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020-08-24 14:29:1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王美莹、陈建强、刘茜等
  【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看发展、强信心(之九)】
  走近新文艺群体,感受“向阳生长”的蓬勃力量——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编者按
  随着网络时代向纵深发展,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这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近年来,新文艺群体蓬勃成长、勇担使命,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为指引,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光明智库邀请一些新文艺群体代表讲述心声,并请专家分析建言。
a€œæ¿€å‘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æ′»åŠ›a€ 
孩子们在江苏苏州生肖邮票博物馆体验生肖木刻年画套印技艺。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网络写作: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律到精进
  讲述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 蒋胜男
a€œæ¿€å‘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æ′»åŠ›a€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在工作室内展示他设计的甲骨文字绘作品。新华社发
  过去,我们把文字记录在甲骨、青铜器、竹简上;今天,我们不但把文字记录在纸张上,还越来越多地记录在网络上。文字的本质没有变,变的只是载体,而每一次载体的变化,都使得文字的传播更加便捷,受众更为广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带来了社会、科技、文明的共同进步。在印刷时代,因为交通运输的局限,一位身居偏远地区的读者可能终其一生只能看到寥寥几本书籍;而今,网络削平了阅读的门槛,它让每个热爱阅读的人都能读到海量文字,让每个热爱写作的人都能有广阔空间发表文章。这些文章,固然良莠不齐,但却不乏精品。许多有天分的创作者,可以在读者的鼓励下一步步提升自我,直至拨开迷雾,发出耀眼光芒。
  我是研究历史的,历史上各种新的文学形态刚出现时,都是非主流的,但只要它有足够的生命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领域、共同发扬这种文学形态,那么它就会逐渐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性音符。
  中国网络文学发展20多年来,正在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这得益于社会的推动,也是作家经历网络时代的写作后,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律到精进的过程。我创作历史题材作品,一开始也是基于自己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喜爱。然而,在创作中,当我不断代入角色,探索不同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情感抉择,就会渐渐不满足于写一个故事,而是更多地用作品去叩问内心、叩问生活、叩问历史与现代、叩问世界的变化与永恒。
  从《芈月传》到《燕云台》,我一直在寻找一种不一样的历史解读。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人类所有的喜悦、困惑、痛苦。这些情感是共通的,是能够超越历史、映照当下的。作为亲身经历改革开放的一代人,作为生活在网络生态下“地球村”中的一代人,我们向书中寻找的,其实是时代之问。历史是否有另一种观察角度?我们能否向历史探问,古人在面临历史的十字路口时,何以“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我想,这样才更加符合总书记强调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只有站在时代浪潮里回望、挖掘、思考我们的历史,才能将历史带到当下,将历史的思考传递给大家。
  写作是一件苦事,也是一件乐事。研究一件事情,想明白它,再演绎出来,作者的内心也在持续地被扩展。在这个学习新知、不断“破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甚至不是创作出一个怎样的故事,而是创作对思想的陶冶与洗涤。我享受这样的过程,也将和读者们一起,在网络时代的书写中坚定走下去。
  做动画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
  讲述人:小疯映画创始人、动画导演 何小疯
  2010年,我即将从广州美术学院动画专业毕业。那时候,中国动画还不像现在这样百花齐放,很少有动画公司或动画项目可供毕业生选择。读大学时,我一边迷茫一边往前走,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游戏角色设计,练习CG插画,尽力掌握游戏行业所需的各种技术。
  大四毕业时,我经过数月打磨完成了动画作品《小胖妞》,在国内外斩获了十几个奖项,我也带着喜悦成为一名职业动画导演。
    不久之后,《小胖妞》系列遇到瓶颈,我进入了事业低谷期。在自我怀疑与不断思考中度过了一年多之后,我决定创作一个新的项目——《伍六七》系列动画。制作初期,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个故事梗概,小疯映画也只有5位创作者。我负责编剧、导演、分镜及男主角阿七的配音,伙伴们承担美术、作画、后期等关键环节。
    5年多过去,如今,《伍六七》系列动画在国内各平台播放量已超过30亿。最近,《伍六七》第二季《伍六七之最强发型师》荣获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动画剧本奖,阿七还变身“国际七”,在国际化流媒体平台Netflix上线,29种语言字幕的版本已经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可以为故事锦上添花。我自小生活在粤语地区,岭南文化对我影响很大。阿七生活的小鸡岛,建筑风格基本以20世纪90年代岭南一带的建筑风格为基础;剧中还有许多岭南风味美食,如牛丸、奶茶、炒牛河等等。我曾担心这类地方特色元素会让外国观众感到文化隔阂,但交流后得知,这反而成了他们的一大兴趣点。《伍六七》在国外上线后,收获了一批海外粉丝,他们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伍六七》的手绘同人、cosplay照片等。海内外粉丝们的喜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我们这些屏幕后的创作者,生活其实非常枯燥。《伍六七》“火”了之后,我每天还是忙于写剧本、画分镜,熬夜工作。随着作品的传播量及团队成员数量不断增长,我感到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小疯映画的创作者已经有30多位,他们把最美好的年华都投入到动画创作当中,作为导演,我不能辜负他们;粉丝们的期待值越来越高,为了他们,我也绝不能自满和松懈。
    最近,我们正在筹备《伍六七》电影版,同时制作第三季的动画内容。近年来,国产动漫迅速崛起,但寻找优秀动画人才依然困难。动画作品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希望大家不要把光环都加在导演身上,每个岗位的优秀人才都应该获得足够的尊重。
  我们的动画歌曲中有一句歌词:“小时候处处都充满惊喜,现在都去了哪里。如果你可以再天真一次,你是否还会做你自己。”希望所有动画从业者都可以做自己,专心发展能力与技艺。让我们约定:做动画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码头。
  姊妹同心传非遗
  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杨柳青年画”第六代传承人霍庆顺孙女 霍宇莹 霍翊菲
  天津西青区的杨柳青镇,因木版年画而闻名;杨柳青年画代代传承,玉成号画庄功不可没。让我们姊妹俩倍感自豪的是,我们的爷爷霍庆顺是画庄的第六代传承人,2007年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
  我们和杨柳青年画的缘分,从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了。才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抱着我们整天在画庄里忙碌。我们闻着墨香,看着鲜艳的彩绘,惊讶于一幅幅漂亮的图案在爷爷手中不断“变”出来。两三岁时,我们已经按捺不住,开始争抢画笔,在画纸上信笔涂鸦了。有时,爷爷和父母辛苦绘制的年画会因为我们的“参与”成为废品,但他们并不生气,还笑眯眯地鼓励我们:“没关系,哪能一画就成?多学多练就好了。”
  有了长辈的支持,我们对绘制年画的兴趣与日俱增。每年春节前夕是家里最忙碌的时候,长辈们废寝忘食地创作年画,我们姊妹就主动承揽一些“小活儿”。我们的年画制作技艺进步很快,这几年,我俩逐渐成了爷爷的小助手,只要有杨柳青年画的展示普及活动,我们都积极参与。
  我俩都在和年画共同成长、进步着。姐姐考上天津师范大学后,对杨柳青年画的传承有了自己的想法:不仅要关注传统年画的艺术价值,更要挖掘它的实用性,可以尝试以杨柳青年画制作技法为基础,开发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按此思路创作出的“烟熏妆渔妇图案”被印制在一批文化衫上,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赞扬和喜爱。妹妹在中学里也成了一位“小明星”,屡次在天津市中小学文艺展演比赛、主题文化传承活动中获得奖项,并经常随父母长辈一起参加非遗展会活动。
  年画本来是一种大众艺术,如今却必须走出小众的迷宫,路径究竟在哪里?既要保持年画的“原汁原味”,又要适应新的审美需求,赢得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为“95后”非遗传承人,我们姊妹俩下定了决心,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接过长辈们手中的画笔并持之以恒地探索下去,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杨柳青年画,喜欢杨柳青年画。
  在沙画创作中追求艺术的极致
  讲述人:沙画创作者 方俊华
  情念未灭的至尊宝,涉世未深的宁采臣,豪气干云的乔帮主,楚楚动人的赵灵儿……许多人看了我的沙画作品,会非常意外我属于自学成才的“野路子”。
a€œæ¿€å‘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æ′»åŠ›a€ 
沙画创作者方俊华在创作沙画。光明图片
  我的大学专业是动画制作。在做毕业设计时,导师井维泉教授鼓励我尝试一下沙画这个小众但有趣的领域。为了找到可以精细勾勒的“画笔”,我几乎试遍了所有工具。牙签、梳子、筷子……最后终于发现,雕塑用的小刀十分称手。为了提升沙画技术,我泡在画室五个多月,一遍遍刻苦练习,有时太晚了便直接睡在画室里。最终,我的原创沙画作品《鲛人》获得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这个偶然的尝试改变了我的职业选择。现在,我专业从事沙画创作已经5年了。我的作品以影视经典为主,有时也会结合时事,创作一些贴近热点的画作。在创作中,我追求雅俗共赏,不仅要融入我的艺术理念,更要让观众看得懂、有共鸣。
  创作沙画是个艰难的过程。不久前,我用沙画还原了1987年版《红楼梦》中的最后一幅群像,用了整整两天时间。看着这些经典人物在我手中“重获新生”,我的内心感受到喜悦与振奋。我还利用专业所学,把沙画创作过程拍成视频,配合音乐等视听效果,制作更为精美的“沙动画”作品。这样的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展现沙画本身的流动性,给观众带来的触动也会更多。
  作为一种起源于表演艺术的舶来品,沙画不像其他艺术,有多年积淀的标准,有成熟的市场环境和较高的社会接受度。但我仍然喜爱这个职业。沙画的艺术价值在于作品本身。当我精心创作的一幅作品打动了观众,激发了更多人喜爱沙画、学习沙画,我就感受到了莫大的满足。艺术是为人民为时代而生的,只要我用心创作,哪怕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在艺术道路上的每一步探索,也自有其价值。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陈建强、刘茜、李晓东、吴春燕、陆健、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4日 07版)
 
 

本文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责任编辑:王美莹、陈建强、刘茜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