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音乐

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里这个项目很抢眼!56个民族乐器同奏一首歌

2023-04-12 14:14:09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56个民族代表性乐器同奏一首歌”环幕视频截图。(中国民族博物馆 供图)

  一面墙上,映射着56个民族乐器的影像。当你伸手触摸其中任何一件乐器,它会清晰“现身”,并为你演奏一段属于它自己的旋律,告诉你它的来处。接下来,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来自56个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以具有现代特征的编曲,共同演奏同一首歌曲。

  这首“歌”很特殊——它是歌,却有着交响乐般完整的结构,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重奏曲,曲式齐全;“春诵”“夏弦”“金素”“元序”4个乐章清晰分明,大气恢宏。因此,这首“歌”其实应该称为一首交响乐。但说它是交响乐,却只有短短9分5秒,还不到普通交响乐时长的1/4。然而就是这段演奏,却成就了一曲穿越历史时空的“万方乐奏”——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的展示项目之一:“56个民族代表性乐器同奏一首歌”。

  3月28日,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正式开馆,迎来八方参观者。每一个走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区”的人,都被这个环幕播放、时长9分5秒的视频所吸引——它让人顿感历史的深奥,旋即生起探究之心……

  屏幕上,博物馆的大门被推开,工作人员缓缓走来,打开柜门,取出躺在木盒子里的一件文物——一把古老的口弦。口弦,传说中创世始祖女娲创造的第一件乐器,在人类文明初生时发出第一声啼鸣。正是随着这一人类音乐艺术源头——口弦发出的第一句乐声,56个民族的代表性乐器被一一从博物馆“请”进现代化的音乐厅,共同参与一次融合性交响,最终完成一首版本独特的《我和我的祖国》。

  日前,中国民族报采访了“56个民族代表性乐器同奏一首歌”(以下简称“同奏一首歌”)项目的参与者。

让古老的文物“发声”

  问:作为“同奏一首歌”的创意策划者,您提出这个项目的宗旨是什么?郑茜(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创意和策划“同奏一首歌”的初衷,来自于我们始终想表达一个深刻的历史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内在演化结果,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怎样才能把这样一种“历史内在的声音”表达出来?我想,可能一种具象化的形式就是让文物“发声”,让各民族的代表性文化遗产“发声”。所以,我们大胆设想:把博物馆里的文物拿出来,让它们成为舞台上的“演员”,说出自己的“台词”,最终汇成一个和谐的声音——中华各民族汇聚成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心声。

  当然,这样的创意其实比较冒险:56个民族的乐器,弹、拨、拉、吹,类型不同,功能不同,音质各异,它们能够融合到一起吗?它们能够发出和谐的声音吗?但吸引力也在于此:如果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乐器最终能够共同融进一场宏大交响中,它的寓意和象征性意义是多么深远!这个寓意和象征意义就是:56个民族用自己的文化遗产共同发出的声音,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是具有共同文化根基的声音,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源自中华民族历史根脉的这一事实。

  所以,我们先让观众在屏幕上看几件具有文化根性意义的乐器。第一件是口弦,也称“簧”,是传说中创世始祖女娲创造的第一件乐器,具有原始“胚胎”意义。汉朝曾经建造专门演奏口弦的“鼓簧宫”,此后口弦逐渐流行于中华大地。有意思的是,口弦后来在中原渐渐消失,却被周边各民族广泛地传承下来,以至于最后发展成为中华各民族共享度非常高的一种乐器——我们至今仍有30多个民族在使用口弦,仅名称就有50多种。口弦的故事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印证吗?

  又比如我们重点展示了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一个重大发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8000多年前的骨笛,被认为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乐器文物。从贾湖骨笛到今天中华大地上无处不见的竹笛,已经延续了8000多年,这不就是中华文明作为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的一个生动例证吗?

  我们还重点展示了铜鼓。铜鼓作为一种神圣礼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史中,铜鼓被我国南岭走廊地区的各民族共同传承、共同拥有,成为南方各民族共享度极高的乐器。

  中国民族博物馆为“同奏一首歌”项目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我们积极与中央民族歌舞团合作,与富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同心协力,克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音乐中触摸中华文明根脉

  问:作为这个项目的乐器征集执行人,请您介绍一下乐器的选取标准。您体会最深的是什么?苗滟(中国民族博物馆馆员):“同奏一首歌”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为了做好这个项目,我们以中国民族博物馆馆藏乐器为基础,聘请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东方乐器博物馆史寅教授、湖北省博物馆张翔研究员等专家,共同参与完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乐器名单的拟定工作。

  首先,这个项目是一次打破“边界”的文化事项探索,因为要让56个民族的代表性乐器根据现代曲目进行编配,并体现当代审美风格,无论是从乐器的时间跨度上说,还是从其本身的属性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其次,这个项目给中国民族博物馆的乐器文物带来一次全面“盘点”和“翻新”的机会。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虽然历经了种种困难,但顺利征集到之前缺失的门巴族、珞巴族的传统乐器,这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我个人最深的体会是,我们首先要深刻了解、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才能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也才能将这种自信展现出来。我相信每一个走进体验区的人,都会对“同奏一首歌”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短短9分5秒的演奏,演绎了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互鉴融通的历史,以文化之“和”再现中华礼乐文明。

一次56个民族的音乐大融合

  问:作为“同奏一首歌”的编曲,您的这一工作环节对于整个项目尤为关键。您是怎样把56种民族乐器的声音融合到一起的?刘晔(中央民族歌舞团青年作曲家):“同奏一首歌”的创作过程是我们各民族艺术家在艺术上互鉴交流的过程,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寻找中华音乐文明根性的美好体验。

  去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和中央民族歌舞团决定合作,把56个民族的代表性乐器通过一种方式进行展现时,我才发现博物馆的很多乐器我从未见过。我不禁感叹,中国56个民族的乐器文化太丰富了!

  我们在设计乐器表达的时候,要把这些不同的乐器,还有一些大家没见过或用过的乐器融合到一起,这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加上这些乐器有些是在博物馆用来展览的,真正能演奏的并不多。所以我们在挑选乐器录音的时候,就要找那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乐器、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声音。录音时,我们反复尝试不同乐器对应不同音色的组合,直到最终把它们合到一起。短短几个月里,我们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实现了56个民族代表性乐器的融合。其间,我创作的乐谱一直处于修改状态,需要不断加进新元素,特别是民族打击乐。创作过程中,演奏员也在不断挑战各种“不可能”,不断尝试各种“新招式”,最终较好地完成了“同奏一首歌”这一作品。

在演奏中坚定文化自信

  问:作为此次演奏乐队的负责人,您是如何协调这些文物级别的乐器在一起完成演奏的?马兰花(中央民族歌舞团民乐团团长、阮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阮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央民族歌舞团为保证此项目的顺利进行,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工作组。专项工作组开展了民乐团乐器梳理,多次赴中国民族博物馆考察,组织演奏员采风和集中学习,邀请乐器制作师进行乐器藏品修缮,组织分声部练习、合奏排练,录音录像等工作。

  我们在乐器编制的选择上,以吹、拉、弹、打四大声部为分类依据。根据乐器特性进行反复实践与推敲,以求最大限度达到声部的平衡与和谐。在筹备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有些乐器及演奏技艺已失传,比如赫哲族拉弦乐器“杜吉格”,是中国民族博物馆在民间征集的复原品。这对演奏者的考验是多方面的,既要去研究史料,梳理文献中有关记载,也要研究乐器演奏技法等。

  作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一员,我有幸参与此项目的筹备至演奏全过程,倍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在思考:中国乐器,尤其是考古发现及各级各地博物馆里的乐器典藏,都是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音乐工作者如果有更多的机会研究并依此进行创作,就能以艺术的方式更生动地传播中华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本文今日同步刊发在《中国民族报》,敬请关注。)

  原标题:《9分5秒 穿越历史时空的“万方乐奏”——“56个民族代表性乐器同奏一首歌”诞生记》

  来源 | 中国民族报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周芳

  编辑 | 文静 俞灵

  制作 | 胡琪

 

  【编辑:刘欢】

本文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