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扎堆的“封神”作品,看国产系列电影创作
2020-09-03 10:32:46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周倩雯 薄晓研
近年来,国产系列电影创作日益被重视,制片方与观众都期待出现力作,推进建设国产电影创作与市场的新高地。其发展已呈现出若干路径。其中,效仿好莱坞漫威宇宙和DC宇宙开发系列电影的做法为业界所津津乐道,并进一步催生了创作者和制片方的诸多尝试。
首先是“封神”作品。这一题材作品的扎堆问世,使得关于封神宇宙的话题持续发酵。如媒体在豆瓣搜索以“封神”为题的影视作品就发现多达五六十部,标明2020年播出的有《封神榜:妖灭》《封神之人鱼传说》《封神之天启》《封神传奇2》《封神无双志》《哪吒重生》等等。姜子牙、哪吒、杨戬等出自《封神演义》的神话人物也都有多部个人主题影视作品,连原著中边缘化的人物龙王三太子敖丙,都由《哪吒之魔童降世》衍生出漫画《敖丙传》,并有望影视化呈现。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创作上,封神宇宙可参照好莱坞电影宇宙的成功先例,利用取之不尽的中国民间文学宝库,开发有关《封神演义》的各种故事和角色,打造一系列超级英雄影视作品,构建中国本土神话宇宙;在产业层面,则可致力于打造具辨识度的影视文化IP集群及演艺文化主题乐园。由于“电影宇宙”这一称谓实在“高大上”,使之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对评论界而言,“电影宇宙”这一概念似乎要比以往商业类型电影中惯用的“系列电影”概念更上一个层次,代表了电影工业的高阶发展水平。对制片方而言,若没有“宇宙”的加持,似乎就难以宣告作品的远大抱负和潜质,资方都懒得多看一眼。这一方面说明了业界努力寻求电影产业升级之策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未来发展之路的盲目乐观,对此要审慎看待。
革新与隐忧
系列剧本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故事类型,早在古希腊戏剧的黄金时代,悲剧竞赛就采用了三联剧的形式。亚里士多德以此为范本,对情节的经典范式展开一系列定义,包括行动如何构建整体性、如何重视情节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发展。他的种种论述均指向故事艺术的最高审美原则,即统一完整的故事性。
时至今日,无论故事艺术的媒介如何变迁,就广义的系列剧而言,但凡成为经典的,都须完成一个因果链完整的故事。被视为经典的好莱坞电影《教父》《星球大战》《终结者》《黑客帝国》《指环王》等系列电影,概莫能外。例如,《指环王》三部曲可看作为一部超长电影的上、中、下集,作为完整故事的诸项情节元素悉数完备。《霍比特人》作为《指环王》剧集的衍生剧集,自成一个系列,也须完成一个有闭环的完整故事,两者虽能整合为一个大系列电影,但无法打散重组。
除上述多个系列电影构成一个完整故事闭环之外,还有一类系列影视作品是由固定不变的单个或单组人物组织情节,如《夺宝奇兵》《007》等堪称商业常青树的系列电影,以及《寒战》《窃听风云》《唐人街探案》《战狼》《神探狄仁杰》等成功的中国商业电影系列,均属此类。无疑,角色的相对固定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系列影视故事的整一性,但一旦系列电影出于商业考虑拍得过快、过多、过杂,破坏了故事的完整度,往往会被诟病为“烂尾”。由此可见,大众对于影视故事整一性的要求仍是一种共识。
“电影宇宙”看似脱胎于系列电影,实则与系列电影有着一定的区别。以漫威宇宙为例,其制片方式的变革,使其日渐脱离传统、经典的系列电影所遵循的美学原则,体现出“去中心化”的角色设定、“非整一性”的情节原则、留“暗门”和“彩蛋”式的开放式剧作结构,以及吸纳核心观众参与众包的多元创作模式。在好莱坞创作力衰减、想象力缺失的今天,“宇宙”这一概念,如同一针强心剂,赋予原本可能走向僵化的故事文本系统更强的基因重组和扩张能力。换而言之,就是在原有的故事文本系统之内,将每个角色视为一个模块,积极促成各角色模块之间的对话,实现尽可能多的排列组合。同时,整个故事文本系统也积极寻求与外界的对话——尤其是观众,观众可为故事系统提供更多的创意源泉,并更能引领故事系统走向观众所乐见的道路。
制片方打出电影宇宙的旗号,其目的无非就是期待通过刺激观众的回购消费行为,来达到资本增值的目标,又通过巧妙的创制手段,让观众认为自己并不是在重复消费,而是亲力亲为参与到一场盛大的主题派对。这一商业模式目前确实收效显著。漫威电影在粉丝拥护之下成就了一次次的票房奇迹,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超级IP。
漫威电影宇宙骨子里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基因,决定了它与古典一派的故事艺术美学标准渐行渐远,甚至有可能改写传统系列电影的制片模式。马丁·斯科塞斯导演曾大声疾呼,认为漫威电影算不上“电影艺术”,或许可被看为“大型的漫改电影,它们是主题公园式的电影”,否定了漫威电影作为电影本体的艺术性。这一观点代表了严肃的电影艺术家对于漫威宇宙模式的深刻隐忧。因为,漫威宇宙和DC宇宙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已背离了经典故事艺术的美学标准。即使有大批嗷嗷待哺的粉丝,有优秀的导演、表演、制作体系,有完善的衍生品体系,也无法粉饰那些牵强的剧情和贫瘠的意识形态。
套用与审视
“电影宇宙”这一概念进入中国后,迅速被部分电影工作者和影迷不加拣选地套用了。
仍以“封神”为例。作为当下最为热门的本土IP,被投资方选择,进而成为“封神宇宙”的概念,背后原因有多重:其一是《封神演义》原著中的丰富人物谱系,他们既有体系,也有等级,但是人物扁平化程度严重,有充分的阐释与再阐述余地。其二是多元文化的魅力,这部中国古代神魔小说浓缩了历史与文化。其三是封神故事的游戏性与多线索,其冲关打怪的情节设定,一山更比一山高、一物更比一物强的进阶逻辑,具有高度的娱乐性。与四大名著相比较,《封神演义》在文学性上有诸多缺陷,如性格单薄的人物、想象力失控的场面、草率的情节,但这些不足恰恰成为影视改编与IP开发的好出处、好源头,给予制作者不受限的创作空间。这些特点能形成极具民族特色的IP集群,在商业上有足够的潜力。
但封神影视作品的开发也存在一哄而上的风险,背后的推动力是资本。其商业目的再明显不过,希望快速复制漫威或者DC的成功,却又缺乏应有的耐心。祭出“宇宙”的大旗,更多显示的是王婆卖瓜与吆喝壮胆的意义,是典型的商业噱头。目前不少“封神”主题影视作品更像是一种短期投资中的观望型产品,缺乏统一和长期规划。这样的景况在以往的商业电影市场一再发生,早已不新鲜——当一个极具价值的IP被发掘后,往往会沦为资本哄抢的对象。如20世纪中国早期商业电影界因《火烧红莲寺》的成功,疯狂赶制“火烧”电影,但再如何烧,也终究烧不出一个成功的“火烧”宇宙。较近的例子则是《盗墓笔记》,这部电影建立在同名小说上,但电影一上映就遭到原著粉丝的差评。这样的评价,显然不利于IP价值和随后的系列电影开发。“封神”是否会走上这条老路,“宇宙”不成,让观众徒增厌恶?如何走上封神IP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业界不断审视与思考。
扬弃与夯实
封神宇宙的猎猎战旗之下,有值得国人欣喜的国漫之光,也不乏虚张声势的伪封神和假宇宙。透过这一题材扎堆的现象,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一方面,以漫威为代表的超级英雄电影现象,是电影行业在互联网时代商业升级的产物,其内容质量无法与经典系列电影相提并论,缺少深度模式,对此如何弃其“糟粕”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当我们批判漫威和DC的肤浅、媚俗、碎片化等消极方面时,不可否认的是,漫威和DC电影至少还在积极展开和观众的对话,通过与时俱进地加入若干社会现实议题的探讨,将观众纳入漫威宇宙和DC宇宙所创设的交互性电影文化中。某种程度上,这即是将商业电影这一大众文化消费行为和“积极建构公共领域和文化批判”(哈贝马斯语)的功能相连接。假若我们真的打算以漫威或DC为参照系,这些“精华”需要被学习。
近期制作完成的《封神三部曲》的导演乌尔善提出:“中国电影到了这个阶段,应该能够产生一些宏大的,能够呈现我们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像神话史诗这种电影类型,其实代表着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反思、确认和提炼。”这番话深中肯綮。审视已问世的封神题材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少数作品外,多数封神作品缺乏这种创作态度。流量明星不缺、炫目特效不缺,商业噱头亦不缺,独独缺少了精耕细作的创作精神。
仰望电影宇宙,我们应该扬弃西方经验中模式化、缺乏深度的部分,去夯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该继承的部分,这是创新与发展的基石。
(作者单位均为上海大学)
首先是“封神”作品。这一题材作品的扎堆问世,使得关于封神宇宙的话题持续发酵。如媒体在豆瓣搜索以“封神”为题的影视作品就发现多达五六十部,标明2020年播出的有《封神榜:妖灭》《封神之人鱼传说》《封神之天启》《封神传奇2》《封神无双志》《哪吒重生》等等。姜子牙、哪吒、杨戬等出自《封神演义》的神话人物也都有多部个人主题影视作品,连原著中边缘化的人物龙王三太子敖丙,都由《哪吒之魔童降世》衍生出漫画《敖丙传》,并有望影视化呈现。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创作上,封神宇宙可参照好莱坞电影宇宙的成功先例,利用取之不尽的中国民间文学宝库,开发有关《封神演义》的各种故事和角色,打造一系列超级英雄影视作品,构建中国本土神话宇宙;在产业层面,则可致力于打造具辨识度的影视文化IP集群及演艺文化主题乐园。由于“电影宇宙”这一称谓实在“高大上”,使之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对评论界而言,“电影宇宙”这一概念似乎要比以往商业类型电影中惯用的“系列电影”概念更上一个层次,代表了电影工业的高阶发展水平。对制片方而言,若没有“宇宙”的加持,似乎就难以宣告作品的远大抱负和潜质,资方都懒得多看一眼。这一方面说明了业界努力寻求电影产业升级之策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未来发展之路的盲目乐观,对此要审慎看待。
革新与隐忧
系列剧本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故事类型,早在古希腊戏剧的黄金时代,悲剧竞赛就采用了三联剧的形式。亚里士多德以此为范本,对情节的经典范式展开一系列定义,包括行动如何构建整体性、如何重视情节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发展。他的种种论述均指向故事艺术的最高审美原则,即统一完整的故事性。
时至今日,无论故事艺术的媒介如何变迁,就广义的系列剧而言,但凡成为经典的,都须完成一个因果链完整的故事。被视为经典的好莱坞电影《教父》《星球大战》《终结者》《黑客帝国》《指环王》等系列电影,概莫能外。例如,《指环王》三部曲可看作为一部超长电影的上、中、下集,作为完整故事的诸项情节元素悉数完备。《霍比特人》作为《指环王》剧集的衍生剧集,自成一个系列,也须完成一个有闭环的完整故事,两者虽能整合为一个大系列电影,但无法打散重组。
除上述多个系列电影构成一个完整故事闭环之外,还有一类系列影视作品是由固定不变的单个或单组人物组织情节,如《夺宝奇兵》《007》等堪称商业常青树的系列电影,以及《寒战》《窃听风云》《唐人街探案》《战狼》《神探狄仁杰》等成功的中国商业电影系列,均属此类。无疑,角色的相对固定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系列影视故事的整一性,但一旦系列电影出于商业考虑拍得过快、过多、过杂,破坏了故事的完整度,往往会被诟病为“烂尾”。由此可见,大众对于影视故事整一性的要求仍是一种共识。
“电影宇宙”看似脱胎于系列电影,实则与系列电影有着一定的区别。以漫威宇宙为例,其制片方式的变革,使其日渐脱离传统、经典的系列电影所遵循的美学原则,体现出“去中心化”的角色设定、“非整一性”的情节原则、留“暗门”和“彩蛋”式的开放式剧作结构,以及吸纳核心观众参与众包的多元创作模式。在好莱坞创作力衰减、想象力缺失的今天,“宇宙”这一概念,如同一针强心剂,赋予原本可能走向僵化的故事文本系统更强的基因重组和扩张能力。换而言之,就是在原有的故事文本系统之内,将每个角色视为一个模块,积极促成各角色模块之间的对话,实现尽可能多的排列组合。同时,整个故事文本系统也积极寻求与外界的对话——尤其是观众,观众可为故事系统提供更多的创意源泉,并更能引领故事系统走向观众所乐见的道路。
制片方打出电影宇宙的旗号,其目的无非就是期待通过刺激观众的回购消费行为,来达到资本增值的目标,又通过巧妙的创制手段,让观众认为自己并不是在重复消费,而是亲力亲为参与到一场盛大的主题派对。这一商业模式目前确实收效显著。漫威电影在粉丝拥护之下成就了一次次的票房奇迹,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超级IP。
漫威电影宇宙骨子里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基因,决定了它与古典一派的故事艺术美学标准渐行渐远,甚至有可能改写传统系列电影的制片模式。马丁·斯科塞斯导演曾大声疾呼,认为漫威电影算不上“电影艺术”,或许可被看为“大型的漫改电影,它们是主题公园式的电影”,否定了漫威电影作为电影本体的艺术性。这一观点代表了严肃的电影艺术家对于漫威宇宙模式的深刻隐忧。因为,漫威宇宙和DC宇宙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已背离了经典故事艺术的美学标准。即使有大批嗷嗷待哺的粉丝,有优秀的导演、表演、制作体系,有完善的衍生品体系,也无法粉饰那些牵强的剧情和贫瘠的意识形态。
套用与审视
“电影宇宙”这一概念进入中国后,迅速被部分电影工作者和影迷不加拣选地套用了。
仍以“封神”为例。作为当下最为热门的本土IP,被投资方选择,进而成为“封神宇宙”的概念,背后原因有多重:其一是《封神演义》原著中的丰富人物谱系,他们既有体系,也有等级,但是人物扁平化程度严重,有充分的阐释与再阐述余地。其二是多元文化的魅力,这部中国古代神魔小说浓缩了历史与文化。其三是封神故事的游戏性与多线索,其冲关打怪的情节设定,一山更比一山高、一物更比一物强的进阶逻辑,具有高度的娱乐性。与四大名著相比较,《封神演义》在文学性上有诸多缺陷,如性格单薄的人物、想象力失控的场面、草率的情节,但这些不足恰恰成为影视改编与IP开发的好出处、好源头,给予制作者不受限的创作空间。这些特点能形成极具民族特色的IP集群,在商业上有足够的潜力。
但封神影视作品的开发也存在一哄而上的风险,背后的推动力是资本。其商业目的再明显不过,希望快速复制漫威或者DC的成功,却又缺乏应有的耐心。祭出“宇宙”的大旗,更多显示的是王婆卖瓜与吆喝壮胆的意义,是典型的商业噱头。目前不少“封神”主题影视作品更像是一种短期投资中的观望型产品,缺乏统一和长期规划。这样的景况在以往的商业电影市场一再发生,早已不新鲜——当一个极具价值的IP被发掘后,往往会沦为资本哄抢的对象。如20世纪中国早期商业电影界因《火烧红莲寺》的成功,疯狂赶制“火烧”电影,但再如何烧,也终究烧不出一个成功的“火烧”宇宙。较近的例子则是《盗墓笔记》,这部电影建立在同名小说上,但电影一上映就遭到原著粉丝的差评。这样的评价,显然不利于IP价值和随后的系列电影开发。“封神”是否会走上这条老路,“宇宙”不成,让观众徒增厌恶?如何走上封神IP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业界不断审视与思考。
扬弃与夯实
封神宇宙的猎猎战旗之下,有值得国人欣喜的国漫之光,也不乏虚张声势的伪封神和假宇宙。透过这一题材扎堆的现象,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一方面,以漫威为代表的超级英雄电影现象,是电影行业在互联网时代商业升级的产物,其内容质量无法与经典系列电影相提并论,缺少深度模式,对此如何弃其“糟粕”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当我们批判漫威和DC的肤浅、媚俗、碎片化等消极方面时,不可否认的是,漫威和DC电影至少还在积极展开和观众的对话,通过与时俱进地加入若干社会现实议题的探讨,将观众纳入漫威宇宙和DC宇宙所创设的交互性电影文化中。某种程度上,这即是将商业电影这一大众文化消费行为和“积极建构公共领域和文化批判”(哈贝马斯语)的功能相连接。假若我们真的打算以漫威或DC为参照系,这些“精华”需要被学习。
近期制作完成的《封神三部曲》的导演乌尔善提出:“中国电影到了这个阶段,应该能够产生一些宏大的,能够呈现我们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像神话史诗这种电影类型,其实代表着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反思、确认和提炼。”这番话深中肯綮。审视已问世的封神题材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少数作品外,多数封神作品缺乏这种创作态度。流量明星不缺、炫目特效不缺,商业噱头亦不缺,独独缺少了精耕细作的创作精神。
仰望电影宇宙,我们应该扬弃西方经验中模式化、缺乏深度的部分,去夯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该继承的部分,这是创新与发展的基石。
(作者单位均为上海大学)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责任编辑:周倩雯 薄晓研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阅读
- 2023-05-15电影《京门烽火》定档6月9日
- 2023-05-12大女主时代来了,先锋国剧《外婆的新世界》收获口碑和热度双高
- 2023-05-11《纵然》官宣开机 重磅打造跨越时空的勇敢奔赴
- 2023-05-10《长安三万里》发布定档预告 壮美大唐山河辽阔
- 2023-05-09《闪电侠》国内首波口碑出炉 全片高能掀好评狂潮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