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喜迎牛年 一起看看传统文化里的牛有多“牛”!

2021-02-08 15:16:22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孟丽媛
 “牛是农家宝,有勤无牛白起早。”一句民谚,道出了牛在农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千百年来,勤勤恳恳、埋首耕耘的牛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好帮手,其代表的牛文化和牛精神也深受人们赞赏。2021年是农历辛丑年,正对应着牛年,让我们走进历史长河,一起去看看传统文化里的牛到底有多“牛”!
  文物“牛”:以牛为尊,五福迎春
  在古代,牛是古人祭祀的“至尊之物”,是农事生产不可或缺的角色。古人对牛既尊且爱,玉器、青铜器和陶瓷书画等文物中时常可以看到牛的身影。
 

 战国错银铜卧牛。人民网 孟丽媛 摄
    在古代文物中,牛形器、牛形纹饰、牛首纹饰、牛角兽面纹和牛面具等形式多样、意涵丰富,大多数是礼器和兵器。殷墟便曾出土一座商“亚长”牛牺尊,牛体态健壮、生动形象,意味着那时工匠对牛的特征已有精准把握。
  在古代祭祀中,牛的地位非常重要,甲骨卜辞便曾多次记载规模大小不一的“牛祭”。古时,牛、羊、猪三牲齐备被称为“太牢”,常为王侯所用。《礼记·王制》中的“诸侯无故不杀牛”不仅体现了牛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古代制度的等级森严。
  伴随着农耕的发展,牛从“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走进乡间田野。一方面,牛发挥着载重和代步的重要作用,老子乘牛紫气东来和孔子乘牛车周游列国的典故为人们所熟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因舒适平稳、价格亲民,牛车风靡于各个阶层,士大夫“无乘马者”,陶牛车和画像砖等也反映出古人对牛车的喜爱。

南朝牛车画像砖。人民网 孟丽媛 摄
  在农耕社会,牛发挥着重要作用,古人也常在田园农事画中描绘这位勤劳的“大伙伴”。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画中五牛一字排开,形态各异,后人为其赋予了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成等“五福”,饱含吉祥寓意。古人挥毫泼墨的一幅幅“牛画”不仅体现着牛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出古代“以农为本”的传统思想。
  文学“牛”:以牛自喻,勤奋耕耘
  “牛本善、性温讷,行任重、志笃远。”在传统文化中,牛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象征,有五谷丰登、平安祥和的寓意,代表着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正因如此,牛是古今文学作品中的“常客”。
 

 天津杨柳青年画《渔樵耕读》。人民网 孟丽媛 摄
       南北朝时期,“山中宰相”陶弘景自喻为牛,以“眼前流水自悠悠,歇卧偷闲恋绿畴”表明自己归隐山林的心迹;唐代农学家陆龟蒙对牛很是喜爱,“邻肩抵尾乍依隈,横去斜奔忽分散”便描写了他眼中江南水牛休憩时的景象;在南宋名臣李纲的《病牛》一诗中,老牛耕犁千亩、力尽筋疲,凭着“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精神毅然坚持,反映了作者为国为民不畏牺牲的高尚境界;看到耕牛已老却仍奋力劳作,诗人陆游以“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等诗句表达了自己穷尽余生余力和子孙也要收复故土的坚定信念。
  在近现代,鲁迅自比为牛,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面对敌人决不屈服和面对人民甘愿俯首的态度;作家老舍曾以“文牛”自喻,无法忍受失去写作的闲在与自由;画家、诗人李可染曾将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画作与题跋将他眼中的牛尽数勾出:“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而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无不有用……”著名诗人臧克家以诗咏牛,“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生动地描写了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形象。
  民俗“牛”:牛为农本,敬之爱之
  从古至今,民间相传着很多与牛相关的民俗活动。古人以“鞭春牛”表示催耕迎春。相传“鞭春牛”的民俗起源于先秦,即通过鞭打“提醒”牛春天来了,新一年的农耕即将拉开帷幕。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便用泥或纸制作假牛代替。今年立春,我国多地便以“鞭春牛”迎接春天的到来。
 
 
 
 

本文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孟丽媛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