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作,走进时代与现实的深处
2020-01-17 10:29:33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王德领
作者:王德领
纵观2019年小说界,总体比较平静,与往年相比热点可谓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2019年小说缺少佳作,尤其是长篇小说成就依然抢眼。细细梳理之下,我认为2019年小说创作在如下几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从“茅奖”看新走向
2019年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细察这届获奖作品,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小说创作的若干走向。
首先是乡村书写式微,城市写作强势崛起。这几部作品,无一例外不再将乡村生活作为书写对象。《人世间》写东北城市平民家庭的生活变迁,揭示了个人命运与半个世纪时代变革间的密切关联。《应物兄》写的是城市知识分子的生活。《主角》的主人公虽然来自农村,但她之所以成长为剧团的主角,就完全得益于城市,基本上是在写城市的生活。《北上》跟大运河有关,但作者恰好忽略了运河与乡村、土地的关系,而从全球化的视野去挖掘运河的主题。《牵风记》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文学,但不像那以往的军事小说透出一股乡土味,而是体现出一种现代性的批判精神。总之,这一届茅盾文学奖映衬出当今城市文学的成熟与繁荣。
其次是知识型写作在新世纪愈来愈成为小说家首选,仿佛作家都成了专家,要把各类知识的大餐奉献给读者。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给作家的写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北上》是一部运河书,更是一部基于知识分子立场的还乡之作。作者为了写运河,做足了田野调查的功夫。徐则臣说,为了写好这个作品,“读了六七十本书,差不多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半吊子运河‘砖家’。”《应物兄》处理知识分子题材,集中体现了知识型写作在新世纪的高度和难度。小说以反讽的语调展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在不确定、犹疑的口吻中,隐含着一个知识者对这个世界的哲学应对。小说的知识型叙述的密集程度,堪称独步。不过,知识型写作的危险在于,往往会削弱叙事的流畅度,阻隔对现实的密切度。
回到人的世界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成就几乎是每年度小说中最为亮眼的,2019年亦不例外。从已公布的各大文学榜单来看,阿来的《云中记》、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蒋韵的《你好,安娜》、格非的《月落荒寺》、付秀莹的《他乡》等长篇小说值得关注。
而在此需要大书特书的当数《云中记》。《云中记》位居各种长篇小说排行榜榜首,成为2019年长篇小说高原上的一座高峰。这不仅仅是因为,《云中记》触及了“5·12”汶川地震这个灾难题材,更为重要的是小说的艺术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小说细腻而深入地呈现了人的内心世界在灾难面前崩塌的过程。小说以一个名为阿巴的祭师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弥漫着浓烈的救赎意识。随着祭师的回忆,读者一次又一次重返地震现场,重返那个大山里的古老藏族村庄云中村,历史与现实交织,人与鬼魂的对话,亦真亦幻的叙述,一唱三叹,沟通了此岸与彼岸,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正如一位论者所说,“《云中记》表层是关于‘灾难’,中层涉及了‘死亡与创伤’,深层则关乎‘安抚死而思考生’的生命尊严问题。”
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以青年知识分子郁漱石为主人公,讲述了太平洋战争中,第一座被日军侵占的城市里,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通过自己的书写,将人与战争这个永恒的话题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是一部反思战争与人性的佳作。
2019年长篇小说的创作总体上反映出作家表现时代与现实关系的能力有所提升。正如评论家张燕玲所说:“现实不等于文学的现实感,现实感意味着作家生命的宽度。2019年的长篇小说创作反映出,文学回到了人的世界,注重挖掘人性深处明亮和黑暗的一面。”
文学的青春光芒
在中短篇小说方面,今年的佳作有叶兆言的《吴菲和吴芳姨妈》、田耳的《开屏术》、迟子建的《炖马靴》、尹学芸的《青霉素》、宁肯的《火车》等等。
还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的中短篇小说最为夺目的光芒是属于两位90后文学新人的。一位是渡澜,另一位是陈春成。1999年出生的渡澜,是蒙古族人,2019年开始崭露头角,一口气发表了《声音》《谅宥》《圆形和三角形》等多篇小说。她用富有灵性的文字,建构了一个物我一体、人与自然不分彼此的超现实的变形世界。这是一个人子与万物浑融、童话和神话缠绕的元气淋漓的世界,没有被善恶所规约和简化的世界。在我看来,2019年的短篇小说,因为渡澜的出现,多了一份青春的光芒。
陈春成的《音乐家》发表在年轻人阅读社区“豆瓣”上。小说以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的音乐审查为背景,以绚丽的想象力,冷静而又热烈的笔触,叙述了拥有通感异秉的音乐家古廖夫被政府委以音乐审查重任的传奇经历。小说叙述的沉稳、惊悚、细致、绵密,回环往复而又一唱三叹,在不动声色的寂静中有雷霆万钧的力量。其叙述的老道、节制,想象的绚烂、丰富,意蕴的复杂与隐喻色彩,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出自一位90后作家之手。无怪乎有读者留言说,“在这篇小说里感受到了希区柯克的后窗,王维的山林,和博尔赫斯的迷宫”。
科幻写作探索多样性
2019年初,以刘慈欣的小说改编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播,让世人惊呼中国的科幻时代已然来临。2019年10月,第十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颁奖,又掀起了一波讨论科幻文学的热潮。这一年,一些大型文学期刊如《人民文学》《天涯》等,不吝惜版面,积极推出科幻专辑。《花城》第4期推出陈楸帆的中篇小说《无债之人》。《人民文学》第11期推出了由凌晨的《星光》、罗隆翔的《泰坦尼亚客栈》、夏笳的《爱的二重奏》组成的“科幻小辑”,对星际、对智能领域以及对“后人类”处境进行探究。《天涯》第5期推出了“‘未世’科幻小说专辑”,辑录了宝树的《退行者》、陈楸帆的《伪造者Z》、郝景芳的《积极砖块》等6篇作品。这几篇作品中,有的并不是典型的科幻作品,或者说,科幻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深入青年作家对日常生活的叙述中。
《退行者》处理的是“时间”是否可逆的问题,主人公借助密宗的咒语一次次重返过去的时间,在轮回的虚妄中表达了时间和生命的不可逆性。《积极砖块》用近乎童话的方式,以反讽的口吻,以小镇生活为背景,呈现出一个“美丽新世界”。其寓言式的书写,是一种典型的“软科幻”尝试。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科幻创作遇到了瓶颈,本土科幻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尽管小说产量激增,似乎人人都在讨论科幻,但是陷入了类型化和模式化,一时难以再产生像刘慈欣的《三体》那样的经典作品。据统计,就科幻小说的销量而言,刘慈欣一人的作品占整个中国原创科幻小说销量的80%以上。不过,从《天涯》上的科幻专辑来看,当下的青年科幻作家具有强烈的突围意识,他们对于科幻多样性的探索,让读者对科幻小说的未来充满期待。(王德领)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
纵观2019年小说界,总体比较平静,与往年相比热点可谓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2019年小说缺少佳作,尤其是长篇小说成就依然抢眼。细细梳理之下,我认为2019年小说创作在如下几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从“茅奖”看新走向
2019年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李洱的《应物兄》。细察这届获奖作品,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小说创作的若干走向。
首先是乡村书写式微,城市写作强势崛起。这几部作品,无一例外不再将乡村生活作为书写对象。《人世间》写东北城市平民家庭的生活变迁,揭示了个人命运与半个世纪时代变革间的密切关联。《应物兄》写的是城市知识分子的生活。《主角》的主人公虽然来自农村,但她之所以成长为剧团的主角,就完全得益于城市,基本上是在写城市的生活。《北上》跟大运河有关,但作者恰好忽略了运河与乡村、土地的关系,而从全球化的视野去挖掘运河的主题。《牵风记》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文学,但不像那以往的军事小说透出一股乡土味,而是体现出一种现代性的批判精神。总之,这一届茅盾文学奖映衬出当今城市文学的成熟与繁荣。
其次是知识型写作在新世纪愈来愈成为小说家首选,仿佛作家都成了专家,要把各类知识的大餐奉献给读者。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给作家的写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北上》是一部运河书,更是一部基于知识分子立场的还乡之作。作者为了写运河,做足了田野调查的功夫。徐则臣说,为了写好这个作品,“读了六七十本书,差不多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半吊子运河‘砖家’。”《应物兄》处理知识分子题材,集中体现了知识型写作在新世纪的高度和难度。小说以反讽的语调展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在不确定、犹疑的口吻中,隐含着一个知识者对这个世界的哲学应对。小说的知识型叙述的密集程度,堪称独步。不过,知识型写作的危险在于,往往会削弱叙事的流畅度,阻隔对现实的密切度。
回到人的世界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成就几乎是每年度小说中最为亮眼的,2019年亦不例外。从已公布的各大文学榜单来看,阿来的《云中记》、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蒋韵的《你好,安娜》、格非的《月落荒寺》、付秀莹的《他乡》等长篇小说值得关注。
而在此需要大书特书的当数《云中记》。《云中记》位居各种长篇小说排行榜榜首,成为2019年长篇小说高原上的一座高峰。这不仅仅是因为,《云中记》触及了“5·12”汶川地震这个灾难题材,更为重要的是小说的艺术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小说细腻而深入地呈现了人的内心世界在灾难面前崩塌的过程。小说以一个名为阿巴的祭师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弥漫着浓烈的救赎意识。随着祭师的回忆,读者一次又一次重返地震现场,重返那个大山里的古老藏族村庄云中村,历史与现实交织,人与鬼魂的对话,亦真亦幻的叙述,一唱三叹,沟通了此岸与彼岸,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正如一位论者所说,“《云中记》表层是关于‘灾难’,中层涉及了‘死亡与创伤’,深层则关乎‘安抚死而思考生’的生命尊严问题。”
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以青年知识分子郁漱石为主人公,讲述了太平洋战争中,第一座被日军侵占的城市里,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通过自己的书写,将人与战争这个永恒的话题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是一部反思战争与人性的佳作。
2019年长篇小说的创作总体上反映出作家表现时代与现实关系的能力有所提升。正如评论家张燕玲所说:“现实不等于文学的现实感,现实感意味着作家生命的宽度。2019年的长篇小说创作反映出,文学回到了人的世界,注重挖掘人性深处明亮和黑暗的一面。”
文学的青春光芒
在中短篇小说方面,今年的佳作有叶兆言的《吴菲和吴芳姨妈》、田耳的《开屏术》、迟子建的《炖马靴》、尹学芸的《青霉素》、宁肯的《火车》等等。
还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的中短篇小说最为夺目的光芒是属于两位90后文学新人的。一位是渡澜,另一位是陈春成。1999年出生的渡澜,是蒙古族人,2019年开始崭露头角,一口气发表了《声音》《谅宥》《圆形和三角形》等多篇小说。她用富有灵性的文字,建构了一个物我一体、人与自然不分彼此的超现实的变形世界。这是一个人子与万物浑融、童话和神话缠绕的元气淋漓的世界,没有被善恶所规约和简化的世界。在我看来,2019年的短篇小说,因为渡澜的出现,多了一份青春的光芒。
陈春成的《音乐家》发表在年轻人阅读社区“豆瓣”上。小说以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的音乐审查为背景,以绚丽的想象力,冷静而又热烈的笔触,叙述了拥有通感异秉的音乐家古廖夫被政府委以音乐审查重任的传奇经历。小说叙述的沉稳、惊悚、细致、绵密,回环往复而又一唱三叹,在不动声色的寂静中有雷霆万钧的力量。其叙述的老道、节制,想象的绚烂、丰富,意蕴的复杂与隐喻色彩,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出自一位90后作家之手。无怪乎有读者留言说,“在这篇小说里感受到了希区柯克的后窗,王维的山林,和博尔赫斯的迷宫”。
科幻写作探索多样性
2019年初,以刘慈欣的小说改编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播,让世人惊呼中国的科幻时代已然来临。2019年10月,第十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颁奖,又掀起了一波讨论科幻文学的热潮。这一年,一些大型文学期刊如《人民文学》《天涯》等,不吝惜版面,积极推出科幻专辑。《花城》第4期推出陈楸帆的中篇小说《无债之人》。《人民文学》第11期推出了由凌晨的《星光》、罗隆翔的《泰坦尼亚客栈》、夏笳的《爱的二重奏》组成的“科幻小辑”,对星际、对智能领域以及对“后人类”处境进行探究。《天涯》第5期推出了“‘未世’科幻小说专辑”,辑录了宝树的《退行者》、陈楸帆的《伪造者Z》、郝景芳的《积极砖块》等6篇作品。这几篇作品中,有的并不是典型的科幻作品,或者说,科幻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深入青年作家对日常生活的叙述中。
《退行者》处理的是“时间”是否可逆的问题,主人公借助密宗的咒语一次次重返过去的时间,在轮回的虚妄中表达了时间和生命的不可逆性。《积极砖块》用近乎童话的方式,以反讽的口吻,以小镇生活为背景,呈现出一个“美丽新世界”。其寓言式的书写,是一种典型的“软科幻”尝试。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科幻创作遇到了瓶颈,本土科幻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尽管小说产量激增,似乎人人都在讨论科幻,但是陷入了类型化和模式化,一时难以再产生像刘慈欣的《三体》那样的经典作品。据统计,就科幻小说的销量而言,刘慈欣一人的作品占整个中国原创科幻小说销量的80%以上。不过,从《天涯》上的科幻专辑来看,当下的青年科幻作家具有强烈的突围意识,他们对于科幻多样性的探索,让读者对科幻小说的未来充满期待。(王德领)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责任编辑:王德领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阅读
- 2023-05-15《文选》是本什么书?(子曰诗云)
- 2023-05-12细节的层次、功能与锤炼
- 2023-05-11《孙犁年谱》:读来文字带芳鲜
- 2023-05-10书写昆虫与人们相处的诗意时刻——评散文集《小虫子》
- 2023-05-09深化文学与戏剧影视的纽带联系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