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猿的“进化”寓言
一只猿的“进化”寓言
——观独角戏《一只猿的报告》
作者:毛夫国
空旷的舞台上一束灯光亮起,一只猿形特征的“动物”一摇一摆,晃动着走向舞台中间的所谓讲台,蓦然回头森然一笑,茂密的毛发中两只大眼睛忽闪,恍惚间观众似已分不清这是猿猴还是人类。演员李腾飞从外形到神态都像极了猿猴,他要在剧场里向观众分享“曾经作为一只猩猩的故事”,可谓一出场就紧紧抓住了观众。
这是首届鼓楼西剧场独角戏系列的开幕剧《一只猿的报告》(导演郗望,主演李腾飞),改编自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只有一位演员在舞台上演出的独角戏,要依靠演员的独白、表情和动作等营造一个独特而相对完整的戏剧空间,对话剧样式、表演观念和表现手段而言是一种突破,非常难以驾驭,也最见演员的表演功力,这种演出形式无疑给导演和演员都带来了极高的挑战。
《一只猿的报告》的舞台强调“质朴戏剧”的纯粹性,布景极其简约,可谓空无一物,把整个舞台完全交给了演员。在没有任何舞台道具的空荡荡的舞台上,李腾飞的表演完全掌控了全场,他身穿一套和自己身材大小不相匹配的西装,手时不时地背在身后,膝盖弯曲摇晃着行走,有时又是人的动作,用表情、声音和动作等肢体语言游走于猿、半猿半人、“进化的人”之间,神态把握精准,以细腻自然的表演呈现出猿猴“红彼得”从野性状态到半驯化以及驯化为文明人类的蜕变过程,表演轻盈而简约。
独角戏的演员往往既是剧中角色,同时又作为叙述人而存在。《一只猿的报告》中,李腾飞讲述了“红彼得”被人类捕获,然后被关进笼子漂洋过海运输到人类世界的过程。在叙述的同时,以肢体语言生动地表现了这只猿猴被人类开枪打中并逮捕的情况,以及在观众看不到的铁笼子里恐惧和绝望地挣扎、哀嚎,此时李腾飞逼真的猿啼、丰富的肢体动作,表现出“红彼得”的动物特征。
随后“红彼得”被运上船,开始离开野蛮的猿猴世界进入文明的人类世界。铁笼中的他意识到自己已被困住,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在被人类围观、戏弄的过程中,“红彼得”意识到逃跑是不可能的,唯一的目标就是变得像人类一样,铁笼子才会被撤掉。于是他开始模仿人类吐唾沫、抽烟,这时开始有人教他“拿起酒瓶子喝酒”,在学会这个动作后,成为人类一员的目标在他心中变得更明确了。“红彼得”的这条进化之路是被迫的,没有其他的路径可供选择。喝酒作为一个绝妙的比喻,它是人类进入成人社会,学会“规则”、进入“圈子”的必由之路。“红彼得”由野蛮进入文明的大门,是从被动无奈的喝酒而实现自身进化的突破。
从“红彼得”学会打招呼,说出了那声“你好”开始,意味着跃出了“山内的世界”,他慢慢地掌握了人类的语言,开启了人类思维方式,并且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因为他深知不学习就会被送去动物园,而那不过是之前海上铁笼中生活的重演。他逐渐学会了说话、握手、敬酒等技能,学会克制自己的动物本能,“我学会了喝酒/知道喝多了之后会头疼/我学会了敬酒/我知道敬酒的时候要把酒杯放得低一点/我学会了喝酒之前得先敬酒,为了劝别人喝酒/我有了自己的个人信息/我有了自己的个人身份/我有了社会身份/我成为了一个有身份证的人”,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红彼得”最终进化成人,进入了文明的人类社会,他甚至开始有了经纪人,不时参加演出和庆功宴,游走于各种名利场之间,抛弃了猩猩的本性,学习了人的本性,即“红彼得”口中所谓的“人性”。此时的“红彼得”也在思考路在何方?进化为人的生活就是自己所需要的吗?让人想起庄子在《马蹄》一文中所说,马的真性是“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而一旦被伯乐相中,“烧之,剔之,刻之,雒之”,则失去了真马的品性。“红彼得”进化成为人类的一员,猿猴真性的消失引发观众的思考。
《一只猿的报告》改编自文学作品,卡夫卡小说中犀利的笔触、简单的故事、诗意的象征等都相对得到了保留,文学作品的话剧改编加深了话剧思想的厚重感,带给观众启迪和思考。“红彼得”漂洋过海受尽磨难,悟出自己必须在人类社会中寻找出路,因而学会了喝酒、敬酒、隐藏自己的冲动等生存技能融入人类社会,领悟并学会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其他选择的可能,漫长的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或许也是一个人从儿童时代到成人世界的隐喻。人类从儿童时就是在无意识之间,学习了许多成长过程中所谓必要的技能,抛弃了纯真和无邪,踏入被生活推着往前行走的成人世界而别无他法,困于现代文明社会之中。《一只猿的报告》中人与猿的困境交织,让人类开始反思自身生存困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独角戏的演出中,节奏的控制与把握至关重要。良好的节奏控制既能吸引观众,让话剧表演更具张力,也可让演员得到短暂休息。《一只猿的报告》对节奏的控制张弛有度,既注重表演的戏剧性,也防止表演的过度外化,在内心独白、肢体表达等丰富的演绎手段下,对舞台表演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为疫情结束后的话剧演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带给观众独特而新颖的舞台观感。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责编:王营]
本文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责任编辑:毛夫国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3-05-15《文选》是本什么书?(子曰诗云)
- 2023-05-12细节的层次、功能与锤炼
- 2023-05-11《孙犁年谱》:读来文字带芳鲜
- 2023-05-10书写昆虫与人们相处的诗意时刻——评散文集《小虫子》
- 2023-05-09深化文学与戏剧影视的纽带联系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