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此心安处是吾乡

2020-11-12 14:52:11 来源:江西日报 责任编辑:童孟遥
    文艺合为时而作,近几年,一大批扶贫题材的影视作品“高调”涌现。如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电视剧《花繁叶茂》等,以影像符号书写乡村变迁,收获了人气和口碑。马路两旁的那些村庄,风吹稻浪,炊烟袅袅,屋前院后花果飘香……
  作为典型的徽派乡村文化的代表,婺源近几年加大了对生态的保护力度,并逐步修复了一些徽派古建筑。青山绿水、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构成了一幅幅巧夺天工、天人合一的清丽图卷。因其优美的自然风貌和古老的徽派建筑群,前后共约有400多部电影、电视剧在婺源取景拍摄,使得“中国最美乡村”成为众多影视机构的拍摄基地和天然的“影视城”。
  在婺源取景拍摄的影视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取景,故事脚本与婺源关联不大。这类作品如霍建起执导的《暖》、冯小刚执导的《集结号》《我不是潘金莲》等,故事与婺源并无瓜葛,但都选用了婺源的好山好水作为叙事场景和画面背景,提升了影像的诗意气质;另一类是故事与场景都源自婺源,即在婺源拍婺源的人与事,如央视电影频道为婺源量身打造的浪漫爱情电影《花海情缘》,以台湾老兵思乡为情感主线、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的电视剧《原乡》等。
  美学理论家钟惦棐曾倡导电影和文艺作品要“悉心去挖掘亿万劳动者的美”。如何挖掘呢?在婺源取景拍摄的400多部影视作品,有的采用了相对客观的他者视角,有的则采用了更具创作者个人感情色彩的自者视角。无论何种,创作者们大多提倡现实主义,俯下身、沉下心,融入当地乡村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以丰富的影像语言呈现了乡村百姓的情感和生活,挖掘、弘扬了乡村影像独特的美学价值:
  首先,乡村影像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几乎任何题材、任何类型电影,都能在乡村找到“生长的土壤”。
  纵观在婺源取景拍摄的400多部影视作品,电影《闪闪的红星》《集结号》、电视剧《爱在战火纷飞时》等是革命历史题材,如史实那样清晰,在那个烽火年代,广袤的乡村涌现了太多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电视剧《聊斋》《况公案》等是古装题材,电视剧《大瓷商》《百里夜刀》《青花》等是民国年代戏,走进婺源,推开那些明清古建筑群的门扉,古老的历史成为当代观众的视觉盛宴;电视剧《欢乐颂2》《致青春》《夜深不宁静》等是不折不扣的都市爱情题材,但它们无一例外,把婺源的民宿、板凳桥、梯田花海等融入剧情,让爱情更加甜美;还有电影《暖》《乡村女教师》、电视剧《村官正年轻》等,是名副其实的乡村题材,聚焦乡村变迁,还有纪录片《朱熹》《记住乡愁》等……
  因广袤而丰富的空间场域,乡村影像自带巨大的叙事张力,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的情感包容性很强,又延展出更加丰沛的情感张力。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曾说:“中国人在土地提供的现实知足感基础上,达成高度的情感和直觉的认同,由对土地生命周期的体认,进入到对乡土习尚礼俗的遵守。”乡村给国人带来了诸多情愫和感念,也由爱恋乡土进而爱恋同胞、爱恋祖国,不断拓展出中华民族更多的情感母题。
  其次,乡村影像具有记录功能,面对农村呈现的许多新形貌、新业态,乡村影像的书写,既保留了那些可能或即将消逝的事物,也记录了农村和农民的真实变化,见证着时代变迁。
  2003年的电影《暖》获奖众多,这部作品改编自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小说中故事发生地原在北方,但为了拍摄效果,电影“把故事发生地挪到了南方,选择了文化氛围和自然景观都特别好的江西婺源”。林井河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农村老家,当年他考上大学离开家乡,对着爱人暖的父亲郑重承诺,“上完大学我一定回来接你”。可是,就像电影《人生》中高加林逃离乡村那般,来到都市的林井河最终也忘却了曾经的誓言……
  电视纪录片《寻找远去的家园》中有这么一段场景,在拍摄婺源的板凳桥时,主持人采访了当地的修桥人,在问到水泥桥逐渐兴起、木桥逐年逝去时“是否会怀念这座桥”,他肯定地回答:“不怀念。”是啊,时代向前,乡村在改变,生活在乡村里的人也在改变,以婺源为代表的乡村影像也在改变,乡村影像逐渐自我丰富,体现出浓浓的生命意识,展示了时代变迁下,不同生活阶段里,人们对生活、生命的更深刻理解。如今在那些婺源取景的影视作品中,乡村已不再落后、贫穷,成为被“审视”的对象,电视剧《村官正年轻》中80后的新一代农民,把一些新科技、新思想、新作风、新生活等新鲜元素带回家乡,让家乡越来越新潮;电视剧《致青春》中,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婺源的油菜花海成为主人公魂牵梦绕之地,心向往之……
  此外,乡村影像呈现了好山好水好人,温暖,治愈人心。
  “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一年四季有着不同的风景,无论何时过来,都能观赏到诗情画意的美景,体验到闲情野趣的乡村生活,感受到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从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传唱大江南北,到电影《花海情缘》中,外地女孩青青来婺源寻找传统傩戏素材与当地青年胡江童相恋,当地淳朴的人情、人性美一次次感染着这位外来青年,再到电视剧《欢乐颂2》中,婺源“田园牧歌般的世外桃源”打动了剧中人物,男女主人公由相知到相守、由好感到爱恋,花满堂民宿成为他们爱情全过程的见证……在传统的文学和影像叙事中,乡村一直是诗意的天然代表,是灵魂的栖息港湾,是数以万计背井离乡或身居闹市的游子们怀恋和向往之所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田园乡村中所蕴含的淳朴、本色、天真和劳动人民在日常劳作中升华出的坚韧、淳朴等优良品质,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抹明亮基调和温润底色。
  “一座千年古村,清溪环村而过。水口巨樟冠盖如云,树下拱桥彩虹印月。诗情画意中,耕田汉子、浣衣村姑和牧牛稚童,勾起人们对老家的思念,唤醒游子归乡的情愫。”2014年电视剧《原乡》亮相央视一套黄金档,该剧40%以上的画面取景自婺源,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眷村生活的老兵思念家乡并最终和家人相见的故事。洪根生是一位善良隐忍的老兵,早年间在婺源被抓了壮丁,来到台湾后与婺源的原配妻子茶嫂音讯断绝,在历经种种磨难和等待后,二人终于跨越山海重见。虽然物是人非,但洪根生内心对家乡故土、亲人妻儿的思念从不曾改变。此处,婺源不再只是一个美丽的场景,述说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更是贯穿全剧的精神和情感寄托,是故土和亲人、爱人的象征,是对“乡愁”“乡恋”这类人类美好情感的再诠释、演绎。
  如黑格尔所说,艺术的真正职责“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作为可视文化之一的乡村影像绝不仅要记录四时风光和地理面貌的自然美,更重要的是经过创作者整合、提炼,用镜头、画面去抒写一种诗意的文学美和艺术美。以婺源为代表的乡村影像,通过诗意的风景、淳朴的民风、灿烂的传统文化等,表达了人们对故土、对传统的深爱,让观众透过一帧帧影像画面真切感受到那些我们曾生活过、或憧憬过的村庄、田野、乡情、乡音……晨雾薄薄的,一栋栋村舍错落有致地晒在山间,若隐若现,水面清澈,昨夜的美梦尚未被涟漪撞破,一缕缕炊烟又在升起,那是哪里?此心安处是吾乡,那是我们共同的灵魂栖息地,纯净、温暖。(童孟遥)
 
 

本文来源:江西日报责任编辑:童孟遥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