族地区普法应立足“小而美”——善用民族语言、活用地方民俗、多用身边案例;让青年和学生成为主力,让新媒体成为主阵地;从“广撒网”转向“靶向发力”,让每一次普法都精准回应需求。
从校园小品到乡村讲台,从“迷途者”到“普法员”,从一张问卷到一段视频——茂县用一个个“小切口”讲好了法治“大故事”,让法治变得可感、可触、可传。未来,茂县将继续深化“花儿纳吉”“特殊普法”等品牌建设,推动精准普法走向深入,让法治精神在羌乡大地深深扎根,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真正成为各族儿女的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本文来源:阿坝日报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5-10-15让法治种子在羌乡生根开花
- 2025-10-14宁夏:“法治”串珠成链 在塞上江南绘就怎样的治理画卷?
- 2025-10-13以法治守护平安 以团结凝聚力量——市委依法治市办、市普法办发出基孔肯雅热防控倡议
- 2025-10-11【重磅策划丨商丘“十四五”发展巡礼之行业卷·法治篇】睢阳区司法局公证处:“专”铸
- 2025-10-10中方在联大六委就坚持国际法治提出六点主张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