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文学的幽光与时代的倒影

2025-03-12 09:13:39 来源:来宾日报 责任编辑:

文学的幽光与时代的倒影

——读李洱《超低空飞行》□ 童恩兵


文学的幽光与时代的倒影

《超低空飞行》

作 者:李 洱

出 版 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2月

内容简介:本书共分三辑,辑一、辑二眼光向外,着眼当代,阅人、阅世、阅文,剖析、解读同代人的创作,既包括对汪曾祺、史铁生、张洁等逝者的追念和回忆,也涵盖对莫言、格非、张炜、梁鸿、何向阳等同道的赏鉴与评论,以作者之口与心,道出了他人所不能道的幽微与精彩;辑三回归自身,集中展示了作者的阅读兴趣和创作经验,关于如何读经典、如何悟文心、如何写自身。

《超低空飞行》的序言里,李洱将写作比作一架贴着地面飞行的飞行器。这种近乎触碰尘埃的姿势,恰似他观察文学现场的独特视角——既非云端俯瞰的疏离,亦非深陷泥淖的混沌,而是在低徊中捕捉那些被时光扬起的细小颗粒。

李洱的笔触常带着温度。他在张洁的《无字》里读出“字缝间渗出的疼痛”,他在史铁生的《务虚笔记》中发现“轮椅上的灵魂却在云端漫步”‌,这种贴着文本肌理的阅读,不仅展现了批评家的智性,更流露出一个同路人的感同身受,让《超低空飞行》成为一部流动的文学地形图:既有山川大河的壮阔,也有苔藓在石缝中生长的细响。

书中对“同时代人”的书写,构成了多重维度的对话场域。作者与莫言、格非等作家的互动性探讨,像棱镜折射出不同的光谱:莫言的魔幻现实是“土地里长出的神话”,格非的智性写作则是“在迷宫入口点灯的人”‌。这种对话并非简单的文本互证,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当李洱论及《应物兄》的创作时,坦言自己“试图在知识分子叙事里掺入市井的盐粒”‌,恰与梁鸿非虚构写作中的“乡愁辩证法”形成镜像,映射出当代文学对身份焦虑的共同回应。

更耐人寻味的是,作者与逝者的隔空交谈。追忆汪曾祺时,李洱捕捉到其晚期文字里“愈老愈辣”的况味,这何尝不是对自身创作生涯的观照?当他说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丈量完整的世界”‌,字里行间流淌的,分明是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最深的敬意与理解。这种跨越生死的文学对话,让批评文本获得了纪念碑式的庄严。

在辑三的自我剖白中,李洱将创作比作“把生活熬成糖,再让蚂蚁搬走的过程”‌。这是个充满悖论的比喻,却揭示了他对文学本质的认知:经验需要经过发酵与变形,方能在虚构中抵达真实。在谈《红楼梦》时,他犀利指出“贾宝玉的困境不是长大,而是如何带着童心看破红尘”‌,这种对经典的解构,恰是当代作家突围传统叙事的重要路径。

书中关于“作家与时代”的思辨尤具启示。作者质疑“同频共振”的创作教条,认为真正的文学应该“与时代保持紧张的对话关系”‌。这让人想起普鲁斯特的“不由自主的记忆”——小说家不是记录员,而是将飞逝的时光凝固成琥珀的炼金术士。当他在《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中坦言“每个句子都是与虚无的对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创作焦虑,更是整个时代的文化症候。

“超低空”作为贯穿全书的意象,既指涉批评的视角,也暗含文学的宿命。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李洱坚持用“低空飞行”的姿态抵抗知识的眩晕。他说张炜的《古船》像“贴着海面飞行的信天翁”‌,这何尝不是所有严肃写作者的写照?既要躲避飓风的撕扯,又要警惕深海的吞噬,在极限高度中寻找生存的平衡。

合上书页,窗外的霓虹等正发出璀璨的光芒。我想李洱的文学飞行器已掠过二十世纪的精神原野,定会在新时代的迷雾中留下点点航迹。当我们抬头仰望这点点航迹时,或许能听见潮汐永恒的私语,触摸到文学穿越时空的掌纹。

本文来源:来宾日报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