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百万大移民》丨讲述移民史诗 传播美好声音
讲述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杨娟娟
前不久,光明日报社宁夏记者站站长王建宏的长篇报告文学《百万大移民》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阅读之声和声音新媒体平台“云听”客户端播出,引起热烈反响。《百万大移民》作为反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全面、生动、详细地记录了中国西海固的惊天巨变。在敬一丹、董浩两位老师的全新演绎中,一场声势浩荡的移民迁徙得以真实呈现。演播人丰沛的情感,辅助音效技术建构了立体化的叙事空间,有效拉近了作品与听众的距离。广大移民区由漫天黄沙的“苦甲之地”到山水秀美的富饶之乡的巨大变迁在声音中变得真实可感,仿佛听众亲自走过那段漫长、艰辛的搬迁和建设之路。
有声书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受欢迎程度在不断上升。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有声书具有“阅读”场景多元化、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等优势。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有声报告文学以全新的媒介形式进行传播,更加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不仅可以让听众解放双手和眼睛,获得放松和学习,还能够满足公众对社会纪实深度了解的普遍需求。在这段声势浩荡的移民史诗中,敬一丹、董浩两位老师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要声音表现主题,动情讲述了发生在宁夏乡村中感人肺腑的奋斗故事,展示了党和国家在共同富裕路上的艰难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听众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荒漠变成绿洲的巨大变化。作者王建宏从人民的生活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地叙述了这个故事,而有声报告文学则对文字进行了再创造。它利用新闻播报来呈现故事的背景,通过对话和表演来展现人物的生活,再加上背景音效,建造了一个立体可感的叙事空间。声音情景建构出来的真实感使这段故事更加撼人心魄,让听众更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和细节,让整个移民史诗更加生动、感人,更显气势磅礴。通过收听这部有声报告文学,人们不仅能够了解西海固地区的贫困历史和脱贫攻坚过程中的艰苦奋斗,还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与脱贫攻坚上的坚定决心和巨大成就。同时也提醒我们,尽管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这段历史和艰难的奋斗过程不应该被忘记。如今,广大脱贫乡村正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下一步还将实现共同富裕,报告文学有责任对这段历史进行书写。
在聆听有声书《百万大移民》时,我注意到“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始终,“水”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决定性因素。在过去,西海固群众常常因干旱食不果腹,红寺堡移民在通水前也曾遭受黄沙肆虐的折磨。然而,随着扬黄工程的建设,宁夏中部干旱带腹地的戈壁滩上,一座座房子拔地而起,一户户人家浩浩荡荡随水迁移,人们的生活逐渐有了希望。听到敬一丹和董浩老师朗读这些美丽的文字时,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更为饱满,声音里充满着对时代变迁的自豪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两位老师生动地叙述了红寺堡扬黄灌溉工程通水的情景,并引用了当地群众的想法:“听说红寺堡的扬黄灌溉工程通了水,能浇田、能活人”,这体现了西海固人民对水资源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渴求。在激越清朗的声音叙述中,听众能感受到,这一泉清水不仅使移民百姓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还带来了葡萄园、枸杞园、黄花菜等产业的兴起,使他们获得了富足与安乐。在政策的强力扶持下,加之党政干部的辛勤付出以及当地群众的艰苦努力,西海固地区的人民从千百年的极度贫困中解脱出来,过上了安适的生活,当地群众发自内心地唱起“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颂歌。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非虚构文学,需要作家深入人民、深入田野进行调查,带着情感去理解和体会人民的生活,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写作。作者王建宏不仅全面把握了移民区的历史变革,还精准地展现了移民百姓的精神样貌。他将移民生活的改善与精神归属的建立联系起来,整体呈现了乡村的发展过程。在黄河水的浸润下,那片沙石漫天的焦渴大地渐渐长出生机勃勃的树木、纵横交错的水泥路、光彩夺目的霓虹灯以及各色各样的产业。移民群众在枸杞飘香中收获喜悦,在葡萄甘甜里获得满足。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不断增长的经济收入让他们与脚下的土地连接越来越紧密,最初的搬迁愁绪也在渐行渐近的好日子中渐渐消散,“他乡”在乐业安居中变为难以割舍的“故乡”。广播与报告文学《百万大移民》的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播情景,使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经历了一段极具中国特色的脱贫之旅,感受到了西海固人民在移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勇于创造的奋斗精神。
王建宏的报告文学《百万大移民》以饱满的热情、现实的笔触对脱贫历程进行回溯,展现出脱贫攻坚路上的一系列伟大举措与成功实践。而有声报告文学《百万大移民》则通过朗读者独具魅力的声音和审美属性,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新的传播路径。实际上,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西海固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脱贫样板”,不仅对中国乡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全球脱贫事业提供了可供资鉴的经验。而呈现这些中国经验的故事、承载着中国方案的声音,将以不同介质、不同艺术形式,传播得更远、更广。(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攀 采访整理)
[责编:李昱莹]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3-05-15《文选》是本什么书?(子曰诗云)
- 2023-05-12细节的层次、功能与锤炼
- 2023-05-11《孙犁年谱》:读来文字带芳鲜
- 2023-05-10书写昆虫与人们相处的诗意时刻——评散文集《小虫子》
- 2023-05-09深化文学与戏剧影视的纽带联系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