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现实主义被迫降维了吗
2021-11-12 15:54:28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像玉的石头
作者:像玉的石头
在《第一炉香》《沙丘》《007:无暇赴死》《入殓师》等种类齐全的热门影片的夹攻之下,《乌海》实在是太不起眼了,不起眼到我在惯用的“淘票票”和“百老汇影城”两个app里都找不到购票通道,最后才在豆瓣上买到了附近电影院当天唯一的场次——中午1点。
风格可以“拯救”故事吗?
影片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杨华和苗唯是一对青年夫妻,杨华来自农村,而苗唯是家庭条件很好的独生女。杨华离开了稳定的单位,与高中同学罗宇合伙投资恐龙公园,遭遇失败,欠下巨额债务。杨华被债主恐吓逼迫,他多次向罗宇讨要赔偿金无果,最终杨华放火烧掉了罗宇正在筹建的蒙古包度假村。与此同时,杨华与苗唯的家庭矛盾也因债务问题和种种误会不断升级。杨华在盛怒之时倒车,意外将苗唯撞下了山路的陡坡。最终,杨华报警自首,苗唯得到了及时救治。
按照行文习惯,“故事并不复杂”后面接续的通常是“但是”,要么是简单的故事被挖掘得十分深入,要么是用了新奇的手法或者形式来讲述故事。遗憾的是,《乌海》似乎难以接续上这样的“但是”。
当然,影片并非没有形式上的花样。比如,夫妻吵架时运用了一个长镜头;又比如沙漠上被弃置的巨大恐龙模型和莹白的蒙古包,被部分评论称之为“超现实荒诞”。“沙漠月亮”蒙古包被愤怒的火点燃,乡村乐队依然在烈火前若无其事地继续演奏;杨华在夜幕来临之际从恐龙张开的大嘴中钻进去以寻找片刻的安宁,这些场景——更准确地说是“装置”,大体可以被视作“超现实”,但若要称之为“荒诞”则有些勉强了。“荒诞”不仅仅在于“应然”和“已然”之间的强烈背离,更多地在于其中蕴含着逻辑无法解释的偶然,又或者现有语汇难以精确描述的情绪体验。但是在影片的这些片段中,所有的原因和情感都是可以被清晰描述的。
形式、风格化、审美趣味等等,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拯救”一个普通的故事?此处可以引入讨论度极高的《第一炉香》进行参照。许多观众——无论是不是“张迷”,认为许鞍华将《第一炉香》拍成了一个“爱而不得”的故事,是把张爱玲庸俗化了。然而,俗套的故事原本就是张爱玲自觉的甚至是有些自得的坚持。美妙之处不在于故事,而在于高度风格化的语言:静物与人之间神秘又妥帖的通感,文字的秾丽与格调的荒凉形成“参差的对照”。这样的语言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是拒绝被影视化的,因而也构成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所以张爱玲的影视改编大多都不成功。
遗憾的是,《乌海》的镜头语言并没有风格化到足以打上个人标签的程度,长镜头也好,巨大物体制造的“超现实”感也好,在当下许多带有所谓“文艺片”气质的影片里屡见不鲜。于是,并不丰满的肌肉皮相也就无法密实地、完整地包裹住单薄的骨骼。
现实题材等于现实主义吗?
乌海是杨华、苗唯生活的城市,影片以此命名,透露出提炼普遍性的企图。导演在谈论自己的处女作《老兽》时也曾说道,因为体会过家乡鄂尔多斯的经济大波动,因此想讲述像老杨这样随着时代风光过,又与时代一起落寞之人的故事。《乌海》涉及的盲目投资、裸贷等问题也是当下常见的社会问题。正因如此,导演自述和部分媒体评论皆谈到了“现实主义”。然而,什么是“现实主义”?
这是一个或许用20万字的文艺理论都无法确切回答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文学名著来直观地感受“现实主义”。比如,我们都不会反对司汤达的《红与黑》、狄更斯的《双城记》,又或者是茅盾的《子夜》、路遥的《人生》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因为它们具备了细节高度真实、逻辑完整连贯、人物具有典型性这样的审美特征。又或者,我们不会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者鲁迅的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但依然认同其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在于对社会结构性问题深刻的关切与追问。换句话说,现实主义所要求的典型性,并非以数量频率上的多为标准,而以是否反映了社会结构性问题为标准;是否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不在于关注的是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而在于能否发现单一事件、个体人物与社会结构性问题的真实而确切的关联。
如果从这样的标准来看,说《乌海》是现实主义的,正如把甜宠幻想视作浪漫主义,这大概也算得上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被迫降维。前文已经提到了夫妻吵架的长镜头,使用了长镜头意味着这是影片重点着力之处;亦有评论认为此处拍出了“典型的‘中国式吵架’”,拍出了女强男弱的典型婚姻状态。然而,影片为杨华成为婚姻弱势方找到的唯一原因只是杨华没有钱,而表现这种弱势的方式就是反复渲染苗唯父母看不起杨华。至于杨华的动机,苗唯父母的心态,归之于“人性”就可以了,就像将年轻女孩裸贷的动机归之于“欲望”就可以了。至于对“中国式吵架”的理解,竟然只是不理性、爱翻旧账、爱说对方父母的过错。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新世纪之初的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和《新结婚时代》,也想起了前两年的影片《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我认为这些作品更贴切地诠释了“中国式”,也更充分地凝练出了婚姻生活的典型性。在此我更愿意向导演推荐《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35期关于杭州杀妻案的长篇报道。报道通过一对夫妻观察作为群体的拆迁户,进而追问了个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重建自身与城市、社会乃至世界的关系。这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文学艺术,从思想上内容上来说,最终追问的当然是“欲望”,是“美德”,是“人性”;但是文学艺术的价值,恰恰在于穷极所有方式来想象“欲望”“美德”“人性”所有的可能与不能。拍一个女孩想要一台苹果手机,拍一个男人想投资挣钱获得尊重,也确实可以说是在讲述欲望;正如“国学”也是一个大箩筐,只要跟所谓“传统”沾边儿都可以往里扔一样。然而,“没错”并不意味着“不错”,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之间更有着思想上的遥远距离。(像玉的石头)
在《第一炉香》《沙丘》《007:无暇赴死》《入殓师》等种类齐全的热门影片的夹攻之下,《乌海》实在是太不起眼了,不起眼到我在惯用的“淘票票”和“百老汇影城”两个app里都找不到购票通道,最后才在豆瓣上买到了附近电影院当天唯一的场次——中午1点。
影片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杨华和苗唯是一对青年夫妻,杨华来自农村,而苗唯是家庭条件很好的独生女。杨华离开了稳定的单位,与高中同学罗宇合伙投资恐龙公园,遭遇失败,欠下巨额债务。杨华被债主恐吓逼迫,他多次向罗宇讨要赔偿金无果,最终杨华放火烧掉了罗宇正在筹建的蒙古包度假村。与此同时,杨华与苗唯的家庭矛盾也因债务问题和种种误会不断升级。杨华在盛怒之时倒车,意外将苗唯撞下了山路的陡坡。最终,杨华报警自首,苗唯得到了及时救治。
按照行文习惯,“故事并不复杂”后面接续的通常是“但是”,要么是简单的故事被挖掘得十分深入,要么是用了新奇的手法或者形式来讲述故事。遗憾的是,《乌海》似乎难以接续上这样的“但是”。
当然,影片并非没有形式上的花样。比如,夫妻吵架时运用了一个长镜头;又比如沙漠上被弃置的巨大恐龙模型和莹白的蒙古包,被部分评论称之为“超现实荒诞”。“沙漠月亮”蒙古包被愤怒的火点燃,乡村乐队依然在烈火前若无其事地继续演奏;杨华在夜幕来临之际从恐龙张开的大嘴中钻进去以寻找片刻的安宁,这些场景——更准确地说是“装置”,大体可以被视作“超现实”,但若要称之为“荒诞”则有些勉强了。“荒诞”不仅仅在于“应然”和“已然”之间的强烈背离,更多地在于其中蕴含着逻辑无法解释的偶然,又或者现有语汇难以精确描述的情绪体验。但是在影片的这些片段中,所有的原因和情感都是可以被清晰描述的。
形式、风格化、审美趣味等等,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拯救”一个普通的故事?此处可以引入讨论度极高的《第一炉香》进行参照。许多观众——无论是不是“张迷”,认为许鞍华将《第一炉香》拍成了一个“爱而不得”的故事,是把张爱玲庸俗化了。然而,俗套的故事原本就是张爱玲自觉的甚至是有些自得的坚持。美妙之处不在于故事,而在于高度风格化的语言:静物与人之间神秘又妥帖的通感,文字的秾丽与格调的荒凉形成“参差的对照”。这样的语言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是拒绝被影视化的,因而也构成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所以张爱玲的影视改编大多都不成功。
遗憾的是,《乌海》的镜头语言并没有风格化到足以打上个人标签的程度,长镜头也好,巨大物体制造的“超现实”感也好,在当下许多带有所谓“文艺片”气质的影片里屡见不鲜。于是,并不丰满的肌肉皮相也就无法密实地、完整地包裹住单薄的骨骼。
乌海是杨华、苗唯生活的城市,影片以此命名,透露出提炼普遍性的企图。导演在谈论自己的处女作《老兽》时也曾说道,因为体会过家乡鄂尔多斯的经济大波动,因此想讲述像老杨这样随着时代风光过,又与时代一起落寞之人的故事。《乌海》涉及的盲目投资、裸贷等问题也是当下常见的社会问题。正因如此,导演自述和部分媒体评论皆谈到了“现实主义”。然而,什么是“现实主义”?
这是一个或许用20万字的文艺理论都无法确切回答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文学名著来直观地感受“现实主义”。比如,我们都不会反对司汤达的《红与黑》、狄更斯的《双城记》,又或者是茅盾的《子夜》、路遥的《人生》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因为它们具备了细节高度真实、逻辑完整连贯、人物具有典型性这样的审美特征。又或者,我们不会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者鲁迅的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但依然认同其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在于对社会结构性问题深刻的关切与追问。换句话说,现实主义所要求的典型性,并非以数量频率上的多为标准,而以是否反映了社会结构性问题为标准;是否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不在于关注的是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而在于能否发现单一事件、个体人物与社会结构性问题的真实而确切的关联。
如果从这样的标准来看,说《乌海》是现实主义的,正如把甜宠幻想视作浪漫主义,这大概也算得上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被迫降维。前文已经提到了夫妻吵架的长镜头,使用了长镜头意味着这是影片重点着力之处;亦有评论认为此处拍出了“典型的‘中国式吵架’”,拍出了女强男弱的典型婚姻状态。然而,影片为杨华成为婚姻弱势方找到的唯一原因只是杨华没有钱,而表现这种弱势的方式就是反复渲染苗唯父母看不起杨华。至于杨华的动机,苗唯父母的心态,归之于“人性”就可以了,就像将年轻女孩裸贷的动机归之于“欲望”就可以了。至于对“中国式吵架”的理解,竟然只是不理性、爱翻旧账、爱说对方父母的过错。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新世纪之初的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和《新结婚时代》,也想起了前两年的影片《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我认为这些作品更贴切地诠释了“中国式”,也更充分地凝练出了婚姻生活的典型性。在此我更愿意向导演推荐《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35期关于杭州杀妻案的长篇报道。报道通过一对夫妻观察作为群体的拆迁户,进而追问了个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重建自身与城市、社会乃至世界的关系。这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文学艺术,从思想上内容上来说,最终追问的当然是“欲望”,是“美德”,是“人性”;但是文学艺术的价值,恰恰在于穷极所有方式来想象“欲望”“美德”“人性”所有的可能与不能。拍一个女孩想要一台苹果手机,拍一个男人想投资挣钱获得尊重,也确实可以说是在讲述欲望;正如“国学”也是一个大箩筐,只要跟所谓“传统”沾边儿都可以往里扔一样。然而,“没错”并不意味着“不错”,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之间更有着思想上的遥远距离。(像玉的石头)
本文来源:北京青年报责任编辑:像玉的石头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阅读
- 2023-05-15电影《京门烽火》定档6月9日
- 2023-05-12大女主时代来了,先锋国剧《外婆的新世界》收获口碑和热度双高
- 2023-05-11《纵然》官宣开机 重磅打造跨越时空的勇敢奔赴
- 2023-05-10《长安三万里》发布定档预告 壮美大唐山河辽阔
- 2023-05-09《闪电侠》国内首波口碑出炉 全片高能掀好评狂潮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