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节令诗词与中国文化

2025-02-10 09:35:59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


节令诗词与中国文化

沈金浩

●节气、节日将人、神、自然、社会联系了起来,并衍生出祭祀、庆典、娱乐、礼仪、教化、商业等相关活动,发挥了政治倡导、心理引导、思想诱导、礼仪传导、人际互动、经济推动、习俗认同等多方面的功能。了解中国古代的节令诗词传统,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古代的文化,也可以帮助我们建设、发展现代的文化

全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光是汉族,就形成了许多的“节”,相关的文化习俗,成为我国整体文化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因为汉字有以双音节词言说的习惯,当“节”加上“令”的内容后,“节令”也就成了一个与“节”有关的高频使用的词语。

我国汉民族的“节”,大致可以分为“节气”“时令”和“节日”三大部分。“节令”原指“节气”与“时令”,“节日”就是某个带有特定内涵和相关活动的成为“节”的日子。“节令”与历法有关,随“节气”而生的是“时令”。“节气”与农业有密切的关系,节气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存与生活,所以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时令”。《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说太史“正岁年以序事”,《礼记·月令》说季冬之月“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清人孙希旦《礼记集解》引吴澄之言曰:“时令,随时之政令。”它相当于天子、朝廷颁布的工作日程提示表。颁令的目的是使“上敬慎而下信行,务使朝无阙政,民罔怠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

与“节令”有一定重叠又有不同的是“节日”。中国古代的节日很多,大部分节日在汉代就已稳定下来。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0多个节令和相关时俗。北宋人宋绶曾编过一本《岁时杂咏》,后来南宋人蒲积中又增加了一些宋人作品编成《古今岁时杂咏》。书中所记节日(岁时),较重要的有元日、立春、人日、上元(元宵)、晦日(以正月最后一日为主)、中和、春社(一般在二月二,祭土地神)、寒食、清明、上巳(三月三日)、春尽日(三月晦日)、立夏、端午、夏至、七夕、中元(七月十四、十五)、中秋、重阳、初冬、冬至、除夕。这些节日与《荆楚岁时记》所记相近,其中部分节日与二十四节气重叠。

如果把节气、节日合起来观照,可见其有应天象、接农时、连人生、通神灵的特点,所以无论天子庶民,都很重视。节气、节日将人、神、自然、社会联系了起来,并衍生出祭祀、庆典、娱乐、礼仪、教化、商业等相关活动,发挥了政治倡导、心理引导、思想诱导、礼仪传导、人际互动、经济推动、习俗认同等多方面的功能。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遇节气、节日自然不会无诗词吟咏。这些诗词,可以统称为节令诗词。纵观这方面的诗词,可以看到,节令诗词在内容上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描述节令内容与自然景象。应景写节气或节日的诗,一般都要写与节有关的内容。中国诗词重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所以也往往会写此节的自然景象。比如写立春,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诗说:“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此处“五神”似指东南西北中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五神”)。”写了立春刚好有瑞雪的自然景象,同时也写了祭祀活动。写夏至,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写出了夏至的各种节候特征及诗人的心理活动。再如过年,唐人常写诗,有时帝王出题或出原唱,让臣子应制或唱和。唐太宗的《守岁》说:“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此诗主写欢度除夕,内容以写节候与自然物为主。再如南宋戴复古《除夜》:“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主要着墨于节令的内容,诗中写到打扫卫生、点香、放爆竹、置办椒柏酒等习俗。

二是书写积极心态与节日气氛。这类诗一般作于新年元日(年初一)、元宵等时节。且作诗有应景的动机,或作者生活景况较好。如中唐人杨巨源的《元日呈李逢吉舍人》说:“华夷文物贺新年,霜仗遥排凤阙前。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称觞山色和元气,端冕炉香叠瑞烟。共说正初当圣泽,试过西掖问群贤。”此诗的前六句写得华美壮丽,即是以积极心态描写节日景象。元代叶颙的《已酉新正》说:“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穉(稚),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房子在山上)”,则表达了一个生活比较安宁逍遥的人对待节日的态度。而在古代诸多节日中,元宵是最欢乐的一个节日,有关这个节日的大部分作品会描写热闹的赏灯游乐景象,节日气氛浓厚。如明代唐寅的《元宵》说:“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邨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热闹欢乐气氛跃然纸上。

三是表达生命意识与人生感受。由于节令与时间、生命流逝有关,故这类作品数量极多,也容易出好作品。如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曰:“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再如苏轼写于清明节的《东栏梨花》说:“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都有强烈的“人生易老”的感慨。袁枚的《除夕》诗说:“年年除夕侧耳听,爆竹声声直到明。今年除夕听不得,鸡唱一声人六十。大挠(发明甲子的人)甲子已删除,纵有光阴是羡余。鸡若相怜缓开口,依旧还我五十九。”风趣的表达中包含了年华老去的忧伤。

四是描述个人节日活动与处境。同样的节日,各人的过法常不同,而“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故诗人在写节日生活时,写愁苦的作品往往更多。崔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说:“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高适《除夜作》说:“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五是表达相思旅愁与团圆企求。过节人们常求团圆,因此身在他乡者常会抒写羁旅愁思,表达期盼团圆之意,这在除夕、中秋、冬至表现得最为突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说:“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朱彝尊《云中至日》曰:“去岁山川缙云岭,今年雨雪白登台。可怜日至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城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故园望断江村里,愁说梅花细细开。”因悲欢离合是人世常态,故这方面的作品也特别丰富。

此外,节令诗词越往后,内容越个人化。因为随着时势推移,共性化的内容多半难以写出新意。以重阳为例,涉及重阳的典故,如佩茱萸、登高、落帽、对菊、饮酒、登龙山、戏马台等等,写到后来,这些典故就用熟烂了。以至于元朝张养浩的《九日》诗说:“诗有少陵难着语,菊无元亮不成秋。”文化累积既久,诗人年齿既增,对模式化的过节方式也会逐渐兴趣淡化,于是个性化的内容与表达相应增加。比如文徵明的《拜年》诗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诗中所写拜年方式有明朝苏州人的新特点,而这种表达之大胆,又充分显示世风变易以后诗人表达内心看法时的勇敢精神。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如今人们对节气的感觉逐渐淡化了,但节日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了解中国古代的节令诗词传统,既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古代的文化,也可以帮助我们建设、发展现代的文化。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