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治社会

权力当归位,法治需“亮灯”

2025-02-06 09:16:05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

  2月3日,山西大同古城一网友发视频称,因店铺未按要求开灯,被多名工作人员撬锁进店将灯打开。2月4日,当事人岳先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此事目前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大同市平城区委办工作人员表示,已关注到此事,确实不合适,正在处理。(2月4日极目新闻)

  古城张灯结彩,本意为营造节日氛围,促进当地文旅发展之举,其出发点值得肯定,但其手段不当便将这一美意大打折扣。

  缺乏恰当的沟通协商机制是导致本次事件激化的重要因素。据报道,当事人所经营店铺外面的灯箱此前被相关部门要求拆除,只能将门头灯打开,而工作人员亦上门通知两次,为何未能妥善解决该问题?如若工作人员耐心了解店铺情况,共同协商解决方向,想必这场“开灯风暴”便不复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基层工作的难题正在于缺乏有效沟通与协商。相关人员应当明白,自身职责为下服务于群众,上顺令于国家,而非自恃清高发号施令。只有将民众利益置于心间,以理服人、动之以情,方可赢得群众的配合与支持。

  “无论有无游客、市民,必须24小时亮灯”,又可谓只为形式而不顾资源浪费,若没有游客那亮灯的意义也不存在,由此带来的经费损失亦不应该;况且,未经店主同意便强行撬锁又更换新锁以致无法正常营业,执法人员已然背离“执法为民”之意,公权力的运行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即便为公共利益,也不应以牺牲公民合法权益为代价。

  究其根本,执法人员“撬锁开灯”引起舆论海啸一方面在于执法方式的不恰当,另一方面在于推进工程进度中存在的行政权力凌驾于法治之上的危险倾向。当“撬锁工具”成为落实政策的“通行证”,城市治理也早已超出简单粗暴的范围。撬锁带来的只有物理伤害吗?斥巨资推进的古城改造计划意在于打造城市地标,如若灯光成为硬性评价指标,可谓是得不偿失。

  破解之法需回归法治之本。恪守法律法规,遵循办事章程,以期构建政商良性互动的治理新范式。成都市“夜游锦江”项目通过商户听证会收集百余条建议,积极协调方案;南京市设立“营商环境监督码”,数字赋能以提升办事效率……或建立多元协商机制,或构建闭环权力监督体系,基于民生,向于民生,将行政目标转化为市场自觉,当为可取之法。

  “有错即改,善之始也。”事件发生后大同市平城区委办迅速关注并承认行为不当,正在积极处理,一方面其已意识到措施的不当之处,另一方面亦体现出相关部门面对舆情的及时回应。

  大同古城当耀眼于文化之彩,而非权力任性之影,城市治理也绝非灯光竞赛,而为法治与人文的相统一。希望本次“开灯风波”能成为深刻的教训,只有告别“撬锁”这个荒诞剧,我们才能迎来城市文旅法治与人文的双向“开灯”。

本文来源:红网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