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友情的诗意表达
作者:赵振杰(河北省作协研究员)
“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每当儿歌《快乐的节日》那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之时,相信大家脑海中都会不约而同地回想起儿时的美好时光。肖复兴长篇小说《风啊吹向我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4年1月出版)的书名便取自这首经典儿童歌曲。从审美感受的角度上讲,两者也确实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阅读这部小说就如同聆听这首儿歌一样,可以瞬间激活那些尘封在记忆深处的童年经验。作者采用诗意盎然的散文笔触,生动讲述了一段短暂而又多彩的少儿成长故事,其笔下的“我”、月亮、麦秋、石头等几位小主人公就如同乐谱上跳动的音符一般,共同演奏了一曲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生命进行曲”。
作者有意识地选取“上初中”作为小说故事展开的背景场域。初一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不仅是孩子从小学迈入中学的重要阶段,也意味着“儿童”正在向“少年”过渡与转变。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与少年在心智、性格、情感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为了更符合人物的成长设定,作者采用具有艺术张力和审美意蕴的“多声部”表现方式来讲述故事、刻画形象、传递情感,让作品带来一种冷暖交织的阅读体验。作者巧妙插入月票、粮票、羊羹、杂拌儿、《东方红》、力士球鞋等颇具年代感的怀旧意象,增强了作品的生活质感与历史温度,也为少年的成长平添了些许重量与韧性。在讲述孩子们之间的友情故事时,作者塑造了四位个性鲜活的阳光少年,同时也交代了他们各自的成长历程与家庭遭际,使得这份充满波折和坎坷的友谊更显弥足珍贵。
作者在“后记”中坦言:“这本书中的人物,都和我密切相关,重叠着我自己生活中的浓重影子。时过经年之后的回忆,不是打开一本老相册,重温依稀旧梦,它需要对远逝时光的重新唤醒、诗意的理解,以及能够与今天生活相关联的一些新鲜的认知。”过往与当下的对接,想象与现实的弥合,使得小说具有鲜明的“复调性”。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对“风”这一意象的使用与描绘之中。当“我”与麦秋邂逅时,就“像风吹落两片寂寞的树叶,凑巧碰在一起,叶子就一下子变成了两只小鸟,可以叫,可以飞了”。不期而遇的喜悦恰如清风拂面,舒爽轻柔。然而,当“我”得知麦秋因父母离婚而被迫转学南京时,“只有风依旧吹拂着热浪,滚滚地顺着铁轨吹到看不见的远方”。突如其来的变故好似热风袭身,闷湿难耐……作者笔下的“风”是孩子成长的动力,也是阻力。
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复调性”就是由众多各自独立而又彼此交互的声音和意识组成的多元意象世界,好似多个旋律线上相互交错的音符共同组成的丰富音乐织体。以此观照这部小说,不禁再次联想到与之有着密切“互文”关系的那首儿歌《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曲能够从20世纪50年代传唱至今,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以“复调”的方式实现了多种音乐元素的和谐统一。肖复兴之所以对这首儿歌情有独钟,很大程度上正是相中了音乐的“复调性”传递出的多重情感与意境。一如他在书中所言:“想起这首歌,哪怕只是想起这一句‘风啊吹向我们’的歌词,也会想起那一段少年友情,像风一样清新拂面,又像风一样刻骨铭心。”
风啊,吹向“我们”,也吹向成长的岁月与年轮。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18日 14版)
(责编:星辰)
本文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4-09-18少年友情的诗意表达
- 2024-09-18以文学笔墨描绘中秋佳节的魅力
- 2024-09-18在阅读中点亮科学梦想
- 2024-09-14恩江畔,文脉悠悠(大地风华·走进古村落)
- 2024-09-14长篇小说“内与外”并重的文体追求(百家谈)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