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文学群星璀璨的瞬息全宇宙

2024-11-12 12:47:52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责任编辑:

本文转自:中国青年作家报

徐则臣《寻找理想作家》:

文学群星璀璨的瞬息全宇宙

清华大学硕士生 刘雅心(22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11月12日 03 版)

    大一暑假,我一个人待在校园里,某个黄昏,夕阳半落红霞漫天,我抱着一本书两眼迷离地从宿舍里走出来,迫切想找个人告诉他,我知道我该干什么了——当个作家。

    何为理想作家?每个读者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评判和标准,在作家徐则臣看来,“一个理想作家,需要兼具开阔视野、问题意识、渊博学识”。

    在《寻找理想作家》里给出这一回答的徐则臣,自认是一名读者。但在这部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学评论作品集里,在徐则臣带领我们走进他的外国文学世界,赏读加西亚·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纪德、厄普代克、卡达莱、肖洛霍夫、帕慕克等经典作家及其作品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书中独特的文学视野和深邃思考,离不开这位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的创作体悟,离不开他“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的作品积累。在寻找理想作家之前,是“穷凶极恶”的阅读,是躬身写作,是在文学宇宙里经年累月的来回穿梭、反复钻研。

择一点而观全局

    基于广阔的文学史视野,徐则臣善于运用独特的阅读体验,择取作品或作家最“群英荟萃”的一点展开说明。这一点可以是故事之内的某个元素,例如人物。“人物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作家本人。”徐则臣将格雷诺耶的孤僻和聚斯金德的隐居相联系,“作家的命运就这样预言般地弥散在他的作品里”,从这一侧面切入,点明《香水》浑然天成、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他从《我的忐忑人生》中读懂、看清一个个清晰的人,又用沈从文的一句“照我思索,可理解我,可认识人”,将小说人物阿美、小说作者金爱烂并入到一个大写的“我”中,尽显文学以人为本的终极审美奥义。这一点也可以是特点、是作品。他从马尔克斯无懈可击的写作中另辟蹊径,察觉到了一点“不完美”——“一部完美的小说最大的毛病就是它的完美”;在大江健三郎的整个创作历程中,选择《掐去病芽,勒死坏种》与《<掐去病芽,勒死坏种>审判》,作为某个意义上的两个端点,说明大江早期创作和中晚期作品的艺术和思想特点,对大江毕生的作品脉络作出整体观照。

    这一点也可以内含结构、别有洞天,如同精致的微观世界。在《你没有听到狗叫吗?》中,徐则臣说,“我们经由《你没有听到狗叫吗?》理解胡安·鲁尔福之后,也需要再经由胡安·鲁尔福,重新回到《你没有听到狗叫吗?》”。而他实际的分析路径,远比这个圆周更大,充盈的观点也更多。他将《你没有听到狗叫吗?》这块加上标点也就2600字的压缩文字毛巾浸入思想的温水,用细致的分析使其舒展开来,变得丰沛、趣味富足。再由解读延宕开,从文体规范、创作过程、文学审美等角度对理想的短篇小说进行了说明、勾勒,最后将其放回胡安鲁尔夫的短篇集《烈火平原》中乃至《胡安·鲁尔福全集》中考量,体现鲁尔福短篇写作的创新多变,点出其在以短篇名世的大作家中的独特之处。

    对中国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关切

    在《我的“外国文学”之路》中,徐则臣回溯了外国文学在现代文脉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进而中国文学的来龙去脉与当今形势,引出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性转换问题的议论,提出要从核心处找到使用和提升当代写作的宝贵资源,也要让外国文学为当下的中国创作提供源头活水。

高屋建瓴之后,便是“为大于其细”。徐则臣基于对中国当下文学的观察,为具体的文学创作问题提供了针对性的解答。他不厌其烦地给朋友推荐库切、卡达莱、唐·德里罗三位作家,认为这三位他山之玉能为中国作家提供现代性的文学启发。三位作家各有何长,我们可以怎么学习、用于何处,都分析得条理分明:库切总能以小叙事实现大叙事,提供了书写“宏大叙事”可参考的“库切式”路径;唐·德里罗能将作为后现代大本营的都市写得无比到位,对中国当下重新兴起的城市文学,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性书写有所启迪;卡达莱为我们示范了如何进行国家历史与社会主义经验的个人化的文学处理,可谓是爬罗剔抉地列举出了外国文学中的“参考资料”。

    “盯着世界文学的灯塔赶路,还得继续往前跑。”外国文学形塑了徐则臣“到世界去”的精神路径,也奠定了他“回归传统”的顿悟前提。继承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这两大文学源头,奠定中国文学的差异性基础,在这些资源和当代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叙述路径、相互激活,讲好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故事”,是徐则臣自始至终心之所向、一往前行的目的地。

    “理想”的构建与践行者

    徐则臣在评价卡达莱时说,“有一种作家,他本人就是一桩传奇,在文学的意义上,其自身的复杂性即堪称一部大作品,你必须知人方能论事”。在了解徐则臣的创作过程和作品细况后,我们会发现,徐则臣就是一部复杂、精深的大作品。写作时,他是一部长篇小说,“开阔,复杂,朴素,本色”。他不断地收集素材,填充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田野调查中的发现和疑问,我到书中求证和解惑;读书过程里积下的迷惑,再到实地勘察中找答案”;评论时,他是一则短篇小说,“短而精且质朴和变化多端”。他从别致的角度看见丰富、复杂与大有。足够的复杂来自于不间断的深厚积累、创作实践。正因此,徐则臣才能既为我们带来《北上》和《耶路撒冷》等严肃文学,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成为受专业与市场双重认可的理想作家,也能运用独特的文学经验随性地激扬文字,成为对那些被他评点的作家而言的理想读者、评论家。

 一路走过的漫长外国文学之路,是徐则臣担得起这种“理想”的重要原因。他之所以能在评论时敏锐精准地选取着眼点,信手梳理、铺开文学脉络,正因为他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馆藏、文学空间。大学时的“饕餮式阅读”,让他彻底地“读开了”。当后来备课需要从诸多经典中提取例证时,他几乎不需要查阅资料便可复述内容、讲清问题。在一本本书铺垫成的阶梯上,他一步步走到如今的高位,有了广博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学识和宽广的人文胸襟,以及在无数思考中培养起来的锐利的文学直觉和独特感知。

    何为理想作家?可以说,理想作家是在传统与现代、地域与世界、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平衡点。“既能把今天的生活讲好,同时又能用一种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讲述;既能跟世界文学通约,又能保持足够的差异性。”从这一点出发,“通过独有的艺术方式,经营出了一个比你更复杂、更多元、更经得起阐释和推敲的世界”。用阿基米德的话来说,可以撬动整个文学地球甚至地球。

    理想“作家”的作品,或许有着更为宽广的解释,并不局限于小说创作。正如这本书里,于大处,徐则臣将世界各地的文学经典娓娓道来,将不同作家的异同剖析得清清楚楚;于小处,他能觉察出短篇小说中一句话的袖里乾坤。最终,以清晰凝练的语言,揭示出隐藏在书里书外、作品作家的“审美形式、精神内涵、文学血脉、个体风格”,以点带线,由线到面。这便是理想“作家”的作品,是当我们翻开书页一步步走进的,一个文学的、群星璀璨的、时间纵横交错的瞬息全宇宙。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