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文学课”,到底讲了什么?
余华的“文学课”,到底讲了什么?
余华的“文学课”,到底讲了什么?
编辑人语:
早在今年4月中旬,作家余华带着新书《余华文学课:九岁的委屈和九十岁的委屈》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这本凝练了作家60年阅读与写作智慧的评论集首发五万册秒空。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让余华给我们上“写作和阅读课”,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阅读是最快的捷径。
据出版方读客文化介绍,《余华文学课》由余华亲自编选组集。收录了余华的15篇文学随笔和1篇文学对谈,其中6篇是未结集出版过的。
余华高考两次落榜,后来成为大作家,他说,“是读者的经历养育了我写作的能力,如同土地养育了河流的奔腾和树林的成长。”他还说,“我不敢说我作为作家怎么好,但我作为读者,没碰到能超过我的。”
正是在阅读卡夫卡、川端康成、汪曾祺等作家的作品中,余华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经典作家皆是“盗火者”,将时代的暗涌锻造成不熄的火炬,也正是在读这些经典作家的过程中,余华悟出“作家必须长成自己的树”,就像他写《活着》,也写出了生存哲学。
《余华文学课》涉及的作家和书目,包括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福克纳、马尔克斯、鲁迅等50位殿堂级的作者,包含《搜神记》《丰乳肥臀》《一千零一夜》《瘟疫之夜》等古今中外62部文学经典,甚至还有库斯图里卡这种世界级导演的文学作品。
而在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热爱的文学面前,余华卸下所有面孔和防备,让我们看到他最为鲜活纯粹的一面。
在“文学课”里,他剖开短篇小说《万卡》中九岁男孩战栗的笔尖与短篇小说《青鱼》里九十岁渔夫枯槁的双手,探讨“九岁的委屈和九十岁的委屈”。
九岁的万卡在圣诞夜偷偷写信给爷爷,用稚嫩的笔触诉说学徒生活的艰辛,用“锈笔尖”写下“亲爱的爷爷,带我离开这里”,字句间是未被驯化的恐惧。
九十岁的卡达在冰岛的寒风中凝视渔船的残骸,咀嚼一生的遗憾,面对渔业消亡,回忆错失的爱情与理想,最终化作一声叹息。他的委屈是岁月沉淀后的隐痛,如冰岛寒风中凝固的盐粒。
余华说,孩童的委屈是“未被稀释的疼痛”,而老人的委屈是“被时间腌渍的咸涩”,它们在俄国作家契诃夫的悲悯与冰岛作家拉克司奈斯的苍凉中彼此呼应,让我们懂得:委屈从不孤独,它是跨越年龄、时代与文化壁垒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九岁的委屈与九十岁的委屈,本质是同一种人性的回响”。
我们常问:为什么我们要读文学?因为文学会支援我们,会成为我们的养分,在未来的某一刻替我们承受生活的重击。
作为文学课,余华将62部经典作品拆解成可触摸的文学基因,比如他认为在读经典文学时,相比关注故事,我们更要关注细节——“读经典不是膜拜情节,而是捕捉灵光瞬间”。
在讲到卡夫卡《变形记》时,他解读了书中一个细节,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第一反应是担心上班要迟到了、要怎么跟经理请假。余华认为,通过这个细节,卡夫卡写出了现代人的共同焦虑,“一代代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都能感同身受”。
余华在书中也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心得,相比阅读要“抠细节”,写作需“找感觉”。语言技巧可习得,但“写作的感觉”源于对生活的敏锐捕捉。
余华还对年轻读者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大量阅读,要读好书和介绍好书的书。他还提到自己年轻时用读词典的方式来增强语感、扩充语料储备。他特别提出,年轻人在写作时,要记住写作的感觉,积累语感而非华丽辞藻。
以下内容选自《余华文学课》,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鲁迅最根本的是什么?是人的根本
我大约在二十年前,曾经想写一篇文章叫《我们的鲁迅》,后来放弃了,我觉得我对鲁迅还是读得不够多,研究得不够深入。
我当时为什么想写“我们的鲁迅”,是因为我感到,鲁迅那么多年前批判过的事,到了今天还在发生,有些一模一样,有些随着时代的变化改头换面,这就是鲁迅让我钦佩的地方。
鲁迅自己说过,攻击时弊的文字须与时弊一起灭亡。为什么鲁迅的文字没有灭亡,就是他攻击的时弊没有灭亡,不断地出现,根据时代的变化改头换面地出现。
鲁迅一九三六年去世的,这后来的八十七年里,每个时期鲁迅笔下的人物都会火一把,阿Q不知道火多少遍了,祥林嫂也一直被人反复提及,而且不仅是人物火了,人物穿的衣服也会跟着火一把,比如孔乙己的长衫。
鲁迅最根本的是什么?是人的根本。
为什么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读鲁迅依然感同身受,一百年前鲁迅写的文章在今天依然让读者颇有同感。
他的杂文里写到的某某某,很像是我今天认识的某某某,这种感受经常发生,我说鲁迅写下的是人的根本,人性里边包含了社会性、政治性、历史性等等,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东西。
过去说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教育家……好多“家”,但是鲁迅的根本是一个文学家,只有文学家才能够把人的根本写出来,而人的根本包含一切的根本。
博尔赫斯表现的是人的智慧
在外国作家里,仔细想一想,跟鲁迅比较接近的,应该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也是散文多于小说,诗歌也不少,也没有长篇小说,但他们两个截然不同,博尔赫斯写不出人的根本。
我们年轻的时候读到过博尔赫斯的一句话:“镜子和交媾都是可憎的,因为它们同样使人口数目倍增。”当时我们对博尔赫斯非常崇拜,对他这句话也是非常崇拜,现在再来看看这句话,除了聪明,好像没有别的东西了。
鲁迅从来不说聪明的话,鲁迅说的话都是指向我们最根本的问题,而且这些根本的问题都是小事,不是大事,鲁迅写大事也是从写小事出发的。
当然我无意在这里贬低博尔赫斯,博尔赫斯的思维是飞翔的,他表现的是人的智慧,鲁迅的思维是在人群里行走,表现的是人的根本。
比如博尔赫斯写到一个人在世界上消失的那个比喻“仿佛水消失在水中”,这是洞察力和想象力的完美结合,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比水在水中消失更干净,同一个事物之间产生的比喻,有时会出现一个惊人的效果。
《搜神记》写神仙下凡,堪称第一
在我有限的阅读里,有关神仙们如何从天上下来,又如何回到天上去的描写,我觉得中国晋代干宝所著的《搜神记》里的描写,堪称第一。
干宝笔下的神仙是在下雨的时候,从天上下来;刮风的时候,又从地上回到了天上。
利用下雨和刮风这样两个自然界的景象来表达神仙的上天下地,既有了现实生活的依据,也有了神仙出入时有别于世上常人的潇洒和气势。
就像希腊神话和传说中,当宙斯对人间充满愤怒时,“他正想用闪电鞭挞整个大地”,将闪电比喻成鞭子,十分符合宙斯的身份,如果是用普通的鞭子,就不是宙斯了,充其量是一个生气的马车夫。
《搜神记》里的这个例子,可以说是想象力和洞察力的完美结合。
本文来源:嘉兴日报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5-05-09余华的“文学课”,到底讲了什么?
- 2025-05-08古龙逝世四十周年|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与多所高校联合发起学术纪念活动
- 2025-05-07网络文学发展中的独特声音:冰临神下的创作之路与思考
- 2025-05-06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周晴逝世,桌上未完成的《儿童文学审美教育白皮书》让人扼腕
- 2025-04-30致力培养文学精锐 四川省青年文学协会在成都成立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