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

《人像摄影》2025年第7期丨摄影人的原生基因与内生动力——专访“本土”摄影师王培权

2025-08-27 09:13:54 来源:搜狐新闻 责任编辑:

近期,《人像摄影》杂志2025年第7期刊出丽水摄影家王培权专访《摄影人的原生基因与内生动力——专访“本土”摄影师王培权》。《人像摄影》杂志创刊于1983年,是由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的艺术类期刊。

>>>>

摄影人的原生基因与内生动力

专访“本土”摄影师王培权

“我的摄影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拍摄空间一直就是家乡——生我养我的这片大地。

我一直关注家乡的环境、自然、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行走于乡村,就像我年少时放假一般,常回家看看。

每次回去,总是听到老乡在问:又回来了?或者说,最近怎么来的少了?那种乡音乡情,让我欲罢不能。”

从您自己的角度来看,您觉得自己可以归属于什么类型的摄影人?(乡土?纪实?人文?还是?)对故乡之地的回首沉淀,似乎一直是您所关注的内容,比如《后山》、《廊桥》,都是采用家乡的视角、故乡的主题,您怎么看待摄影人自我发展的原生基因与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我的创作方向和创作题材一直立足于家乡本土,如果要给我的创作下一个定义,我认为“本土”这个标签是恰当的。这不仅是指地理概念上的我的家乡,更是精神上的立场和创作方法。我的绝大部分创作都源于这片土地,因此,我的“原生基因”无疑就是丽水这片土地,这也是直接催生我创作的内生动力。我的创作核心始终是“对生活现实的感知、自我思想的情感投射”。我拍摄“乡里乡亲”是因为我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感,影像成为我们之间的情感纽带,拍摄“浙西南廊桥”源于传统文化即将消逝的紧迫感,我感到必须为时代存证。我认为摄影人的自我发展应该和自身的情感体验、价值追求,以及我们的文化根脉、这个时代的发展紧紧地联系起来。

在影像艺术领域,我们常谈论“视野“。当下信息如此发达,但某种程度来说又很容易形成闭塞圈子的情境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视野?您是怎样看待摄影、看待艺术、看待文化表达的?

我认为“视野”是双向的:既要向外看,也要向内看。向外看,是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共享的时代,学习和借鉴是非常必要的,艺术也好,科技也好,人类所有的文明都是在前人铺就的基石上不断向前发展的。做艺术,除了要有艺术学科自身的专业积累,还要纵看历史和未来、横看不同地域和文化,这样我们才能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和营养,有了这个视野,才有可能将其利用,并转化艺术表达。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向内看。您说的“闭塞的圈子”,社会学家称之为“附近”,意思是说我们不能只把眼光放到遥不可及的远处,还要关注“附近”,关注社会现实,关注自己的生活圈子,这个“圈子”其实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一个样本。所以我们既要通过外部的视野确立自己的文化坐标,又要从自身周遭的生活体验中获得切身的体会,而不是为了体现“视野”而“视野”,被外部力量左右。因此,我倡导一种建立在“文化包容”和“文化自觉”基础上的视野。摄影是与现实联系最紧密的艺术形式,而艺术的价值则在于反映历史和当下,并最终指向未来。我们应该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

看到您曾提及,摄影的力量在于 :真实与共情,您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怎样的?真实的表达方式与尺度,寻求共情的基础与着眼点,您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心得和建议?

摄影与“真实”之间存在一个悖论。它能复制现实,却又很难真正完全反映真实。所谓的“有图有真相”常常会被误解。对我而言,追求“真实”并非简单地记录。在我的作品中,我倾向于内敛平静的方式,抵达现实中的那个“真实”,让图片传递的感知意义与现实意义交织为一体。共情的基础则是“真诚”。这是我认为摄影创作中第一重要的东西。对拍摄对象的真诚,对所处现实的真诚,以及对自己内心情感和思考的真诚。纪实摄影必须怀有关切现实的情怀,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形式或风格。所谓“笔墨取于物而发于心”。这意味着在实际拍摄中,我们要花时间与拍摄对象相处,与他们共情,而不是以一个猎奇、旁观、闯入者的视角去观看,否则就是对客体对象的“文化消费”。

您常年参与摄影节和各类影展的组织策划,您觉得,我们现在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摄影节 / 展?对我们每一个观众来说,我们到底要从中汲取什么?

我认为好的摄影节和摄影展览首先应当是鼓励创新的平台,这个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的创新,二是艺术本体自身的创新。丽水摄影节一直提倡“首展制”,就是为了激发摄影师不断创新的意识,不断投入新的创作,同时也是为了培养新生力量。其次,一个好的活动平台既要对话世界,也要根植本土。真正的“国际性”不在于有多少个国家、多少位国际大师参与,而在于展览探讨的话题是否具有世界性的价值,能引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共同关注和思考。此外,还应该提出有探索性的价值议题,即便这个探索不一定很成功,但它会带给我们启发,也要允许试错。

从您的角度,您怎样理解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也是纪实摄影和商业摄影中的重要构成。我进行人像摄影创作,侧重于纪实摄影的状态性表达。严格来说,新闻摄影的人像希望借助人物的面貌特征和表情姿态进行叙事和信息传达,纪实摄影则弱化这一叙事意图,传递更多内在的精神世界和真实生活状态,相对更加内敛含蓄、多义化,但这更加符合人性丰富多面的本质,而不是简单的标签化。因此我在进行人像摄影创作时会有意摒弃夸张的表情状态,也不会采取特殊视角,让人物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流露出真实情感,同时更具常态的真实感。同时,我会有效地利用拍摄对象的所处环境,因为这个环境本身就是他们生活与精神的一部分。

我们杂志所针对的读者群有极大部分是商业人像摄影师,可以说是以摄影“为人民服务“的一线。从您的角度,您对当下的商业人像摄影有什么认知?您觉得从提升艺术水平和市场能力的角度,商业人像摄影有什么可以去学习的内容么?

我个人并未直接从事商业人像摄影,简单谈一些粗浅的理解。对于商业摄影而言,应该也有一套自身的标准,它会更加考虑技术运用达成的美学,比如线条、光影、色块,使作品能够和商业消费对象的心理契合,因此它的创作并不能有太多的主体性介入,而是要跟随消费对象和甲方客户所要求的基本范式去执行,当然在这个总体要求下,摄影师可以有一些灵性发挥,可以通过画面迸射出一些鲜活的亮点。另外我对当下摄影创作领域的一个观察是,我们很容易陷入对国际大师、经典作品的模仿,但这种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商业摄影师应该通过前期的模仿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语言符号,这又回到了一开始的话题,那就是任何艺术创作都要有足够的文化视野和视觉经验,有了这些基础,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符号。

本文来源:搜狐新闻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