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对文学素养教育的真诚探索

2021-01-13 14:58:06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张福贵
  作者: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张福贵
  唐李周翰说,“序者,述集所由。”无论是出于一个教师的责任,还是源于同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与准胜相识多年,我愿意向读者朋友推荐《文学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该书是赵准胜在完成博士论文之后,又用十多年的时间潜心一线去践行自己学术理想的成果。
  从学术研究来看,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文明高度,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反映,那些辞丰意雄的云水华章,那些高文大册的鸿篇巨著,都曾挺括地构建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高地。在这一视角下,对文学素养的研究,自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从教育实践而言,许久以来,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都曾呼吁中国有语文教育而没有文学教育,在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字词、读音和语句结构,而忽视了文学修养和审美取向的教育。在这一客观需要下,如何将文学素养教育落到实处,也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在我看来,所有关于文学理论的研究与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儿童文学素养教育永远是这一宏大叙事的主体,一种具体而微的现实观照。无论是学界还是一线教育,能真正重视儿童文学素养并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成功的经验目前还很少。作者从对“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素养”的研究,再到“语文教育”“文学素养”的实践升华,其间做了很多研究和探索,这些做法和经验,我觉得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准胜大学毕业后就从事少儿报纸的编辑工作,整整16年在这一岗位履职。这一宝贵的工作经历,让他始终置身于儿童文学的现场,从编辑到主编,从来稿的编排出版,到报纸的市场定位,都需要他更多地关注当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和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读博士期间,他又用三年半时间对中国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专业的梳理。前五章,作者以“儿童观”作为切入点,围绕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作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文学”和“教育”作为两个关键词贯穿始终。从文学到教育,从历史到现实,正如作者前言所说:“我坚信,对二者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会对小学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将在动态的参考和本质的探讨中实现新的突破。”
  从第六章开始,作者由对儿童文学的思考与忧虑转为更有现实观照意义的“儿童文学素养”的研究,并且就“构建文学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与“文学素养教育的实践策略”做了大量的、非常有实践价值的探索。在我看来,文学素养重点是强调对阅读者养成目标的引导上,更多的是强调文本的审美性、阅读对象的针对性;而“文学素养教育”则更多侧重教育者的主导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以及与被教育者的互动性上,既要有策略,还需有办法,是一个由单向目标向双向目标的转变过程,“教育”在这里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事实上,在“文学素养教育的实践策略”中,作者也正是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并为这一教育理念的实践提供了多种可能。就文学素养的教育实践而言,作者的探索和思考都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一直坚持初心的理由是:直面中小学生文学素养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复杂性,通过深入研究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进而探讨文学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供基础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借鉴、参考,从而有效提高文学素养教育质量,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如果非要对作者今后的研究方向提点儿建议的话,我觉得媒体素养在今后文学素养教育中的地位应给予更多的重视,这是教育技术的呼唤,也是时代需求的必然。(张福贵)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责任编辑:张福贵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