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盐古道”到“平安纽带” 文山警民携手织就“平安网”
清晨的薄雾缠绕着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铁厂乡关告村的茶坪,村民周兴武背着竹篓走进茶园,一枚鲜红的“茶盐义警”袖标在他手臂上格外醒目。他弯腰采茶时,目光扫过山间小径;歇脚时,翻开随身携带的法治宣传册。他正是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文山边境管理支队铁厂边境派出所联合麻栗坡县铁厂乡人民政府组建的“茶盐义警队”117名队员中的一员。在这片浸润着茶盐古韵的边境土地上,一场警民共治的平安实践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枫桥故事。
火塘边的平安密码:从“茶盐古道”到“平安纽带”
铁厂乡董度村有一条保存完整的“茶盐古道”。百年前,马帮驮着茶叶、布匹经董渡荒田街走向外面,换回救命的盐巴,青石板上至今留着马蹄踏出的凹痕。“先辈用茶盐打通生存之路,如今换我们警民携手守护。”铁厂边境派出所所长白肖龙说。
在太和村罗强英家,火塘里柴火噼啪作响,烤茶罐内的茶叶散发出特殊的清香,派出所民警与五六名义警队员围坐火塘边,正讨论着近期巡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安全隐患排查等情况。“过去火塘边聊家长里短,现在议的是平安大事。”罗强英笑着给民警递上烤茶,这是铁厂人民待客的最高礼节,如今成了警民连心的特殊仪式。
这种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义警建设中,承载着“茶换盐”的厚重历史,又隐喻着平安建设如同茶盐般不可或缺。
腊肉香里的治理智慧:“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走进铁厂群众火塘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火塘上方熏挂的腊猪脚、五花肉,散发出独有的乡村气息和腊肉香味,火塘边充满着独特的调解智慧。今年3月份,董度村两户村民因为山林地界问题争执不下,该村义警朱朝林将两人组织到火塘边指着熏挂的腊肉:“腊肉要文火慢熏,邻里情分更要温火养护。”他从祖辈“以盐换茶”和“分盐共济”的故事触动了当事人,最后使两家人各退一步纷争得到及时化解。
这种带着“烟火气”的调解方式,正是义警队员的独门绝活。他们既是熏腊肉和“烤茶”高手,更是用乡音乡情化干戈为玉帛的能手。茶盐义警队的117名义警覆盖在全乡207平方公里土地上。每个队员手机里桌面上都显示着“合美铁厂”小程序,遇到突发情况可一键与乡综治中心联动。去年雨季,普龙村义警赵仁伟在开展日常驻村巡逻时发现村头塌方征兆,立即拍照上传。不到半小时,董度警务室的民警带着应急分队与义警共同疏通道路,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
据了解,“茶盐义警队”组建以来,义警队员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义警成为铁厂乡推进社会基层治理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协助化解37起矛盾纠纷,其中九成在田间地头或火塘边就地解决,全乡警情案件呈大幅度下降。
星光下的守望者:从“马帮行道”到“平安之路”
夜幕降临时,由青石铺就的“茶盐古道”静卧山间,诉说着百年商贸传奇。在铁厂街,由商铺店主组成的“义警”佩戴红袖标,与民警共同巡查。在国境线上,义警巡逻队正打着手电检查物理防范设施,守护边境安全。在坪子村,00后大学生韦何伟的加入给这支队伍注入新活力,这个喝着烤茶、吃着腊肉长大的姑娘,如今在火塘边给乡亲讲解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法。
站在茶盐古道遗址旁,白肖龙所长望着义警巡逻队的灯光在山间闪烁:“当年马帮用茶盐养活一方百姓,今天我们用‘老山精神’守护万家平安。”如今,铁厂边境派出所的民辅警和义警接过先辈们的“平安接力棒”,守护着这条“友谊之路”。
月光洒在古道的青石板上,那些被马蹄磨亮的凹痕映照着红袖标的身影。这支扎根铁厂乡土的群防群治力量,正与民警携手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边疆答卷,让平安如同茶盐般融入生命,共同守护好家园。
本文来源:中国警察网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5-04-10从“茶盐古道”到“平安纽带” 文山警民携手织就“平安网”
- 2025-04-09联合执法+源头监管 邯郸严打货车安装“翻牌器”
- 2025-04-082024年失信名单人数实现十年来首次下降
- 2025-04-07好文风的基础是调查研究
- 2025-04-03税务部门2024年检查169名网络主播 累计查补收入近9亿元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