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是文学的敌人
人工智能,不是文学的敌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作为极少数能深刻改变社会架构的技术,正不可阻挡地迈入文学领域,为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AI毕竟不具备人类的反思能力,也无法承担起责任主体的角色,因此它无法取代作家和批评家的地位,更无法替代广大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小英看来,AI并非文学的敌人,而是文学领域必须正视并认真考虑的重要参与者。如何建构和规范AI与人类的合作伙伴关系,将成为重构文学秩序、激发文学新活力,并有效减少AI可能带来的风险的关键所在。
谈及AI总是绕不开对其的抵制情绪。王小英回溯技术发展的最初动因道:“(技术)虽然能促进人们的美好生活、节省人力,但近几百年来,技术恐惧越来越普遍,甚至早在18世纪末,英国的工人们就因为担心丢掉饭碗,发动过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让印刷《泰晤士报》的第一台蒸汽印刷机毁在了工人之手。书籍、报纸、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电脑、互联网、大数据在刚出现时都引发过人们的惧怕,也都遭到攻击。这种攻击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随着技术应用进入日常生活而淡化,进而被接受为默认状态。不过,当另一种新技术出现时,攻击、反对、不可阻挡地普遍化应用、接受这样的戏码又会重演一遍。如今,受到争议的新技术之一就是AI。”
与以往不同的是,AI引起的恐慌也波及了文学领域。ChatGPT、DeepSeek会不会影响文学创作,替代作家,文学的性质会不会引发改变,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王小英说:“既然我们无法拒绝AI进入人类文明,那么我们有必要仔细考量AI之于文学的影响,并以争取高质量的文学发展为目标,讨论如何更好地在文学领域接纳或限制AI。”
在她看来,AI之所以引发人们的恐慌,是人们都意识到AI正在改变现实、知识和思想。AI改变文学关涉的现实世界,同时也改变文学创作者、监管者、批评家。她表示,使用目前的AI去进行优秀的文学创作的可能性非常低。但借用AI对文学进行监管和评价,或者对文学进行初级过滤,则正在实践。
AI正在从工具进化为具有“生灵”特质的合作伙伴,王小英建议,文学工作者应以开放姿态接纳其参与文学创作。“在技术革新浪潮中,固守对抗立场已非明智选择,建立新型人机协作关系才是务实之道。但同样地,这种合作必须建立在人类主导的框架之下,文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AI永远无法取代人类的核心地位。”
AI在叙事技巧层面已展现惊人实力,能够生产中等偏上水准的小说文本。但这种机械复制的“创作”与真正文学存在本质差异。在王小英看来,文学真正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描摹,对社会现实的立体观照,对人性复杂性的精准捕捉。这些需要社会阅历与人文积淀的创作维度,是算法难以通过数据训练获得的。“人工智能的‘非感情化计算品格’使其难以处理文学创作中混沌、不确定的人性光谱,这正是人类创作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因此,王小英认为必须为AI参与文学活动设立明确边界。虽然AI可辅助完成文字组合、情节生成等技术性工作,但作品筛选、价值判断、责任归属必须由人类掌控。特别强调对非虚构文学中AI生成虚假信息的监管,这关系到人类在虚实世界的话语权争夺。王小英提出“向善而行”的监管原则,主张将公平正义的价值观编码进算法伦理,使AI成为传播正向价值的文化助推器而非混乱制造者。
“构建新型人机关系需要完成双重超越:既要突破将AI简单工具化的认知局限,也要警惕技术越界的潜在风险。”王小英期待,理想的文学生态应是人类智慧与AI的“强强联合”,在保持文学人性温度的前提下,借助技术革新拓展创作边界。这种辩证的合作观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思考路径。
本文来源:成都日报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5-02-18人工智能,不是文学的敌人
- 2025-02-17文学后期经验与“中国古典学”的互动
- 2025-02-14【品读】周勇|古典文学史研究的“奇书”——读邓新民《乌台诗案引论》
- 2025-02-13照见文学、历史与现实世界
- 2025-02-12立足中国视角 建构文学谱系——来自中外文学研究论坛的声音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