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

《清平乐》:流于表面的宋朝风韵

2020-04-30 16:47:58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木三
       近来,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映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宋朝。以往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剧大都以汉唐和明清为背景,虽然十几年前也涌现过《水浒传》《少年包青天》《大宋提刑官》等以宋朝为背景的电视剧,但是这些剧显然没有触及到宋朝精神文化的核心。直到近些年来,一些以诗文为题的网络文学作品的成功影视化(如《知否知否》《鹤唳华亭》等剧),才让观众注意到宋朝所具有的独特风姿。而《清平乐》的应时而出,让更多人的目光投向宋朝。
  《清平乐》的故事围绕着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而展开。从《清平乐》已播出的戏份来看,大体是在史实的框架下发挥的,对于仁宗一朝的政局和文化都有所展示。“正午阳光“已经不是第一次拍宋朝了,比起《知否知否》,《清平乐》在制作上坚持了精细化的做法。近些年来,观众审美的口味越来越高,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不仅注重内容上的精良,更关注服化道及美术呈现上的精致。宋朝一直都是国人心中的审美巅峰,聚焦宋朝使得创作团队更侧重于精致优雅的文化展示。以高度还原的服化道和美术置景作为卖点吸引观众没有问题,但对于一部剧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剧情内容和台词。
  《清平乐》的原著《孤城闭》主要讲述宋仁宗时期的公主徽柔与内侍怀吉的爱情悲剧,以怀吉为第一视角进行讲述。电视剧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良:将小说中的主线后推,从少年宋仁宗讲起。小说中的配角仁宗反而成了电视剧中的男主角。从“孤城闭”到“清平乐”,名字的不同恰恰反映了小说和电视剧基调上的差别。以帝王为第一主角,很符合国剧一贯的创作思路,因为这样的作品格局会扩大。但实际拍出来的效果却很像仁宗朝的纪录片,缺少戏剧冲突。张开宙导演显然不想展现拍摄技巧,叙事平铺直叙,镜头也平平淡淡,还有很多无意义镜头。就台词而言,朝堂的戏份台词多是照搬史书的文言文,而后宫的女性角色,说话却多口语化、粗俗化,后宫的妃嫔似乎也只会争风吃醋、酿酒制糕。
  此外,创作团队注重的服化道也依然存在问题。《清平乐》在宣传上主打服化道,网络服饰大V“扬眉剑舞”“燕王”参与了礼服系统的考据,但由于剧中服化道经历了不同的人负责,水平参差不齐,与让人惊喜的男性服饰相比,剧中女性服饰实在经不起推敲。
  在道具的处理上,也有不当之处。比如剧中的插花“沙龙”,团队中的一个成员在微博上透露,为了能对《清平乐》拍摄提供更有内涵的审美支持,曾两次去日本学习里千家茶、花艺及香事——结果导致《清平乐》提供的插花看起来很“日式”。其实日本在明中期才有了最古老的花艺流派——池坊。放着宋朝大量的绘画、诗文、器物不钻研,反而向日本求法,这样的做法难逃懒惰之讥。此外,剧中的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里说过:“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这四般闲事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由文人亲自去做,而是交给四司六局来负责,由受过训练的仆人来做。剧中名门女子组织的插花沙龙场面纯粹是主创臆想。相比较而言,去年的《鹤唳华亭》虽然是架空剧,但是秉持“名物、风俗、服饰、艺术一律从北宋”,呈现出来的场景名副其实。就插花而言,《鹤唳华亭》里那些案头的瓶插牡丹、宫女手里的牡丹花篮,虽没有刻意展示,却真正呈现了宋朝风韵。
  优质剧作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其对人性、个性进行了解剖与舒展。比如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隆万之际的各色朝臣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在这虚构的故事里面挥洒着和历史上极为相似的个性,因此人物个个出彩。相比较而言,《清平乐》中朝臣的个性没有得到突出,文人臣子都成了工具,没有一个出彩的角色,令人感到乏味,让一段本应纵横捭阖的朝堂争斗变得寡淡无味。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
 
 

本文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责任编辑:木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