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新闻观察丨执法当求刚柔相济

2025-07-04 09:04:56 来源:中国警察网 责任编辑:

执法当求刚柔相济

实践表明,“一刀切”的刚性执法易引发群众抵触,而过度强调温情则可能损害法律威严与社会公平。如何在严格执法中传递人文关怀,成为检验现代警务效能的重要命题。

从近年来的执法实践看,构建说理式执法体系是平衡二者的突破口。例如,交警部门推行教育为主、处罚为辅模式,对外卖骑手等群体采取首次记录、二次约谈、三次处罚的渐进式管理;基层派出所处理邻里纠纷时,建立“民警+调解员+法律顾问”联合机制,通过情理解释、法理阐释、道理说服实现源头化解。这些创新举措表明,执法温度不仅在于程序合法,更需机制保障——在恪守法律底线前提下,为当事人提供表达、认知与纠错的机会。

柔性执法必须恪守法律准绳。公安机关须做到公平公正执法,决不可因执法对象身份或舆论压力偏移法律立场。健全执法标准、规范自由裁量权尤为重要。如部分地区已制定常见违法行为的范围及裁量因素量化标准,针对不同性质违法行为建立层次化处置标准,并依托执法记录仪全程监督,既维护执法刚性,又规范自由裁量的边界。

构建法理情统一的执法体系,需以专业化培训为支撑。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要求公安机关加快执法能力现代化转型。需通过系统化训练强化民警的三重素养:法律功底深度、法治思维高度、人文关怀温度,使其在执法中既严格规范又理性平和。

执法之道,贵在寓温度于规则。公安机关既要坚守法律底线,又要秉持为民初心。当执法致力于化解矛盾而非制造对立、着重教育挽救而非简单惩戒,方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这既是文明执法的标志,更是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映照。(袁灏)

 

柔性执法彰显法治温度

浙江金华高速交警对疲劳驾驶的货运驾驶人说出“饭碗我不砸”,引发了全网共鸣。究其本质,是公众对执法活动中那份可触可感的制度善意的集体认同。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宏大叙事中,执法温度正成为衡量现代警务效能的重要维度。

柔性执法绝非对法律刚性的消解,而是扎根于法治土壤的文明生长。近年来公安机关推行“首违警告”等政策,其实质是以制度创新在合法区间内拓展执法温度空间。金华案例中,交警对疲劳驾驶的货运驾驶人实施“警示—教育—处罚”渐进处置,既是对违法行为的纠正,更是对从业生态的理解。这种精准平衡,昭示着现代执法的应有之义:罚当其责,容有所度。

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明确规定轻微违法行为若满足违法行为轻微、及时改正且未造成危害后果,或为初次违法、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不予行政处罚。以此为基础,各地公安机关积极探索执法力度与温度的统一。例如,浙江交警不断加强包容审慎执法,探索实施“优驾容错”机制,对6个月内无违法记录的交通参与者,偶尔发生部分轻微交通违法未造成后果并及时纠正的,不再罚款处罚,对机动车违法停车情节轻微的实施先行提醒措施,及时纠正的不再处罚。

行政处罚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规范社会秩序的手段。轻微违法行为不处罚,是为了推行有温度、精细化的执法。“轻微不罚”“首违不罚”的规定,在法律框架内赋予群众一定的容错空间,将人文关怀纳入行政执法,兼顾了法律的力度与温度。

法律条文是冷的,但执法的手可以是暖的。当每一次执法都让群众既感受法律威严,又体会制度善意;当每起案件办理既彰显正义力量,又传递人文关怀——这样的实践,恰是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解。法治文明的高度,终将由人民群众可知可感的温度来衡量。(王洪岩)

本文来源:中国警察网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