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与“死神”拔河
2020-03-27 14:29: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永飞 许溟 赵法胜
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因感染风险极高被称作“红区”。这里却是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每天“战斗”的地方。
来自火箭军某基地医院的李晓莉,身材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她说,这是在部队一点点练出来的。
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李晓莉参加过国际维和,执行过抗震救灾、泥石流抢险等重大任务。见过了太多的“生死一瞬间”,李晓莉清楚:“救人如作战,胜负分秒间,多快出一秒,我们就多出一分救治胜算!”
投入战“疫”1个多月,李晓莉经历了一次次“生死时速”。一天上午,她查房时发现85岁的患者郑大爷目光有些呆滞,生命体征检查却基本平稳,李晓莉便叮嘱当班护士“多留意”。
晚饭前后,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钾减至常人一半,血氧饱和度急速下降到56%。李晓莉结合医嘱立即实施急救:静脉补钾、高流量呼吸、通知重症病房做好插管治疗准备。
一连串紧张有序的救治操作,把郑大爷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郑大爷的儿子与他同在一个病房接受治疗,亲眼见证这惊险一幕,激动得不知说啥好,只是一个劲儿地给医生护士鞠躬致谢。
李晓莉曾在外科、呼吸、传染、发热门诊等多个科室干过,经历过数千次急救,总结出了一条条“护理宝典”:高龄患者防跌倒猝死、高血压患者防昏迷、呼吸道疾病防气管堵塞窒息。
“作为护士,不只是量体温、测血压、打针送药那么简单,关键时候要有与‘死神’拔河的本领。”一天傍晚,李晓莉刚出“红区”,护士赵巧梅便用对讲机呼叫:“34床高奶奶意识不清,进入昏迷。”
穿上防护服再进已经来不及了,李晓莉脑子里迅速闪出一组“数据”:这位老人年过八旬,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症多半是血压升高所致。“判断脉搏、呼吸和瞳孔对光反应,抓紧测量血压,打开移动工作站,我们视频对接!”李晓莉沉着冷静地指挥着这场“战斗”。
“脉搏呼吸都有,但收缩压超过200了。”听到这里,李晓莉心里有了些底,随即视频指挥紧急施救:吸氧、心电监护、口服降压药和速效救心丸……40多分钟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患者脱离危险。李晓莉紧张得一身汗,走出医院已是皓月当空,但她却觉得格外轻松。
李晓莉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在她离家当兵时送她一句话:“真的勇士,就应该一上战场就兴奋,这样才能打胜仗!”这些年来,父亲的叮嘱她一直记在心里。
此次驰援湖北抗疫一线,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来到武汉,她担任医院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是最拼的。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新环境、新岗位、新任务,李晓莉从建章立制抓起,各种规章制度贴到墙上,标准要求一目了然。重点工作逐日提醒,头绪再多不打乱仗,重症患者要列出“清单”,因症施策“专案护理”。前不久,光谷院区考核评比,感染十四科夺得护理质量、护理文书、规范管理等多项第一。
在感染十四科护士站,有个小小“督导栏”,里面每天贴着不同的纸条,上面写的是李晓莉查房后列出当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次日逐条逐项“挂账销账”。其中一张纸条上面写着12条“提示”:首次入院评估有缺项、手消毒液开瓶日期未填、62床深静脉置管需重点监护……李晓莉会逐一检查过关,“别看问题小,弄不好都会‘针尖大的窟窿刮起斗大的风’。”
医院配发新一代信息化办公系统,不少人嫌麻烦不愿使用。李晓莉加班加点学习“通关”,总结梳理出“操作流程”“使用要点”,轮流搞好帮带培训,“逼”着全科护士人人会操作,逐渐推开“无纸化”护理办公。
医生护士们最开心的时候要属患者治愈出院了。光谷院区门口,又一批患者出院了。护士段梦秋推着患有帕金森综合征的胡阿姨走出大门,一直送上出租车。胡阿姨眼里噙着泪花,一次又一次艰难地竖着大拇指。
10天前她刚入院时可不是这个样子:本来生活不能自理就很闹心,又染上新冠肺炎更是烦躁,喂饭、吃药都是黑着脸直摇头。
李晓莉看在眼里,拉着小姐妹们支招:“患者来了连个陪护的亲人都没有,有点情绪也能理解,大家一定要耐住性子,把她们当亲人一样贴心服务。”
在感染十四科,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叫爷爷奶奶或者叔叔阿姨,患者听了喜笑颜开。护士移倩倩说,李晓莉的这个“特殊规定”已经坚持了10多年。
“别看一声称呼,真是很暖心。”科里一名60岁左右的大妈说,“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心里特别热乎。”她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想到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差。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陪她聊聊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大妈身体恢复很快,有空还给其他病友宽心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她也要出院了。李晓莉惦记着临别前和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发现王奶奶已经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看你一眼。”
“奶奶,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李晓莉将各种生活注意事项细致叮嘱了一遍,然后带人推着轮椅把王奶奶送出了大门。告别老人家,李晓莉转身回到病区,又开始了新的忙碌。
来自火箭军某基地医院的李晓莉,身材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她说,这是在部队一点点练出来的。
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李晓莉参加过国际维和,执行过抗震救灾、泥石流抢险等重大任务。见过了太多的“生死一瞬间”,李晓莉清楚:“救人如作战,胜负分秒间,多快出一秒,我们就多出一分救治胜算!”
投入战“疫”1个多月,李晓莉经历了一次次“生死时速”。一天上午,她查房时发现85岁的患者郑大爷目光有些呆滞,生命体征检查却基本平稳,李晓莉便叮嘱当班护士“多留意”。
晚饭前后,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钾减至常人一半,血氧饱和度急速下降到56%。李晓莉结合医嘱立即实施急救:静脉补钾、高流量呼吸、通知重症病房做好插管治疗准备。
一连串紧张有序的救治操作,把郑大爷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郑大爷的儿子与他同在一个病房接受治疗,亲眼见证这惊险一幕,激动得不知说啥好,只是一个劲儿地给医生护士鞠躬致谢。
李晓莉曾在外科、呼吸、传染、发热门诊等多个科室干过,经历过数千次急救,总结出了一条条“护理宝典”:高龄患者防跌倒猝死、高血压患者防昏迷、呼吸道疾病防气管堵塞窒息。
“作为护士,不只是量体温、测血压、打针送药那么简单,关键时候要有与‘死神’拔河的本领。”一天傍晚,李晓莉刚出“红区”,护士赵巧梅便用对讲机呼叫:“34床高奶奶意识不清,进入昏迷。”
穿上防护服再进已经来不及了,李晓莉脑子里迅速闪出一组“数据”:这位老人年过八旬,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症多半是血压升高所致。“判断脉搏、呼吸和瞳孔对光反应,抓紧测量血压,打开移动工作站,我们视频对接!”李晓莉沉着冷静地指挥着这场“战斗”。
“脉搏呼吸都有,但收缩压超过200了。”听到这里,李晓莉心里有了些底,随即视频指挥紧急施救:吸氧、心电监护、口服降压药和速效救心丸……40多分钟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患者脱离危险。李晓莉紧张得一身汗,走出医院已是皓月当空,但她却觉得格外轻松。
李晓莉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在她离家当兵时送她一句话:“真的勇士,就应该一上战场就兴奋,这样才能打胜仗!”这些年来,父亲的叮嘱她一直记在心里。
此次驰援湖北抗疫一线,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来到武汉,她担任医院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是最拼的。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新环境、新岗位、新任务,李晓莉从建章立制抓起,各种规章制度贴到墙上,标准要求一目了然。重点工作逐日提醒,头绪再多不打乱仗,重症患者要列出“清单”,因症施策“专案护理”。前不久,光谷院区考核评比,感染十四科夺得护理质量、护理文书、规范管理等多项第一。
在感染十四科护士站,有个小小“督导栏”,里面每天贴着不同的纸条,上面写的是李晓莉查房后列出当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次日逐条逐项“挂账销账”。其中一张纸条上面写着12条“提示”:首次入院评估有缺项、手消毒液开瓶日期未填、62床深静脉置管需重点监护……李晓莉会逐一检查过关,“别看问题小,弄不好都会‘针尖大的窟窿刮起斗大的风’。”
医院配发新一代信息化办公系统,不少人嫌麻烦不愿使用。李晓莉加班加点学习“通关”,总结梳理出“操作流程”“使用要点”,轮流搞好帮带培训,“逼”着全科护士人人会操作,逐渐推开“无纸化”护理办公。
医生护士们最开心的时候要属患者治愈出院了。光谷院区门口,又一批患者出院了。护士段梦秋推着患有帕金森综合征的胡阿姨走出大门,一直送上出租车。胡阿姨眼里噙着泪花,一次又一次艰难地竖着大拇指。
10天前她刚入院时可不是这个样子:本来生活不能自理就很闹心,又染上新冠肺炎更是烦躁,喂饭、吃药都是黑着脸直摇头。
李晓莉看在眼里,拉着小姐妹们支招:“患者来了连个陪护的亲人都没有,有点情绪也能理解,大家一定要耐住性子,把她们当亲人一样贴心服务。”
在感染十四科,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叫爷爷奶奶或者叔叔阿姨,患者听了喜笑颜开。护士移倩倩说,李晓莉的这个“特殊规定”已经坚持了10多年。
“别看一声称呼,真是很暖心。”科里一名60岁左右的大妈说,“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心里特别热乎。”她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想到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差。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陪她聊聊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大妈身体恢复很快,有空还给其他病友宽心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她也要出院了。李晓莉惦记着临别前和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发现王奶奶已经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看你一眼。”
“奶奶,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李晓莉将各种生活注意事项细致叮嘱了一遍,然后带人推着轮椅把王奶奶送出了大门。告别老人家,李晓莉转身回到病区,又开始了新的忙碌。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责任编辑:李永飞 许溟 赵法胜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阅读
- 2023-05-15传承木刻艺术 绽放木刻魅力
- 2023-05-12砂壶尚黑!袁野黑紫砂器作品展在京举办
- 2023-05-11传统文化为城市游“加分”
- 2023-05-10唐装汉服轻舞 激活文旅融合新活力
- 2023-05-09遥远的脚步声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