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作家驻校给高校文学教育带来了什么

2019-07-31 15:08:4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雷、刘艳杰、王斯敏等
  【智库答问】
  编者按
  文学教育是大学的一项重要使命。如何让文学创作与课程教育融通、互补?在国外,驻校作家制是很多著名大学经常采用的方式。近年来,驻校作家在国内高校中日益增多,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纷纷吸引作家驻校授课。作家驻校后,对高校中文系乃至整个学校的文学教育影响如何?能否帮助大学生爱上写作、创作精品?我们邀请驻校作家、专家学者深入探讨。
  本期嘉宾
  著名作家、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作协原主席  方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  张清华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杨庆祥
作家驻校给高校文å-|æ•™è‚2å¸|来äo†ä»€ä1ˆ 
方方  郭红松绘
作家驻校给高校文å-|æ•™è‚2å¸|来äo†ä»€ä1ˆ 
张清华  郭红松绘
作家驻校给高校文å-|æ•™è‚2å¸|来äo†ä»€ä1ˆ 
杨庆祥  郭红松绘
作家驻校给高校文å-|æ•™è‚2å¸|来äo†ä»€ä1ˆ 
山西农业大学文学社团的几位学生在分享阅读感悟。新华社发
  弥合文学教育和写作实践之间的断裂
  光明智库:作家驻校后,具体会从事哪些工作?对文学院系学科结构和学生培养方式带来了哪些改变?对作家本人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方方:我现在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在校参与工作,同时兼任华科大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目前主要开展两个项目。一项是“春秋讲学”,每年春秋两季邀请两位著名作家和两位评论家前来驻校两周,参与各种对话、演讲、朗读会以及论坛等活动。“春秋讲学”既面向学生,也面向社会,到今天已经举办了十三期,邀请了贾平凹、刘震云、王安忆、阿来、格非、迟子建、阎连科等20多位作家、评论家前来驻校授课,非常受师生和听众们欢迎;另一项是“大师写作班”,邀请著名作家来华科大正式开课,每个班次为期一个月,包含二十四节课。这是含学分的课程。
  这些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打开眼界,使其更深刻地感受文学的魅力、了解文学的意义,也更深入地了解作家本人。华科大的驻校作家制度运行了7年,吸引了很多学生,成效显著。 
  张清华: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自2013年创建以来,迄今已引进12位驻校作家。其中,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已经调入北师大,成为北师大的专职教授。莫言先生继2012年出任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之后,又于2019年春被北师大聘为首位“京师杰出教授”,正式成为北师大教师队伍中的一员。
  在北师大,作家驻校后参与的主要活动有:关于作家创作的研讨会;面向全校师生的公开演讲;给文学院创作专业研究生讲授相关课程;应邀参加一些重要学术活动,包括对外交流交往活动;作为社会服务,参与面向其他学校青少年的“作家进校园”活动等。
  文学教育是大学应该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作家驻校后,大学的文学教育多了一个重要抓手,我们围绕作家开展各种方式的活动,扩大了文学对在校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影响,提升了学生的文学阅读或写作兴趣,推动了文学教育的复兴和学校教育的多样性。
  作家驻校对文学院系学科结构的改变也很明显。因为教师队伍中不光有学术专家,也有了写作名家,所以我们在北师大文学院专门设立了文学创作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已经招收了5届40多人,其中多人已成长为小有影响的青年作家。驻校制度对作家本人的改变也很明显,比如苏童就已经十分适应和享受作为创作导师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作家自己的才能和积累得到了更充分的释放,有助于激发新的创作灵感。
  杨庆祥:各个学校的作家驻校制度有所不同,但驻校作家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进入学校成为教授,可以带研究生,要承担一部分教学科研任务;另一类没有明确的教学科研任务,只是在大学里生活一段时间并进行文学创作、参加相关活动。不论是否承担教学任务,驻校作家都会参与一些文学活动,诸如演讲、对话、研讨交流,跟本校学生和文学爱好者们见面。由于驻校作家自身的影响力,也会吸引其他作家来学校交流。
  就高校而言,传统的文学教育和写作实践往往是脱节的,是一种知识化的教育。作家驻校之后,学生们有机会听一流的作家上课。课上不仅可以集中讨论很多写作的问题,也可以体察作家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人生阅历。一些高校邀请驻校作家开设了创造性写作专业,给予学生更大的成长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了文学教育和写作实践之间的断裂。
  就作家来说,重要的是多了一重文化身份——学者(教授)。身份的转换让一些作家固有的思维模式得以转变,授课实践、师生互动等也可以让作家的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得到提高。此外,学校给作家提供了独立的写作空间,为作家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通过这一模式培育的学生成才率很高”
  光明智库:作家驻校的探索在我国有十余年了,总体情况如何?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有哪些?
  方方:华科大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是由华科大与湖北省作协联合成立的,中心刚成立时,我们就达成共识:为大家提供一个平台,不单让学生受益,也要让老师们受益,让社会上的文学爱好者受益。
  高校教师的强项是学术研究,省作协的强项是事务工作。两家长短互补,合作得特别融洽。作家们驻校期间,除了在学校授课、交流,也会参与省作协组织的面向社会的公益活动。
  相对而言,来武汉的作家、评论家相对少一些,所以我们本着充分利用资源的想法,也让本地的文学爱好者和写作者参与听课。比如在“大师写作班”,上课的除了学生,还有省作协20多名签约作家,他们中很多人都已经发表过不少作品,但回炉听一流作家授课,境界和审美依然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今年4月,格非到华科大驻校讲课,我们预先准备的小教室根本不够坐,之后换到能容纳二百人的教室,活动才开展起来。几乎每次上课,教室里都坐满了人,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此外,还有新的项目在策划和实施中。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项目,打开作家、作协、大学与社会之间的通道,让彼此的学习交流更顺畅。
  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很早就开始探索驻校作家模式,并在2013年成立了国际写作中心,引进了阎连科、刘震云等著名作家。同时,我们开展的创造性写作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目前已经招收了4届20多位学生。
  作家驻校为学校带来了浓厚的人文氛围,丰富了学校的文学教育,激发了一些学生的创作热情,也使得有志于创作的学生有方向可循。同时,以往的文学写作,写作者会预设理想的读者,读者也会设想自己和作者的交流对话,但这种所谓“交流”其实是单向度的,是自己跟自己对话,得不到回应。作家驻校则为这种交流创造了必要环境,让写作者和读者的对话变得可能。
  张清华:任何一种创新形式都需要探索。北师大的方式是:一是积累人气、形成氛围、丰富内涵。驻校作家的出现对于学生是一种有形的资源,也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感召和引领,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通过课程和讲座来凸显作家的存在感,为学生提供受教育的具体形式;三是通过学制的设立,推进专业化的学生培养。我们招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硕士研究生,还恢复了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合作招收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建制;四是采用学术教育与创作训练并重的培养模式,针对该类学生设立学术与创作双导师,以强化其专业能力的培育。
  通过这一模式培育的学生成才率很高。以2015级为例,有多名学生分别在《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了作品,毕业时已在创作界有了一定影响,有多名分配至中国作协下辖的机构工作,有的出国攻读博士,有的被影视公司或地方作协聘用,成了专业的写作者。这些学生的成长中,驻校作家作为创作导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引进作家不能赶时髦,要务实扎实
  光明智库:驻校作家目前在我国大多只是著名大学的“专利”。您认为这种模式能否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杨庆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驻校作家模式,需要几个条件:既要有资金、院系支持等硬性条件,也包含学校本身的人文传统、文学氛围等软性条件。在这两个条件上的“先天差异”是驻校作家目前多存在于著名大学的原因,也是推广这种模式的阻力。
  普通高校建立驻校作家制度,需要在其他方面进行调整。比如在驻校作家的选择上,普通高校可选择一些有很大创作潜力和创作才能却尚未成名的作家,同时,在学科设置和课程安排上作出相应改革。
  方方:能否推广这一模式,取决于校方引进驻校作家的初衷是什么。各学校应当参照本校实际情况,实事求是、按需引进,不能盲目赶时髦。只要学校认真务实开展工作,我想,很多作家都会愿意去驻校。比如我所在的武汉,这里的学生非常渴望参与高品质的文学活动。我们举办的讲学或论坛,几乎所有场次都爆满。所以,我们请来的作家、评论家们经常大为感动,讲课时更富激情,表达得更生动更精彩。
  张清华:并非所有学校都适合推行驻校作家模式。中国的作家很多,名作家虽然有限,但可以参与学校教育的作家并不少。地方院校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以兼职、专职、开课等不同方式“引智”。如果要推广驻校作家模式,就必须本着自愿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作家来说,这是一份责任,而不只是荣誉,更不是福利,必须认真对待。
  高校、作家、作协三方联合可释放更大动力
  光明智库:作家、作协、高校文学院,是否可以通过创新性模式结合起来,助力高校文学教育?
  方方:大学的文科教育需要改革,这是教育界的共识。很多大学生不会写文章,有的连基本的应用文都写不通顺,这是应该反思的。
  我的体会是,写作最需要的是实践。作家们长年写作,是最持久的实践者。所以对于写作,作家至少是“从战场上真枪真刀冲杀出来的”,这跟只在沙盘上讲战术的理论家多少有些不同。在具体解决写作中的问题时,作家会有更多有价值的经验。很多人写作都会有卡壳的时候,如有高手点拨一下,多半可以顺利解套。
  此外,很多作家因为长期观察自然、社会、人,思考问题和感知社会的方式也与不从事创作的教师不同。作家展示出的思想,可能更生动更立体更深刻。因为他所获知的东西,不是从前人的教科书中所得,更多的是自己的亲历亲闻。对于学生,这会是很鲜活的教材。
  杨庆祥:作家、作协、高校文学院这三者的结合有其优势。传统的文学教育模式中,写作课程普遍缺乏,面向全校的写作公选课就更少了。即便开设了这门课程,授课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这就导致一些热爱写作、有志于提高写作水平的非中文系学生没有途径在大学里接受专业写作指导。由此看来,作协、作家如果能够和文学院结合起来,承担一些写作课的教学任务,将发挥很好的作用。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文学培养模式需要结构性调整,所以作家、作协、高校文学院三者的结合模式,还需要根据一些周边的模式来确定,要服从于文学培养“新文科”模式的整体架构。
  张清华:驻校作家的使命,并不一定是培养出大量创作型人才,毕竟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作家。但从另一方面说,从文学院毕业的学生,总要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才好,或者至少应该是一个好的读者和评论者。我们的教育应该针对更大多数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写作方面的训练,让他们成为文学的知音。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雷、刘艳杰、王斯敏、蒋新军、王佳、马卉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31日 08版)
 
 

本文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责任编辑:张春雷、刘艳杰、王斯敏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