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音乐

开掘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矿藏

2021-10-26 10:15:30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何占豪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957年,我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我和我的同学们都立志要为民族音乐做点什么,同时也很苦恼:我们每年都去农村体验生活,所到之处都说小提琴很好听,但当我们演奏外国小提琴名曲时,大家总说“听不懂”。
  当时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党支部书记刘品提出:“看来小提琴要为人民服务,就必须走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于是,我们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我担任组长。为了让农民听懂并且喜欢,我试着用越剧的曲调写下一首“梁祝四重奏”,即同学们口中的“小梁祝”。第二年,恰逢上海音乐学院筹备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作品,在“小梁祝”基础上和老师的指导下,我和陈钢等创作者精诚合作,诞生了后来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遗憾的是,《梁祝》余音绕梁,“小梁祝”乐谱却散失不见。直到2019年,老同学张隆华偶然发现当年用来包书的一张纸竟然是“小梁祝”的分谱!2020年,尘封62年的“小梁祝”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奏响,虽然只有短短3分多钟,但能听见许多被保留在《梁祝》中的熟悉旋律。对于喜欢《梁祝》的观众来说,这是一次听觉的“考古”,也是对音乐史的补充。
  为什么《梁祝》人们一听就懂、一听就喜欢?因为它虽然是外来的音乐形式,讲述的却是中国人的故事、中国人的情感。
  我是浙江诸暨人,从小就听越剧。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灵感,就来自越剧尹派创始人尹桂芳唱腔中一句情意绵绵的“妹妹呀”吟腔。创作团队把越剧唱腔特色巧妙地糅进了《梁祝》,使其主旋律富有江南风格和韵味,中国听众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一直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梁祝》的成功让我相信,将民族的故事、民族的音乐语言,特别是民族风格的旋律与西方音乐形式相结合,能够走出中国交响乐自己的路。它的经久不衰也在提醒我们,要把目光投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艺术拥抱人民。
  用民族乐器表达当代情感
  “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音乐理念,一直伴随着我。“民族音乐现代化”是通过吸收外来艺术的发展经验,使本民族音乐更富有现代性。《黄河大合唱》就是典型例子,它用合唱这种艺术形式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音乐家,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借鉴西方音乐作曲技巧,丰富音乐的表现力,“洋为中用”地创作出充满民族韵味的交响乐作品,如管弦乐交响诗《龙华塔》、筝·乐·诗《陆游与唐婉》等。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的民族乐器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力,音区、音色和表现情感方面的功能各有不同。我认为,只有推动民族音乐适应时代、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情感,把民族艺术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才能为全人类共享。
  要做到“民族音乐现代化”,乐器要进行革新。我长期钻研民族乐器与交响乐的现代化合作,努力挖掘二胡、古筝、柳琴、扬琴、笛子、阮、笙等传统乐器的演奏表现力,创作了二胡协奏曲《别亦难》《英雄泪》、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西楚霸王》、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姐妹歌》等,也曾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改编为古筝协奏曲。
  与民族器乐现代化并行,我对戏曲音乐也进行创新探索。以交响乐形式呈现越剧音乐,推出越剧清唱剧《莫愁女》;对“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南音进行探索,改编创作交响南音《陈三五娘》等作品,焕新这支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乐曲。
  在诸多民族乐器中,我对古筝情有独钟。古筝左手主韵、右手主音,既可抒情又可言志,在深刻而细致地表达东方人的情感方面游刃有余。我一直想写西施,就决定用古筝来表现这个源于家乡的故事。2020年,我新创作的古筝协奏曲《越国西施》在家乡诸暨正式首演。这首古筝协奏曲在音乐上糅合江南民乐与西方交响乐语言,将西施置于吴越相争、百姓流离失所的背景中,表达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题。
  情真意切才能引发共鸣
  我今年88岁,仍然忙碌在传承和讲学一线。前人给我们留下太多宝贵的音乐财富,我希望尽自己所能,让更多青年创作者认识到这个音乐宝库的广博与珍贵,也希望将自己的创作理念、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播撒出去,生根发芽。
  如何才能写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呢?主要涉及两个问题:情感和语言。
  音乐的本质是美,关键是情。要解决情感问题,作曲家就要深入生活。在创作时也要有真情实感,做到情真意切,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能引发共鸣。
  音乐是一种语言,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民族音乐是一代代人集体创作的结晶,它融化在人们的血脉中,一听就懂。我们的国家疆域辽阔,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音乐风格。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每一段主题,都有民间源头。中华戏曲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音乐宝库——中国的音乐语言就在民歌和戏曲里。中国作曲家要熟练掌握我们民族的音乐“母语”,让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到作品的亲和力、表现力。
  过去我们曾经走过弯路。有几年,大家在国外看到现代音乐品种、现代音乐技巧,有的创作者将其通通拿来,奉西方音乐技术为圭臬,而忽视民族音乐的丰富矿藏,这实在是一个错误。
  今天的青年创作者视野开阔,能够在广泛吸收各类音乐技巧和创作经验的同时,自觉返归传统、深入民间,积极学习民族音乐语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精品佳作。
  (作者为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记者曹玲娟采访整理)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责任编辑:何占豪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