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铸牢忠诚警魂
编者按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文物,见证了烽火岁月里人民公安的初心坚守;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无声讲述着广大民警的忠诚、信仰和热血担当。本期关注,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辽宁沈阳、广西南宁三地警察主题的博物馆,与公安先烈进行精神对话,让红色血脉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时代光芒,为奋进新征程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北京警察博物馆:镌刻使命印记 书写平安华章
北京警察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东交民巷,馆内设有北京公安发展史、古代治安管理、近代警察制度、警种职能等展厅,收藏着大量的珍贵档案、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这里不仅是记述公安发展历史的文化场所,更是一座铭刻北京公安民警忠诚与信仰的精神殿堂。
北京警察学院学生参观北京警察博物馆。(北京警察博物馆供图)
回望来时 烽火中的信仰淬炼
漫步其中,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的警史文物、一页页翔实的文献资料,向广大观众讲述着新中国首都公安从战火硝烟中走来、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的奋斗史和光荣史。
走进北京警察博物馆一层北京公安发展史展厅,一幅《赴北平接管路线示意图》描绘了当年中共中央社会部情报保卫人员训练班进军北平城的行进路线。而这个训练班的学员就是北京市公安局组建伊始的主要力量。
时针回拨到1948年9月。为迎接解放全中国的曙光,中共中央社会部在河北省平山县西黄泥村举办了特殊的“情报保卫人员训练班”。随着解放战争的凯歌高奏,北平解放指日可待。同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社会部决定训练班提前结业,准备接管北平。次日,全体学员迈着整齐的步伐北上。
1948年12月17日,是一个值得全体北京公安民警永远铭记的日子。学员们到达保定城,参加在这里召开的中共北平市委第一次全体会议。大会宣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市政府公安局”,任命训练班班主任谭政文为公安局第一任局长。
国家一级文物、开国大典公安警卫人员佩戴的工作佩条。
披荆斩棘 文物见证光辉岁月
同样在北京公安发展史展厅,陈列着一件已经有些褪色的工作佩条,当中印有“工作人员”四个红字,红字上面依稀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筹委会”的印章。这件佩条看似不起眼,却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它见证了北京公安民警投身新中国开国大典保卫工作的难忘瞬间。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市公安局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全面筹划开国大典保卫工作,并专门组建了便衣警卫大队。李宁同志作为便衣警卫大队的副大队长,在开国大典当日佩戴着这件工作佩条登上天安门城楼,尽职尽责地守护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身旁执行警卫任务。每每提及那天现场庄严的氛围、广场上群众热情洋溢的欢呼,这位公安前辈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第一代北京公安民警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始终以最顽强的状态面对困难,完成一项又一项艰难任务,维护了新生人民政权,保卫了首都人民安宁。同时,市公安局始终坚持专群结合的工作路线,迅速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治安保卫网络,6000多个治安小组、近4万治安员构筑起坚固的人民防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北京公安的忠诚担当在任何时期都坚若磐石,始终与时代同频、与国家共进,在一次次大考中交出了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优异答卷。广大北京公安民警嫉恶如仇、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用汗水和热血书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薪火相传 汲取力量砥砺奋进
在北京警察博物馆三层,一整面“首都公安英烈纪念墙”庄严肃穆、深沉厚重。纪念墙由400块象征浸透烈士鲜血的红砂岩雕刻而成,寓意着公安英烈以血肉为基石,筑起一道坚固的铜墙铁壁,捍卫国家的安全、保卫人民的安宁。每年清明、烈士纪念日,市公安局都会在此举行祭奠活动,缅怀公安英烈,汲取力量,砥砺前行。
北京公安队伍历经七十余载艰辛跋涉,取得了扎实的进步和发展。跨入新时代,这支队伍一如既往昂首向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忠实履行使命任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北京作出新的贡献。
北京警察博物馆犹如一部立体的警史典籍,开馆24年来,见证了北京公安波澜壮阔的光辉历史和代代公安民警薪火相传的坚定信仰,年均接待中外各界观众10万余人次。
近年来,博物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和忠诚教育基地作用,组织现场讲解,传承红色基因;开发文化产品;推出的“云逛警察博物馆”“穿在身上的誓言”系列网络直播节目深受网民关注;积极深化“第二课堂”功能,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警察学院的教学基地,为学校搭建实践平台,组织学警利用假期参与志愿讲解,潜移默化浸润思政教育,促进馆校合作育人。此外,博物馆深挖馆藏资源,讲好公安文物背后故事,让文物说话、让展览发声,提供更为优质的参观体验,收获了很多赞誉。
(中国警察网记者赵旻,通讯员赵爽)
南宁警察博物馆:推开记忆之窗 传承初心使命
从在公安队伍服役40余年的国产“长江750”警用摩托车,到造型功能各异的吉普车、装甲车,从记录人民公安发展的《人民公安报》创刊号,到各个时期公安题材电影的手绘海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警察博物馆,2000余件珍贵展品串联起南宁公安的发展史。
这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展馆,不仅聚焦警史,还拓展出公共安全教育、警察职业体验等功能区,赋能基层治理、推动警民交流。自2016年4月建成并向公众开放以来,南宁警察博物馆已累计接待参观群众20余万人。
小朋友在家长带领下参观南宁警察博物馆,学习禁毒知识。
守护历史 用好警史“教科书”
南宁公安史这本“书”,始终写满了人民公安的忠诚印记。
在南宁警察博物馆内,一张1965年的党费证,让正在参观的广西警察学院学生小吕颇为动容。党费证的主人叫周毓斌,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南宁市公安局政保科侦察员,曾隐藏身份打入土匪内部,破获大批土匪、特务案件,是南宁公安唯一的特等功臣。即便后来经历了磨难和困苦,他仍主动超额交纳党费表明心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一直珍藏着党费证,还嘱咐后人要相信党、跟党走。“这张党费证让我看到了周毓斌对党至死不渝的绝对忠诚。”小吕说。
“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南宁警察博物馆按照这一理念挖掘历史、丰富展品,用一个个物件、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故事,诉说“人民公安从哪里来”,诠释人民公安的初心使命。
如今,南宁警察博物馆已是公安机关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公安队伍建设的“精神高地”,被自治区公安厅列为廉政教育基地。此外,博物馆还被南宁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南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南宁市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南宁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被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全区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周毓斌的党费证。王勇 摄
着眼当下 讲好安全“教育课”
“完全看不见!”在南宁警察博物馆户外实景安全体验场,前来参观的初中生们先后坐进大货车的驾驶室,发现自己看不到车辆前方和两侧站着的老师和同学。“原来这就是大货车的盲区!”他们不禁发出惊呼。
“这些危险警示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安全教育更加入脑入心,比我们说教千万遍都管用。”带队参观的老师对博物馆的体验式安全教育赞不绝口。
2018年,为了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南宁警察博物馆内增设了公共安全教育馆、户外实景安全体验场等,拓展了警察博物馆的宣教功能。安全教育功能区涵盖居家安全、交通安全、防盗抢、防诈骗、禁毒、消防等主题,面积达2000平方米,近百种互动设备,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沉浸式体验。
以此为依托,南宁市公安局推进“公民警校”“少年警校”建设,自主开发安防培训课程80多门,摄制教学视频10个,累计数十万人次的青少年学生及各界群众通过参观互动和线上学习,接受安全教育。南宁警察博物馆着眼当下群众需求完善建设,打造对外交流的平台和服务群众的窗口,进一步拉近了警民距离,凝聚了平安共识。
启迪未来 精耕宣教“责任田”
南宁警察博物馆的建成和不断完善升级,凝聚着工作人员诸多心血。
“我们从历史档案、离退休老同志、历史当事人家里收集,还从旧货市场‘抢救’回了不少珍贵展品。”南宁警察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南宁和平解放前,曾是国民党政府的警察局长唐超寰的起义证书、印章以及当事人回忆录,二十世纪80年代严打时期的宣传海报,一批珍贵的展品就是这样被发现并纳入馆藏的。
“今日警事,就是明日警史。”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生活中也处处留心,盘式录音机、电台收发报机等废旧的警用旧设备,不同时期的警服、印章、自行车牌等,也都被一一收集起来。
今年初,南宁警察博物馆还增设了“守护绿水青山”与“守护中华文脉”两个新展区,通过缴获的虎皮、象牙以及追回的千年文物,展示保护生态与守护文脉的成果。
自2016年向社会开放以来,社会各界群众可通过“南宁警方”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还可以通过VR线上逛展,南宁警察博物馆已成为深受欢迎的研学活动“打卡点”。
8月7日,南宁市兴宁区兴桂社区组织辖区青少年到南宁警察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公共安全教育馆的各个安防课堂让孩子们流连忘返,警察历史陈列馆的展品更是吸引着孩子们,在不断向讲解员询问交流中,人民公安的红色传承也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很多安全防范的知识,也了解到公安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某小学六年级学生李芷冰说。
(中国警察网记者张军,通讯员农媛)
沈阳警察博物馆:穿越时光长廊 见证警徽闪耀
当清晨的阳光洒向大地,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的沈阳警察博物馆楼顶的警徽熠熠闪光。博物馆外,参观群众早早到来,等待着开启一场探寻沈阳公安峥嵘岁月、感受沈阳公安忠诚足迹的震撼之旅。
踏入馆内,仿若穿越时光回廊,沈阳公安的红色发展史、英勇斗争史和忠诚奋进史在眼前徐徐铺开。从黄显声打响抗日先声的珍贵史料,到破获军统保密局电台案的复原场景,再到破获重特大案件的图片资料,每一件展品都是沈阳公安守护城市、服务人民的生动注脚,展现着一代代沈阳公安民警热血奋进、砥砺向前的忠诚足迹。
沈阳市公安局民警辅警到沈阳警察博物馆参观。
红色初心映忠诚
跟随讲解员,记者来到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前。证明书的颁发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对象是1931年3月任辽宁省警务处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局长的黄显声。
“九一八”事变当晚,黄显声没有执行“不抵抗”命令,率领大约2000名警察在二经街一带对敌人展开回击,打响了抗日先声,被誉为“血肉长城第一人”。1936年8月,经周恩来介绍,黄显声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黄显声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1949年,黄显声被军统特务杀害。
这是展陈的第一部分——苦难与战争,展出的物品是沈阳公安红色历史的见证。沈阳警察博物馆面积35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按照“客观全面、重点突出、生动鲜活、缅先励后”的基本思路,分为10个展室,分别为大厅、序厅、6个展陈部分、尾厅和临展厅。共展出实物2151件、照片887张。截至目前,对外接待参观共计14300余人次。
黄显声革命烈士证明书。(沈阳市公安局融媒体中心供图)
赤胆忠肝担使命
在展陈区的第三部分,一个枪支展柜成为参观游客的“打卡地”。“枪柜中陈列的是沈阳解放初期,沈阳公安接管的枪械,由于这些枪支来自不同的国家,所以统称为万国牌枪支。”讲解员介绍说。
“这里我们还原了沈阳公安破获的军统保密局电台案。”在一个展柜前,沈阳警察博物馆馆长高晓莹停下脚步,向记者介绍道:“1948年11月3日,沈阳特别市公安局成立,何侠任局长。何侠来沈阳工作时,带来了一部测向侦察电台,通过这部电台,沈阳公安发现了异常电波。展柜中还原的就是侦查员在保安寺的棺材中起获电台时的场景。”
据介绍,抗美援朝时期,沈阳作为战略后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时,一些奸商盗窃贵重医疗器械和药品、军粮及军需物资,想方设法破坏我战略后方。对此,沈阳公安与奸商斗智斗勇,最终将他们绳之以法。展厅里的一张张图片,完美还原了当时的情况。
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忠实记录着沈阳公安的奋斗岁月;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见证着沈阳公安全面履行职责使命的感人故事。
警魂永驻绽荣光
步行至展区的最后一部分,展柜中的一件血衣一下子揪住了记者的心。讲解员介绍说,这套衣服的主人是原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泰山路派出所民警陈纪平。
2006年12月13日晚,泰山路派出所接到110指令:某超市有人报警,说看到了抢项链的两名嫌疑人。正在吃晚饭的陈纪平和同事一起赶往现场。
到现场后,陈纪平很快抓住了一名犯罪嫌疑人。当他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搜身时,对方突然从身上掏出一把刀,对着陈纪平的左胸部连刺3刀,鲜血顿时涌了出来。危急关头,陈纪平仍死死抓住犯罪嫌疑人,与其搏斗,终因体力不支,被对方挣脱。陈纪平强忍着剧痛,踉踉跄跄追出了10余步,最终倒了下去,鲜血浸透了他的衣服,染红了身后十余米的最后战场。
在这个名为英雄模范的展厅,展出了沈阳公安建局以来的39位英烈及170位因公牺牲民警事迹。一个个英雄的名字、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证明了沈阳公安是一支英雄辈出、正气浩然的队伍。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在生与死的考验中,他们把使命铭记于心,把忠诚融入血脉,用生命筑起了守护百姓平安的铜墙铁壁。
“我们运用了很多艺术形式呈现沈阳公安恢宏的历程,具有较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更加生动直观地让参观的群众感受到沈阳公安的发展史和奋斗史。”高晓莹说。
警魂传承,忠诚永继。随着展陈形式不断更新和展品不断扩充,沈阳警察博物馆已经成为广大民警辅警传承红色基因、铸牢忠诚警魂的教育平台,广大人民群众感受红色历史厚重感的爱国主义教育“打卡地”。
本文来源:中国警察网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5-08-22赓续红色血脉 铸牢忠诚警魂
- 2025-08-21雪域铁警:热血铸就天路长城 柔情守护一路平安
- 2025-08-20公安系统两名个人入选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 2025-08-19探访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公安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让执法办案更规范更便捷更高效
- 2025-08-18盐城郭猛派出所:赓续英烈精神 守护平安幸福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