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彰法度 春风化雨润无声
赵凤国(左三)在企业生产车间进行安全检查。
麦香背后的坚定守护
4月28日清晨,我驾驶着警车停在一家面粉生产企业门前。厂区里飘来新麦的香气,混合着机器的嗡鸣——这是索伦牧场的“明星”企业,撑起了半个牧场的生计。我深知“索伦河谷面粉”不仅是这家企业的金字招牌,更是牧民们心中的“金疙瘩”。这就要求我们执法不能只是“查问题”,更要“保发展”。
在日常安全检查中,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为此,我们经常组织民警深入面粉生产车间、原料仓库等重点区域,开展“过筛式”检查,确保不放过任何隐患。
去年冬天的一次巡查中,该企业包装车间损坏的电闸箱门锁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几个接线口裸露在外。虽然这看似是小问题,但长期积累粉尘极易引发短路。我提出立即整改要求时,孙厂长面露难色,“这个月订单特别多,能不能月底再修?”
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困难,我们没有简单下达整改通知书,而是立即联系了供电所的技术人员。半小时后,技术人员带着工具箱赶到现场,与企业电工一起研究解决方案。“不用更换整个电闸箱,加装个防尘罩就能解决问题。”他们现场测量尺寸,利用厂里的边角料铝板制作了简易防尘罩,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确保生产不受影响。
这次经历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专家会诊”代替“简单罚款”的工作思路。现在我们会定期邀请应急管理、消防部门的专业力量,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安全改进小组”,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改方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求现场整改,更会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隐患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真正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岗位。
同时,我们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推行“法律快递”上门服务机制,将法治宣传阵地前移至企业生产一线。在实践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执法的温度在于理解”。当我们在工人午休时讲解工伤保险案例,用家常话剖析电信网络诈骗手法时,工友们纷纷表示,他们听得懂、用得上这些法律知识,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工人们从最初的被动听讲到现在主动咨询法律问题,这种转变正是法治社会建设最生动的实践。
面粉生产企业飘出的麦香,是辛勤劳作的成果,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愿做这麦香背后的守护者,为企业的品牌形象保驾护航,让安全与生产同行、让幸福与希望同在。
讲述:赵凤国(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公安局岭南农垦分局索伦牧场派出所所长)
整理:中国警察网记者张佳良、通讯员孙波、刘东旭
海萨尔·努尔塔斯正在为游客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宣传。
环湖公路上的温情护航
4月清晨的赛里木湖浮冰轻响,我整理好着装开始一天的工作。5年来,我一直守护着这条环湖公路。
“警察同志,我是第一次来这里,真不知道这里限速……”4月25日清晨,我在景区月亮湾景点执勤时,拦下了一辆超速车辆。测速仪显示,这辆车超速但未达10%。没等驾驶人王先生说完,我便微笑着递上一张特制导览图:“首次违法不处罚,但接下来请您慢慢开,要安全驾驶。”
这张导览图正面印有卡通交警形象举着限速牌的漫画,上面标注了“请勿驾车观景”“湖边弯道多,安全才是最美的风景”等警示语,还附有讲解交通安全知识的二维码。王先生接过这张特别的“罚单”愣了下,随即笑道:“现在的交警执法也太暖心了!”
这种“导览图提示卡+温情提醒”的模式,正是近年来赛里木湖景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创新推行的“教育前置”执法实践——对首次轻微违法且未造成后果的游客,以安全教育替代行政处罚。
“处罚不是目的,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才是初心。”这是我在大队每日晨会上跟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作为允许自驾的国家5A级景区,游客对赛里木湖景区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需求新期盼,交警大队结合景区实际,推出教育前置、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柔性执法举措,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同时,强化技术赋能,把握执法尺度,避免简单地“一抓了之”“一罚了之”,引导游客自觉守法、自我纠错。今年以来,景区违法劝导率提升37%,二次违法率降至2%以下,共收到感谢信278封,游客满意度达99.2%。
同时,交警大队通过广征民意、立查立改、提升服务,将警车升级为“流动服务站”,巡逻车上常备氧气瓶、拖车绳,执勤包里装着景区手绘地图。有同事笑着说:“咱们既是交警,也是导游!”这一执法方式的转变,让群众感受到更多法治温度。
暮色中的湖面泛起金色涟漪,一天执勤快结束时,对讲机传来新的救助警情。驶过松树头弯道时,我透过后视镜里看到井然有序的车流。那一刻,我更加明白,守护平安最好的执法答卷,正是让法治温度抵达人心。
讲述:海萨尔·努尔塔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公安局赛里木湖景区分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整理:中国警察网记者李令婷、通讯员张丽、孔繁筱
陈家乐在“蓝鲸”护企工作站为企业员工讲解安全防范知识。
帮企业把安全的篱笆扎牢
“公司忙于发展而忽视了内控,本来以为钱都打了水漂,没想到你们能把钱追回来……”一次案后回访时,某服装贸易公司的财务总监李女士感慨道。我也将整理好的《企业风控建议书》递给李女士,“亡羊补牢,追求发展的同时得把安全篱笆扎牢!”
时间回到3月14日下午,当时我正在“蓝鲸”护企工作站整理辖区企业走访记录,李女士拿着一沓文件,急匆匆推门进来,额角还渗出细密的汗珠。
“陈警官,我们公司的账目出现了巨额缺口,怀疑是内部人作案!”我仔细查看她递过来的十几张报销单据,竟然都是用同一张发票报销。用同一张发票多次重复报销,很有可能涉及职务侵占。我随李女士立即赶赴公司调取财务系统电子日志,发现这张发票最早出现在2021年11月。可疑的是,系统记录显示,该公司财务主管徐某的账号经常在23时至次日凌晨上线,本该由公司分管领导审批的单据,竟能在两分钟内快速完成全部流程。
徐某当天没来上班,电话也联系不上,这一异常引起了我的警觉:“要快!”我们火速进行立案侦查,第一时间启动涉案资金冻结程序。我们继续调查发现,报销单据中有5张面额不足5000元的发票被反复提交。由于公司报销系统缺乏查重功能,这些发票三年间竟成功报销1788笔。同时,另一组同事则直奔徐某住所将其抓获。
据徐某供述,公司为方便高管办公,赋予部门经理“一网统管”权限,用同一组账号密码就能处理邮件、审批报销。而徐某正是借帮领导查看邮件的时机,偷偷记下了密码。自2021年11月起,徐某通过盗用领导账号、夜间快速审批等方式,累计侵占公司资金800余万元。
讯问中,我们得知徐某利用专业知识已将部分资金进行转移。为了尽最大可能帮助企业追赃挽损,我们通宵作战,最终成功冻结了部分涉案赃款。目前,案件已进入诉讼阶段。
我们的工作并没有结束。事后,我针对企业存在的安全漏洞专门整理了《企业风控建议书》,帮助企业筑起安全防护墙。如今,这家公司的报销系统已新增指纹验证和发票查重功能,部门经理的账号也加装了动态密码,还安排出纳人员对公司所有财务报销流程进行二次审核并做好月度统计,使企业内部筑牢了安全屏障,效率与安全得以兼顾。
从事公安经侦工作多年,我愈发明白:冰冷的案卷背后,不仅关乎公平正义,更承载着企业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期盼。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这其中既要有打击犯罪的雷霆手段,也需要润泽企业的春风化雨。
讲述:陈家乐(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经侦支队民警)
整理:中国警察网记者吴艺、通讯员鲍征
杨鸿胜护送小学生安全过马路。
镜头内外彰显执法温度
近日,由我处置的一起交通事故的相关视频“百岁老人出事故,交警的处置暖心了”在网上走红。那是发生在一个多月前的一起警情。当时我们接到报警,一辆电动自行车和三轮车发生剐蹭。我们赶到现场后发现,电动自行车的驾驶人是一名学生,三轮车驾驶人则是一名百岁高龄的老人,双方均未受伤。老人不想让家人操心,不愿说出家属的联系方式。为了确保老人今后出行平安,我现场连哄带夸,最终说服老人配合工作,联系到了老人家属,还让老人承诺不再驾驶三轮车出行。
“交警执法方式真暖心,画面好温馨。”事后,我看到视频评论区有很多网友留言,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执法不仅仅是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其中还包括对社会的修复与人性的关怀。
我从警19年,做交警15年。15年里,我亲历了执法方式向“柔性引导”的转变。近年来,银川交警发布了多项便民服务举措,涵盖柔性执法、热线服务、业务办理等多个方面,一系列变化让执法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记得在一次工作中,一位来银川打工的师傅拒不接受处罚,情绪激动,现场陷入僵局。我就陪他一同坐在满是尘土的地上,跟他拉家常,一点一点指出他的交通违法行为会产生的危害。听了我的话,那位师傅很不好意思,主动接受了处罚。临别时,他用长满老茧的双手,轻轻拍掉我身上的尘土,对我说:“你放心,我会永远记住你的话!”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记得他为我拂去灰尘的动作。
在事故处理工作中的所见所闻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思考,尤其是见过那些因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造成的诸多难以挽回的惨剧,让我对交通安全宣传有了全新的认识。2011年,我们交警分局与银川市电视台合作开设了一档由交警担任主持人,以宣传道路交通安全知识为内容的电视栏目。我被选中担任主持人,于是就有了《鸿胜说交通》栏目,迄今已制作播出了4700余期节目。后来,我们又开通了节目抖音号“鸿胜来了”,建立了“道路交通安全大讲堂”微信群,在微信、抖音等平台向我咨询交通问题的网友越来越多。在规范执法的同时,我们通过镜头以案释法,让大家感受到法治公安的温度,让群众在每一起案件的处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同时也提高了交通安全意识。
讲述:杨鸿胜(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分局三级高级警长)
整理:中国警察网记者苏婕、通讯员伍甜甜
张磊(左)与同事研究案情。
让法治的暖流润泽民心
站在大队的走廊,墙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八个字映入眼帘,我的思绪突然飘回到十年前。
那时我还在乡镇派出所工作,接到一起集市上因占道问题引发的警情:一名商贩的三轮车轧到了一名群众的脚,商贩拒绝道歉,群众愤而报警。佩戴好单警装备和执法记录仪后,我赶到现场。那名商贩情绪很激动,认为自己没有错。眼看周围的人越聚越多,已经严重影响集市秩序,我便将商贩和当事群众请到派出所处理问题。在派出所,商贩刚开始也不听我们的劝解,坚决认为自己没错,但后来经过所里的老民警耐心调解,最终促成了双方握手言和。从那以后,那名商贩在集市上遵规守纪,对来往的群众也变得热情了。
这次处警经历,成为我执法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后来,我调到了法制大队工作,也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有温度的法治”。
2021年春天,“首违不罚”制度开始实施。一次适用新规的场景让我记忆犹新:一天早上,一名交警在路口执勤时,拦住了个别未佩戴安全头盔的电动车车主。交警没有直接开具罚单,而是以法明理,提醒骑行人员要遵守交通规则。路过路口目睹全程的我也清晰听见群众承诺:“今后一定遵守交通规则。”经过路口的一些群众对民警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在我看来,这是说理式执法最生动的注脚。
如今我们的执法记录仪里拍摄记录的,既有规范的程序告知,更多的是“您知道这个行为会造成何种后果、您知道将会面临何种处罚吗”的轻声询问。这种转变源于我们推行的“执法三环节”:耐心倾听消除对立、法条解读阐明利害、温情提醒巩固效果。警民关系也在情理交融中悄然升温。
今年2月,一派出所在处理一起因拆迁赔偿问题阻碍施工的警情时,民警来到法制大队咨询我该怎么处理。我给出的意见是:从行为而言,可以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但是纵观整个事情的原委,我建议办案单位通过说理式执法,劝阻当事人停止自己的不法行为,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最终,派出所民警以法释理,当事人当即停止了不法行为,工地恢复了正常的施工秩序。
推行有温度、精细化的执法方式,赢得了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与信任,加深了警民之间的鱼水情。群众从“被动守法”到“主动护法”的转变,正是近年来法治公安建设最珍贵的成果。我相信,这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必将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本文来源:中国警察网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5-05-13刚柔并济彰法度 春风化雨润无声
- 2025-05-12问题解决在基层 服务延伸到末端
- 2025-05-09全面推行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
- 2025-05-08守护“舌尖鲜” 拓宽“共富路”
- 2025-05-07“和全世界做生意,我们有底气”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