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读谢有顺评论集《文学的深意》

2025-07-15 09:16:03 来源:湛江日报 责任编辑:

读谢有顺评论集《文学的深意》

  近30年来,谢有顺先生关于当代文学的见解和洞察,构成了具有启示性和辨析度的声音,受到作家敬重、读者喜爱。他善于把精深的道理说通说透,故能深入浅出,入耳入心。从《我们内心的冲突》《活在真实中》到《文学的常道》《成为小说家》再到最近这本《文学的深意》,文学批评的声音宽广、清晰、响亮。

  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化入常道、成为常识。用文学批评辨认和淬炼现代思想,是谢有顺文学批评的一种自觉、一种特色。《文学的深意》是作者近年文学思考的结晶,也是其文学观点的延续和拓展。

  在作者看来,文学是灵魂的事业。过度专业化,失了与心灵的血肉关联,便失了求索生命意义的初心,便等而下之了。对存在和灵魂的强调,是作者文学思想特别动人的内面,也是其一以贯之的线索。在《文学的深意》中,面对当代文学的史学化研究倾向,他再次重申“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只有接通与人性、生命之间的联系,这种“文学性”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性;对文学灵魂和精神维度的提醒,永远不会过时。

  作者强调文体的内核是思想,作家的人格、趣味和思想是影响文体价值高低的重要因素。在《文体也是作家思想的呈现》一文中,作者开宗明义:“文学的自觉其实就是文体的自觉”,继而又揭示了“文体是为思想赋形的,它甚至能照见作家思想的全貌”。古人说“文如其人”,这种说法在现代常被自足的文体观解构,让文体重新连接作家的思想和人格,确是本书作者的创造。作者文学批评的文体性也一向为人称道,体现的不仅是修辞自觉,更是思想自觉。

  作者提出“写作的最终成果是创造人格、更新生命”。“现代”是作者批评的底色,他强调现代小说应有自我省思和理性精神,呼唤小说“从‘自我’这个茧里走出来,重构‘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作者的“现代”思辨,还将中国传统的道德人格说融入其中,这是另一创造。书中《人格仍然是最重要的写作力量》这篇访谈,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为人”“人格”等论说:人生必先立其大,“而最大的莫过于人品”;“人有人格,文有文格,无‘格’,说得越多、写得越多,就越让人厌倦”;“要相信善的力量。诚与善里面,才有真学问、才有真文学”。这些观点强调人格锤炼和道德勇气,作者相信现代文学的成果并非只在“文学”,“人格”才是写作之树上的珍贵果实。在碎片化的数字时代,重申人格、文德,发人深思。

  《文学的深意》一书有完整的构架和内在的精神,是作者数十年文学观念体系的有力延续,也呈现了他崭新的批评成果和思想追问。让文学批评参与现代思想的辨析、参与当代人心灵世界的创造、参与当代文学经典的构建,是本书带来的富有深意的启示。

本文来源:湛江日报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