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以文学记录时代呼吸

2025-04-23 09:11:37 来源:包头日报 责任编辑:

以文学记录时代呼吸


以文学记录时代呼吸

□文/图 记者 邓雅鑫

午后阳光漫过书页,氤氲的咖啡香与蜷在沙发上的橘猫构成一幅慵懒图景。在一家治愈系的书店里,我们见到了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小说学会会员,包头市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作家包讷睿。

他带着十年磨一剑的长篇新作《橙灰的天际》落座,当话题从笔名“包讷睿”的意趣哲思延展到黄河畔的工业史诗,从移民城市的包容基因聊至文学如何成为“生命的另一种呼吸”,窗外云层恰好有线光掠过天际,恰如他笔下那些褶皱在时代中的故事被舒张出来。

一杯咖啡凉透,他说:“作家永远站在作品之后。”而此刻,身边书架间的文字正替他无声地呼吸。

记者:老师您好,您为何选择包讷睿作为自己的笔名?这一名字背后是否有特殊的寓意或故事?

包讷睿:读书时我的专业需要起一个英文名,我选择了“Bonanza”,意为“富矿带”。后面偶然把其音译过来就是包讷睿,“包”对应故乡包头,“讷”和“睿”则寓含大智若愚的东方智慧。睿智的人也需要一些钝感,这很符合我的个性。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的文学创作生涯是从高中时期就开始的,能否分享一下您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呢?

包讷睿:文学对我来说始于热爱。高中时,我从电视节目中听到汪国真那首著名的《热爱生命》,从此诗歌就像玫瑰的种子落进我心里。后来,我先后阅读屠格涅夫、泰戈尔和纪伯伦等人作品,他们哲学智慧的诗意表达,诱发我创作的冲动,于是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部诗集。大学时期,我喜欢上巴尔扎克等大文豪“大部头”的著作,又将写作转向长篇小说创作,并且逐渐明白创作长篇小说需要三重支撑,即:大量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业精于勤的写作技巧。没有这些支撑,作品就像肉体缺乏骨架,难以立得住。

记者:您提到长篇小说创作需要“生活的骨架”,那您的长篇小说《蓝鸟与玫瑰》和《橙灰的天际》是否与您的个人经历有深层次关联?

包讷睿:小说虽是虚构,但故事来源于现实。就像人体需要骨骼支撑,故事也需要逻辑支撑,即符合时代事实与历史真实的故事脉络。《橙灰的天际》主题是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社会转型。二十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全面铺开,而我亲身经历了那个激荡的时代。书中三位主人公——政界精英魏小山、企业家王海及农民工张华仔的经历,分别对应政治、经济、社会三个维度的变革。他们的故事虽为虚构,但取材均来自当时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此消彼长、乡村社会的过度转型等。另如《蓝鸟与玫瑰》的创作,系源于我在北京白云观的一次求医奇遇。我的创作经历证明,只有深入观察和体验生活,才能让作品中的人物承担好它的职责,鲜活起来,有血有肉,才能为读者所感知铭记。

记者:您出生并在包头长大,包头元素和文化是否渗透到了您的作品中?

包讷睿:肯定会有。包头是一座移民城市,历史上便曾是北方商业中心,是著名的皮毛贸易集散中心,中外文化在此广泛交融,天然具有国际化底色。新中国成立后,它又被定位为重工业基地,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这些新鲜血液为城市注入了时代活力。改革开放进程中,包头的稀土、钢铁、军工产品等三大产业品牌相继走向世界,催动包头包容开放的基因更富有生机。我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间,心态自然受到塑造,性情也就变得包容和开放。

记者:您如何看待文学创作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地方性写作又如何突破地域局限,与更广泛的读者产生共鸣?

包讷睿:城市不仅是物质空间,更是精神容器。一座城市若只有工业与产品,功能是单一的,形态也是不完整的。文学创作作为精神生产的一部分,既是对城市文化功能的弥补,也是其丰富性的体现。好的文学作品能通过精神产品的传播,反哺城市的文化生态,增强城市的内在凝聚力。怎样更好挖掘包头的故事,展现这座城市的魂,也是我接下来的创作方向。至于地方性写作的突破,关键在于将本土叙事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本土故事放在大时代和全世界历史的经纬中,地域性反而是最好的切口。

记者:您曾提到“文学是生命的另一种呼吸”,能否分享一些具体的故事呢?

包讷睿: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生活维度——既要与社会现实联系互动,又要保有自由独立的精神世界。于我而言,文学正是构建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通过观察他人和社会,我以文学创作为器,按照我的内心设计,对现实生活进行重构,创造一个专属于我的、充满生命力的“理想王国”。这种创作本身,便是生命在世界里的另一种呼吸。在《蓝鸟与玫瑰》的尾声,我设计了女主人公离世时飞来很多蝴蝶,而在我完成底稿的当天,一抬头,发现窗边正有只蝴蝶翩翩起舞。那一刻,我感觉很玄妙,好像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在这一刻进行了偶遇与接触。

记者:您创作时有遇到过“呼吸受阻”的时刻吗?

包讷睿:塑造《橙灰的天际》中王海的这一企业家形象时,由于缺少经商方面经历,创作就相对困难些。

记者:作为文学创作者,您自己在创作中有哪些坚守呢?

包讷睿:做人善为先。作为一个作家,尤其要保有善念,即在作品中一定要传递“真善美”的东西。现实中会有很多人和事令我们困惑,文学作品的内容里也不总是皆大欢喜。但无论如何,作家自身和作品中的人物,同时要保有心的温度。就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在贾家大厦倾覆时,她仗义地救出巧姐,从而在那个巨大的封建社会悲剧中,留存下一丝温暖的明亮。

记者:我们搜索相关资料时,您名字的前面大概率会被冠以“本土作家”这一头衔,那如果抛开这个标签,您最想让读者记住您的哪个标签?或者是您看重作品的什么特质?

包讷睿:作家永远在作品之后,所以各种标签和头衔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作,重要的是作品。我希望读者在读完我的作品后,觉得我写了一部该写的书、可读的书,写了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内容。我希望我的作品“被需要”,当读者合上书时,能从中窥照自己的人生或者对身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多一分思考,这便是文学最好的回响。

记者: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您的创作生涯,您会选择哪三个呢?

包讷睿:“热爱”“情怀”和“学习”。热爱是起点,没有冲动,绝不会动手下笔写下第一个字,而后是无穷的字;情怀是将热爱升华成责任,主动地写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态度,然后将自己的态度试图与别人产生共鸣;学习则是终身的任务,终其一生要有洼地心理,要把自己置于一片洼地中,源源不断地接收新讯息,借此不断反思,不断更新自我。

记者: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盛行,您如何看待文学对普通人的意义?

包讷睿: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文学。有人担忧碎片化会消解认知的深度,我却认为这是大众依然渴望丰盈精神的证明。年轻人在公交上读一段小说,午休时看几页散文,恰是利用“时间边角料”守护心灵的火种。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若一段文字能让人在加班后感到慰藉,或在困境中找到共鸣,这就是文学的意义。

记者:采访最后,对于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年轻人,您会给出哪些建议呢?

包讷睿:一是希望大家要认认真真地生活,把每一天过好。当然,如果你有意写作的话,就要比别人更多一份自觉,随时随地观察生活,积累好各方面素材,为以后创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一定要多阅读,特别要多读名家大家的作品,多读他们的名作经典。开始时可以模仿他们的风格,循着他们的背影摸索,逐渐探索自己的风格,走自己的路。

本文来源:包头日报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