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民情

“非遗+”巧解民生题

2025-07-31 09:09:53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

海珠区龙凤街“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非遗+”巧解民生题


“非遗+”巧解民生题

 

  “非遗创客厅”里,社区居民在学习捏制广彩泥塑。

  民生微实事 点滴暖民心 14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钧圣 实习生李梓夏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在广州市海珠区龙凤街凤宁社区毓秀阁的“非遗创客厅”里,社区居民媚姐正和她的街坊朋友们捏制广彩泥塑。媚姐笑着展示她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的泥塑课程结业作品——一只栩栩如生的岭南醒狮,这件作品即将在社区义卖市集亮相,所得款项将反哺给社区慈善基金。

  这一幕,正是龙凤街以“非遗+”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街道立足“广彩之乡”的历史底蕴,将非遗传承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打造出“党建引领、文化赋能、民生普惠”的社区治理新样本。

  这个由党群服务阵地改造的“非遗创客厅”,如今日均接待超500人次:A区的党员教育厅正举办书法家何伯昌作品展,多功能室正在开展泥塑课程;B区的公益咖啡厅里,几位客人喝着咖啡讨论着工作,隔壁工坊内,年轻主播对着镜头学习推销非遗文创……

  龙凤街的转变缘于党群阵地功能单一、灵活就业岗位较少等痛点。龙凤街道凤宁社区党委书记钟雪苹表示,广州市海珠区非遗协会就在龙凤街凤宁社区辖内,“何不让‘老手艺’变成解决新问题的钥匙?”

  于是“非遗+”三大板块应运而生:“非遗+邻里中心”让阵地“活”起来——公益咖啡厅实现社会化运营,将创客厅打造成居民之间交流交往的社区共享空间,使用率大幅提升;“非遗+创客工坊”让就业“暖”起来——挖掘社区非遗手工达人资源,精选榄雕、广彩、剪纸等易标准化生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打造社区工作坊、创想非遗直播间,构建“大师带货、工坊教学、居民制作”的就业服务闭环,目前已培育20余名居民成为非遗手工艺从业者,预计每年带动灵活就业岗位超200个;“非遗+兴趣小组”让治理“动”起来——目前已有超100名居民参与非遗兴趣小组,解决楼道杂物清理、小巷美化等治理难题20余件,构建起非遗凝聚人心、居民参与治理、成果惠及群众的良性循环。

  这种“非遗+创客工坊”的模式,在创想非遗直播间里展现出蓬勃活力。“90后”宝妈陈女士正娴熟地展示广绣团扇制作。“跟着非遗大师学了一个月,现在靠直播带货月入数千元,碎片时间也能挣钱,还不耽误照顾孩子。”她所说的这种“零成本创业”模式,是社区与海珠区非遗协会合作的成果:协会提供免费场地、供应链和导师,学员只需“带着手机来上班”。目前,有15名学员通过上述支持体系接受了系统的直播实训和创业指导,且首期课程已取得显著成果。

  钟雪苹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要把‘非遗创客厅’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让非遗融入街区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老手艺在新时代成为民生幸福更强劲的催化剂。”

本文来源:广州日报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