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一代文宗伊拉斯谟
2020-05-15 14:14:5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沈大力
作者:沈大力(作家、翻译家)
巴塞尔市位于瑞士西北部,地处法国与德国交界处,莱茵河穿流而过,将全城一分为二,右岸为小巴塞尔,左岸为大巴塞尔。
伊拉斯谟被后人誉为“人文主义泰斗”。巴塞尔是他最眷恋的城邦,直到辞世都不肯离开。他曾在老城小巷里漫步,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赭石色的圣母修道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让人见了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氛围。向左到勃姆伦加斯街,就到了“伊拉斯谟之家”。在这幢白墙绿窗,木门石梯的楼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时日。这儿本是伊拉斯谟好友约翰·弗洛邦的宅邸。伊拉斯谟正是看中了弗氏精湛的印刷术,为了于1516年出版他重新翻译的《新约全书》才离开故乡鹿特丹,迁居到巴塞尔来的。1517年至1521年,他曾当过未来查理五世的参事,主要住在卢万,其间,他婉拒了马丁·路德的合作动议,不肯加入路德宗。这之后,二人还展开了一场经久不息的论战。
1506年至1509年,伊拉斯谟在意大利进修神学,掌握了希腊文,后去剑桥传授这一作为欧洲文化历史载体的古老文字。他发现圣杰罗姆翻译的拉丁文《圣经》中有些错误,决定重译。友人马丁·梵·多赫普警告他,千万不能轻举妄动,声言那等于“动摇天主教会的基础”。然而,伊拉斯谟主意已定,偏要“太岁头上动土”。他找到六七种希腊文本《圣经》,大多为12世纪的手稿,整理编辑出一个范本,据之移译出新拉丁文本《圣经》出版。最终,伊拉斯谟的新译《圣经》成为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几乎所有翻成现代语言《圣经》的版本依据。
位于巴夫塞基赫什教堂地下的巴塞尔历史博物馆里辟有“伊拉斯谟大厅”,其中存档的大量资料反映出当年伊拉斯谟简朴的日常生活和孜孜不倦的工作,展现他举行系列演讲会,到欧洲各地游历的足迹。来访者可以看到他当年所用镶嵌有古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宝石指环和沙壶,尤其是巴塞尔画家小汉斯·荷尔拜因为他绘的一幅肖像。画家用彩笔素描画出伊拉斯谟安于贫困的神态。他面庞消瘦,目光矍铄,心怀深邃,显出一位智者独身清寒,处身尘世之外的境界。小汉斯·荷尔拜因的画坊位于市中心北边,现今圣诞市场附近的德语区;他在伊拉斯谟到巴塞尔两年后为这位“修士”画像,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幅油画肖像杰作现存巴塞尔艺术博物馆,供游人瞻仰。
伊拉斯谟留给后世最重要的名著是《愚人颂》,出版于1511年。伊拉斯谟年轻时受英国人文主义熏陶,后专事学术研究。1499年他首次抵达英伦三岛,结识圣保罗的议事修士约翰·葛莱和闻名遐迩的人文主义大师托马斯·莫尔,深受二人精神启迪;前者还留有记述二人过往的《致伊拉斯谟书简》。伊拉斯谟于1509年再次到英国拜会托马斯·莫尔,二人用拉丁文合译出希腊哲学家琉善的《对话录》。旅英期间,他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愚人颂》,两年后以巴塞尔著名印刷师约翰·弗洛邦精美的“弗洛邦版”首次在巴黎出版,并附有小汉斯·荷尔拜因所绘的伊拉斯谟肖像。
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借希腊狂想女神之口,仿琉善的讥讽语调,猛烈抨击充当世界主宰的神学家和高级教士,也不放过善于阿谀奉承、愚弄民众的封建廷臣。这部作品实际上超越时代,触及整个人类社会,于1557年遭天主教反改革运动作为“邪说”查禁。他的其他著作也早就于1543年在米兰被焚毁。伊拉斯谟的格言是:吾不向任何人让步!尽管身处逆境,他始终坚持真正的理想,不愿向罗马教廷妥协,拒绝保罗三世恩赐的主教职务,用《愚人颂》抑制盲目,给学术研究输入人文主义的新鲜血液,迄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在他撰写的《伊拉斯谟传略》里强调他尊崇的尼德兰人文主义哲学家所追求的是“宇宙范畴的基督教民族”,相信一种谦卑的人类之爱能够造福于世界。确实,伊氏生时曾经宣称:“整个世界是我们所有人的祖国”。
伊拉斯谟希图发展以拉丁文为基础的泛欧洲文化,用希腊文、拉丁文和希伯来文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1500年出版的《格言集》,汇集了四千多句希腊文和拉丁文格言,有些至今还在现代法语里运用;此书2011年由巴黎“美文书局”再版。他在巴塞尔居住了整整八年,后因该城落入清教手中,遂于1529年4月13日迁往黑森林布里斯戈·弗里堡,直到1535年才返回巴塞尔,次年七月与世长辞。
伊拉斯谟终生奋斗不息,成为欧洲象征的先驱。人们将他在该地的故居修缮一新,1930年辟为“伊拉斯谟博物馆”,以纪念这位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宗”。伊拉斯谟的塑像竖立在鹿特丹的圣罗朗教堂前,鹿特丹大学以他命名,欧盟特地设立“伊拉斯谟奖学金”,旨在促进欧洲与世界各地青年的文化教育交流。笔者曾推荐数名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获得此项奖学金,像伊拉斯谟那般在瑞士、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游学,领略先哲伊拉斯谟广博的人文精神。他们步异域前人后尘,丰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促进中欧跨文化交流,已取得显著成效,让人感到慰藉。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4日 13版)
巴塞尔市位于瑞士西北部,地处法国与德国交界处,莱茵河穿流而过,将全城一分为二,右岸为小巴塞尔,左岸为大巴塞尔。
小汉斯·荷尔拜因所绘伊拉斯谟像 资料图片
五百年前,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锋,尼德兰贤哲伊拉斯谟于1521年来巴塞尔居住,晚年在此专心著述。他承继西塞罗和彼特拉克的传统,传播反对封建经院哲学的思想,使这座河湾城市成为欧洲人文主义的摇篮。在赫尔德西亚古城邦中心,离莱茵河堤岸几步之遥处,巴塞尔圣母院的双箭矢尖塔耸立冲天,院内一大理石柱下安葬着伊拉斯谟。那里不像一座坟茔,只有拉丁文墓铭刻有逝者的姓名。伊拉斯谟的哲学观改变了整个欧洲的精神面貌,但生时备受指责,尤其是1529年清教统治巴塞尔城,竭力排斥他,死后都没有给他一个与其巨大贡献相称的陵墓。伊拉斯谟被后人誉为“人文主义泰斗”。巴塞尔是他最眷恋的城邦,直到辞世都不肯离开。他曾在老城小巷里漫步,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赭石色的圣母修道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让人见了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氛围。向左到勃姆伦加斯街,就到了“伊拉斯谟之家”。在这幢白墙绿窗,木门石梯的楼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时日。这儿本是伊拉斯谟好友约翰·弗洛邦的宅邸。伊拉斯谟正是看中了弗氏精湛的印刷术,为了于1516年出版他重新翻译的《新约全书》才离开故乡鹿特丹,迁居到巴塞尔来的。1517年至1521年,他曾当过未来查理五世的参事,主要住在卢万,其间,他婉拒了马丁·路德的合作动议,不肯加入路德宗。这之后,二人还展开了一场经久不息的论战。
1506年至1509年,伊拉斯谟在意大利进修神学,掌握了希腊文,后去剑桥传授这一作为欧洲文化历史载体的古老文字。他发现圣杰罗姆翻译的拉丁文《圣经》中有些错误,决定重译。友人马丁·梵·多赫普警告他,千万不能轻举妄动,声言那等于“动摇天主教会的基础”。然而,伊拉斯谟主意已定,偏要“太岁头上动土”。他找到六七种希腊文本《圣经》,大多为12世纪的手稿,整理编辑出一个范本,据之移译出新拉丁文本《圣经》出版。最终,伊拉斯谟的新译《圣经》成为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几乎所有翻成现代语言《圣经》的版本依据。
位于巴夫塞基赫什教堂地下的巴塞尔历史博物馆里辟有“伊拉斯谟大厅”,其中存档的大量资料反映出当年伊拉斯谟简朴的日常生活和孜孜不倦的工作,展现他举行系列演讲会,到欧洲各地游历的足迹。来访者可以看到他当年所用镶嵌有古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宝石指环和沙壶,尤其是巴塞尔画家小汉斯·荷尔拜因为他绘的一幅肖像。画家用彩笔素描画出伊拉斯谟安于贫困的神态。他面庞消瘦,目光矍铄,心怀深邃,显出一位智者独身清寒,处身尘世之外的境界。小汉斯·荷尔拜因的画坊位于市中心北边,现今圣诞市场附近的德语区;他在伊拉斯谟到巴塞尔两年后为这位“修士”画像,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幅油画肖像杰作现存巴塞尔艺术博物馆,供游人瞻仰。
伊拉斯谟留给后世最重要的名著是《愚人颂》,出版于1511年。伊拉斯谟年轻时受英国人文主义熏陶,后专事学术研究。1499年他首次抵达英伦三岛,结识圣保罗的议事修士约翰·葛莱和闻名遐迩的人文主义大师托马斯·莫尔,深受二人精神启迪;前者还留有记述二人过往的《致伊拉斯谟书简》。伊拉斯谟于1509年再次到英国拜会托马斯·莫尔,二人用拉丁文合译出希腊哲学家琉善的《对话录》。旅英期间,他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愚人颂》,两年后以巴塞尔著名印刷师约翰·弗洛邦精美的“弗洛邦版”首次在巴黎出版,并附有小汉斯·荷尔拜因所绘的伊拉斯谟肖像。
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借希腊狂想女神之口,仿琉善的讥讽语调,猛烈抨击充当世界主宰的神学家和高级教士,也不放过善于阿谀奉承、愚弄民众的封建廷臣。这部作品实际上超越时代,触及整个人类社会,于1557年遭天主教反改革运动作为“邪说”查禁。他的其他著作也早就于1543年在米兰被焚毁。伊拉斯谟的格言是:吾不向任何人让步!尽管身处逆境,他始终坚持真正的理想,不愿向罗马教廷妥协,拒绝保罗三世恩赐的主教职务,用《愚人颂》抑制盲目,给学术研究输入人文主义的新鲜血液,迄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在他撰写的《伊拉斯谟传略》里强调他尊崇的尼德兰人文主义哲学家所追求的是“宇宙范畴的基督教民族”,相信一种谦卑的人类之爱能够造福于世界。确实,伊氏生时曾经宣称:“整个世界是我们所有人的祖国”。
伊拉斯谟希图发展以拉丁文为基础的泛欧洲文化,用希腊文、拉丁文和希伯来文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1500年出版的《格言集》,汇集了四千多句希腊文和拉丁文格言,有些至今还在现代法语里运用;此书2011年由巴黎“美文书局”再版。他在巴塞尔居住了整整八年,后因该城落入清教手中,遂于1529年4月13日迁往黑森林布里斯戈·弗里堡,直到1535年才返回巴塞尔,次年七月与世长辞。
伊拉斯谟终生奋斗不息,成为欧洲象征的先驱。人们将他在该地的故居修缮一新,1930年辟为“伊拉斯谟博物馆”,以纪念这位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宗”。伊拉斯谟的塑像竖立在鹿特丹的圣罗朗教堂前,鹿特丹大学以他命名,欧盟特地设立“伊拉斯谟奖学金”,旨在促进欧洲与世界各地青年的文化教育交流。笔者曾推荐数名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获得此项奖学金,像伊拉斯谟那般在瑞士、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游学,领略先哲伊拉斯谟广博的人文精神。他们步异域前人后尘,丰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促进中欧跨文化交流,已取得显著成效,让人感到慰藉。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4日 13版)
本文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责任编辑:沈大力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阅读
- 2023-05-15《文选》是本什么书?(子曰诗云)
- 2023-05-12细节的层次、功能与锤炼
- 2023-05-11《孙犁年谱》:读来文字带芳鲜
- 2023-05-10书写昆虫与人们相处的诗意时刻——评散文集《小虫子》
- 2023-05-09深化文学与戏剧影视的纽带联系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