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亚蕾:巾帼担当 解密“无声证言”
在法医这个男性占很大比例的职业中,浙江省德清县公安局唯一的女法医、1995年出生的余亚蕾已经干了近4年,检验伤者700余人,出具检验鉴定书300余份,无一出现结论错误。
如愿成为法医
余亚蕾说,在高考志愿上填报法医系,单纯是因为喜欢。她报考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系,从本科一直读到研究生。2021年,她正式加入刑侦队伍,成为一名法医。初入警营,专业的操作系统、严格的检验标准、紧急的任务要求,都让她感到压力重重。
余亚蕾清楚记得,2021年10月末的一天凌晨,天上飘着细雨,气温开始“跳水”。“凌晨两三点的时候,我接到了电话,让我赶紧到局里集合准备出发,一路上,我的心都在打鼓。”
接近案发现场,余亚蕾闻到扑面而来的血腥气。这是一起酒后争执致人死亡的案件。按照程序,警方需要对受害人的遗体进行解剖明确死因。“受害人的颈部和腹部都有啤酒瓶造成的较深伤口,因为现场的血是非常鲜艳的红色,我们初步怀疑受害人颈部的伤口是致命伤。”经过解剖,余亚蕾与师傅沈海斌在受害人的颈部发现了破裂的颈动脉,真相就此一锤定音。
在余亚蕾看来,如果学生时代的实验是“正向推导”,那么实践中遇到的案子则需要“逆向推理”。死因、死亡时间、作案工具……这些问题都需要法医来解答。每一次,她都需要从一个结果出发,在上百种可能中追溯造成这种结果的真实原因。
克服重重困难
在出勘一起溺水死亡案件的现场时,余亚蕾面对已经呈现出“巨人观”的尸体,没有一丝逃避。“巨人观”是尸体高度腐败的表现,当腐败扩展到全身,腐败气体会使整个人体膨胀,三四个人拽不动也是常有的事。“同事们都很照顾我,但是我还是想搭把手。”余亚蕾说。
做一名法医,尸臭是第一个要过的坎儿。遇到高温,出现场完全是在苍蝇堆里找人,余亚蕾习惯戴三层口罩,但有时也无济于事。余亚蕾坦言,她对气味并不是很敏感,但蝇虫着实是她的“天敌”。被问到怎么克服时,她只回答了两个字——“硬上”。不过,蛆虫也会有点作用,按照蛆虫的长度,法医可以根据不同气候条件下蝇虫的生长规律间接推断尸体的死亡时间。
每一次,在鉴定结果的“鉴定人”一栏中写上自己的名字时,余亚蕾都非常郑重——为公平正义贡献更大的力量,正是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
深研专业知识
参加工作后,余亚蕾发现所学的知识在现实应用中远远不够。这几年,她每天除了跟着师傅们实践,还要忙着“啃”专业书。“法医的每一个分支其实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不像经验丰富的老法医,他们可能看一眼就能将真实情况判断个大概。”余亚蕾说。
余亚蕾口中的“老法医”,她的师傅、德清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副主任沈海斌是其中一位。去年12月,德清境内某处山坡上发现一具全身赤裸的无名尸体。当时,受害人的面部已经开始腐烂,无法辨认。“沈老师看了一眼牙齿,就做出了对方年龄约在60周岁的猜测。而我只能判断出对方是一名老人。”余亚蕾说。经过调查研判,警方最终确定,这名受害人于半个多月前从外地自驾来到德清,选择在山中自尽。
余亚蕾将工作中的思考进行总结,作为第一作者撰写了《基于PMCT的尸表检验骨折的灵敏度研究》。这篇论文被收录在《中国法医学杂志》,让她颇有成就感。
手握柳叶刀,厘清生死谜;柔肩担重任,巾帼绽芳华。余亚蕾说:“我热爱法医工作,也将无悔于我的职守。”
本文来源:中国警察网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5-03-18余亚蕾:巾帼担当 解密“无声证言”
- 2025-03-17“科技智治”铺就兴警制胜之路
- 2025-03-14从评论区到警营,济南交警72小时为8岁抗癌男孩圆交警梦
- 2025-03-13苏州:“青蓝工程”铺设青年民警成长“快车道”
- 2025-03-12周学胜:牢记职责使命,当好公安新闻传媒排头兵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