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中华文明 “源来如此”——《源来如此:跟着考古学家去探源》读后

2024-08-28 13:47:0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

  【图书评介】 

  作者: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原生文明之一,也是唯一绵延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伟大的中华文明是何时又是如何起源、形成的,相信很多人对此充满好奇。王巍先生编著的《源来如此:跟着考古学家去探源》,就是一本回答这个问题的既权威又好读好看的著作,该书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给笔者的第一印象,是书名取得别致。翻开书页,首先吸引笔者眼球的是精心绘制的考古插画,几乎每页都有,使人顿生亲切感。书中还有两幅大插页,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考古遗址分布图”,二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考古遗址年表”,所列40多个考古遗址,都是对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过程意义重大的遗址,始于2万年前出现最早陶容器的仙人洞,终于实证北京建城史开端的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每个遗址都标明年代、空间位置、重要价值,还配上一件代表性文物。有了这样两张图表,就可以对中华文明的早期脉络有大致了解,全书的基本纲目实际上也暗含其中。

  翻开目录,正文分六章,各章的题目都是对内容的准确概括:从“万年农业,文明奠基”“文化发展,文明起源”,到“分化加剧,古国初现”“古国四起,文明初成”,再到“古国文明,高潮迭起”“三代王朝,王国文明”,能清晰看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这三大阶段。每章下面的小标题也都很有意思,比如第二章,“跨湖桥下独木舟”“河姆渡口古稻田”“神人凤鸟出高庙”“骨笛龟甲出贾湖”“玉器初现兴隆洼”,画面感很强,不由让人联想到8000年前大江南北优美的山水田园与神圣的祭祀仪式。

  每章每节开篇都有引子似的诗句,比如第三章“分化加剧,古国初现”开篇诗句:“夜空 繁星 忽明忽暗”,这显然是在表达“满天星斗”说。第二章下面“跨湖桥下独木舟”一节前诗句“一叶扁舟 激起——八千年的沧浪”,让人想到江浙东南沿海先民,驾着一叶叶扁舟,开拓海洋的平凡又很不凡的往事。每个遗址的展开都是一个故事,娓娓道来。比如“三星堆,神秘古蜀信仰”一节,先以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引出文献对古蜀历史记载的模糊不清,幸亏有了考古上“石破天惊”的发现。然后对三星堆重要文物进行分析:金杖可能是通神工具,青铜大立人可能是集神、巫、王为一体的最高统治者的形象。之后介绍三星堆人居住的古城,举行祭祀仪式的神庙;分析三星堆人的创造,来自中原夏商的强烈影响,所体现出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最后指出三星堆还有很多待解之谜。短短数页,既有考古实证,又有合理推论,激发人的想象,让人很是佩服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

  不仅如此,每节后面还为读者提供“小知识”,比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碳十四测年、干栏式建筑、环壕……这些考古学家熟悉的术语,一般人看来比较陌生,补充介绍一下很有必要,也很贴心。

  王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还长期担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执行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走过看过指导过书中涉及的几乎所有重要遗址。他对中华文明探源有一整套重要见解。他提出文明包括文化和社会两个方面,“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承认“文明”必须进入国家阶段——这也是国际学术界的基本认识,也强调了“文明”和“国家”的不同,文明的内涵要更为丰富。这本书对考古遗址的叙述,都是既讲物质文化,也剖析其精神和礼仪制度创造,丰满鲜活。他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归纳为七个阶段: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年进入、四千年过渡、三千年巩固、两千年转型。其中涉及内容很多,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比如苏秉琦先生就有“八千年起步”或“万年起步”的提法,但将其准确归纳成一条清晰的时间线,王巍是第一个。这本书的前三章和上述前三个阶段完全对应,后三章大致对应“五千年进入”“四千年过渡”两个阶段,表达了体系化的学术思想,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内容很新,包括了不少最新的重要考古发现,比如桥头遗址八千多年前的彩陶“八卦”符号,双槐树遗址五千年前的“北斗九星”遗迹,南佐遗址五千年前的“九台”和宫城宫殿,黄山遗址五千年前的玉石器作坊,城河遗址五千年前的墓葬,鸡叫城遗址4700年前的大型木构建筑,石峁遗址四千多年前的石雕等。一些细节也能看出对最新考古资料的引用,比如作者说石家河城面积将近350万平方米,就吸收了最新发表的考古勘探资料。考古发现层出不穷,考古资料持续更新,基于考古学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也理应不断更新。

  作者在后记里说,考古成果汇聚了近百年、几代考古人的付出,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就集中了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作为一本普及性读物,该书除了其个人的认识外,还包含了其他很多学者的意见,其中涉及的数十项考古发现,更是无数人风吹雨淋、辛勤劳动的结果。对中华文明探源感兴趣的人,读这本大家写的小书,跟着考古学家们去探源,你会发现,中华文明,“源来如此”,原来如此!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28日 11版)

        (责编:星辰)

本文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