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

电影厂里神秘的烟火师

2019-12-10 09:21:37 来源: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李赫
ç‚1击进å…¥下一é¡μ
电影中的爆破都有烟火师的功劳。
ç‚1击进å…¥下一é¡μ 
《顽主》有一场重头戏因胶片划道弃用留遗憾。
ç‚1击进å…¥下一é¡μ 
《我的团长我的团》用了许多烟火技术。
ç‚1击进å…¥下一é¡μ 
  □锋子
  电影厂有许多规矩,我刚去的时候百思不得其解。比如,对摄影、照明、剪辑这些岗位,我从来都很敬仰,觉得从事这些工作的人都是艺术家。可是,一到峨眉电影厂,他们都管这些岗位的人叫“师傅”。呆了相当长时间以后,我逐步悟出来,叫师傅一定有叫师傅的道理。电影拍摄是一个艺术江湖,这个江湖必须是靠各个极其专业的行当,极其专业的技术,一点一滴做出来。如果一个导演,不懂得各个环节的各个技术,那是镇不住这个堂子的。
1
摄影片场规矩多 掌镜的摄影师就是“王”
  拍摄现场不是电影学院能够教出来的。许多过经过脉的东西,是靠时间磨出来的经验。如果要成为一个掌镜的摄影师,之前要当摄影助理,再当副摄影,然后才由师傅带着得到掌镜大权。摄影助理干的活就是换胶片、拉皮尺、跟焦点,有许多人一辈子就干这个,在摄影机前,忙前忙后一辈子,也没有能够进步一寸变成掌镜的摄影师。
       当然,这些辅助工作非常专业精细,也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好的。换胶片的时候,除了把新的装满底片的片盒装在摄影机上,还要用一个橡皮球囊,用手使劲捏,用鼓出来的风去把片门吹拭干净,不允许有半点尘埃留在片门,否则后果很严重。当年米家山导演的《顽主》有一场,调动了几百人在北京当时一个很现代的展览馆拍重头戏,米导有很多想法,现场配合非常麻烦,费了很大的劲,终于成功完成。可是一周以后,北京电影洗印厂传来噩耗:那场耗费巨大的重头戏,胶片划道不能用!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片门上有一粒肉眼看不见的尘埃。
       摄影江湖的规矩很多,掌镜的摄影师基本上是一个“君王”,摄影助理安好脚架,把摄影机架上去,这机器是神圣的,别人不能靠近,更不能上去眯着眼睛看镜头。也有不少掌镜摄影师和蔼可亲,也不是独霸那个位置不让别人靠近。
       在我的印象中,只有两类人可以去看摄影机的镜头。一个是照明组长,他的光打在镜头里的人物和景物上,效果怎么样?需要怎么样修改?必须他亲自从镜头里去看,摄影师不会干涉。当然,摄影师必须是懂照明的,不懂也镇不到堂子。传统时代,摄影师是要画出一部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图的,包括用光图,一部电影少说也要画几百张图。牛的摄影师会说,导演选演员的时候,摄影师必须参加,导演选基本形象,摄影师看演员上不上镜,怎么样用光,这也是早期拍电影的规矩之一。
       可以一个箭步冲向摄影机看镜头的除了照明组长之外,我的印象中就是烟火师了。甚至,有的时候,烟火师还可以直接给摄影师提机位和景别的建议。因为,烟火师傅在大场面里用烟火造型这档子事情,太专业了,除了他本人,任何人基本上都插不上嘴,说不起话。
2
制造自然氛围 文艺电影也需要烟火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峨影厂区的深处,有一个院子是烟火库,它和当时的特技车间相距不远。在我看来,烟火也是电影特技的一部分,特别能够制造效果。当然,现在的电影拍摄和后期制作都是数字化了,特技的制作完全可以改变许多场景,对传统特技完全是一种颠覆。
       烟火师在电影剧组是一个很特别的行当,既危险又充满神秘的感觉,导演康洪雷的《我的团长我的团》拍摄的时候,剧组就曾经发生一个事故,西影厂一个烟火师傅被炸死了。
       很多人有一个误解,烟火师仅仅是战争片才需要,其实不是,战争片炮火连天、狼烟滚滚的场面固然是烟火师大显身手的结果,但许多没有任何战争场面的文艺抒情电影开拍的时候,有经验的导演也会找一个烟火师。
       不打仗,烟火师用来干什么?
       一个导演如果要拍一个早晨的画面,需要一点晨雾的感觉,如果没有晨雾,拍出来的画面很死板,没有早晨的韵味。烟火师施放一些薄烟,马上会有一个烟雾朦胧的韵味,拍出来的画面自然而有生气。有经验的摄影师,往往喜欢和烟火师配合,这样拍出来的画面特别有味道,在行话里,甚至有“少打灯,多放烟”的说法。
       这种薄烟的施放比较简单,烟火师配好了一种黄色粉末,一般是放在一个大的竹片上,点燃以后,烟雾喷涌,哥几个拿着竹板在现场前后跑,副导演躲在人群当中,大喊大叫地让群众演员注意了,等烟雾放匀净,摄影师觉得可以了,导演一声令下,开拍。
       有烟的画面,就有一种生活气息,现场既热气腾腾,又自自然然。
3
烟火师的法宝 一烟、二炸、三放火
  一般说来,烟火师在一个场面当中有三种方式作为自己的造型手段,一是烟,二是爆炸,三是火。
       烟是造型手段里最狠的一种,一般说来在大场面里都是放在远景的深处,放烟的时候,一定不能只放黑烟,一定要有白烟、黄烟,这样出来才有层次。烟火师狠就狠在明明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但是他们在做的时候,基本上是当作艺术品在整,哥几个在山崖上,河滩上放上一大堆一大堆的粉末,把旁观者赶得远远的,这堆粉末的烟柱有多大,能升多高。他们心里的感觉与一个行为艺术家差不多,心里想,你们就等着看吧,一定要把你们掀翻。
       然后是爆炸,爆炸一般是用雷管来引爆,然后用一个塑料袋灌满汽油,用多大的雷管,用多少汽油,全靠经验。这种做法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做法,爆炸起来火团很大,但是虚张声势,没有多少炸裂的能量,在后期配音的时候,一定要请录音师和拟音师配合,录出很闷很沉的爆炸声,显得力道很大的样子。八一厂拍的一些纪实性的战争片里面,爆炸的力度要大一些,会真的炸出一些泥土出来,但是这样的镜头多半都是空镜头,就是没有人在其中的,怎么炸都无所谓。
       一般说,远处要放巨大的烟柱作为背景,中间地段主要是放一些爆炸点,爆炸点的引爆是通过一根根电线通到一个总控制台上,先炸远处,再炸近处。
       最后是火,火是最简单的,一般会在近景当中使用,作为一个点缀,烟火师会和道具师一起,弄几个架子之类的,然后用油棉纱藏在架子后面,一般说来,这些火都放在距离摄影机比较近的地方,甚至故意是在焦点之外的,只起一个烘托气氛的作用。
       开拍之前,几个烟火师会疯子一样地跑在远处,把狼烟点燃,一时间,浓烟冲天,直冲云霄,煞是恐怖,只要那烟一起来,整个一个河坝里上千的群众演员就无比紧张。这个时候,烟火师跑回来,再把近处的油棉纱点燃。
       导演这个时候,真的像一个将军一样指挥着这场战争,当他一声令下的时候,躲在摄影机后面的烟火师会非常准确地、按照预先算好的顺序,引爆一个一个的炸点。
       一个狼烟四起,炮弹呼啸,火光冲天的场面就这样被哥几个搞出来了。
       这样的大镜头拍下来,烟火师的脸一定是铁青的,气一定是出不均匀的,腿一定是发软的。因为,他们太紧张了。
       拍了那么多戏,其实我觉得烟火师最麻烦的不是放烟,甚至不是爆炸和放火。我觉得最麻烦的是炸点。
       所谓炸点,其实就是子弹打到人身上或者东西上的效果,比如树上、墙壁上、还有人身上。烟火师们为了一个炸点,就要忙乎很久的时间,选位置、选雷管、安放雷管,接电线,花了好几个小时把炸点安装好,如果遇到一个演员开拍的时候一紧张,位置没有走好,或者时间没有掌握好,往往在几秒钟之内,就把烟火师的劳动成果付之一炬。他们会垮着脸,花费一个小时再做一遍,弄得演员不紧张都会紧张。
4
爆炸戏有风险 受伤的事时有发生
  其实,物体的弹着点都不是最麻烦的,最麻烦的是人身上的弹着点。先要由服装师傅准备几套衣服,如果是一个军官被机枪打成蜂窝,就一定要准备几套毛料衣服。烟火师拿到衣服,在里面安雷管,雷管放在一个避孕套里,里面灌满血浆,用止痛膏贴在衣服的里面,然后通上电线,有多少个弹着点,就有几根电线。炸的时候,雷管有比较大的爆炸力量,不仅会把避孕套里的血浆炸出来,当然还会把衣服炸破,从正面看,就是一个子弹穿过,衣服被击穿一个洞,鲜血喷涌的效果。我没有考证过,听说烟火师的这个小技巧是从香港枪战片那里学来的。
       演员要在里面穿上一个特制的硬质挡板,把经过烟火师精心制作的衣服小心翼翼地穿在身上,然后,那些电线会轻轻地从裤脚下通出来,连到烟火师的一个操作台上。拍的时候,全场都很紧张。我在重庆拍过一个戏,要把一个国民党军官打成“蜂窝煤”,场景是在那个军官的办公室里。烟火师忙了一天,把办公室的桌子上,后面的柜子上,台灯上,书上,都安了炸点,当然,衣服的前胸后背上也有。演员明白,这样的炸点,一定要让他先用胸口对着镜头,烟火师接通前胸的炸点让它们炸起来,然后还要转过身去,把背后亮出来,然后再炸后面,同时,还要把桌子上和柜子上的炸点引爆。
       那天是我在喊口令,事先说了很多遍,我喊“1”的时候,演员怎么做,烟火师炸哪里,我喊“2”的时候,演员怎么做,烟火师炸哪里,我喊“3”的时候,大家怎么做等等,每个人的脑子里都要过几遍,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一点错。大家屏住呼吸,听我喊开始。还好,一切很顺利。演员趴倒在地后,我叫了停,演员爬起来,脸上挂了很多汗珠,还说,他的衣服都湿透了。
虽然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烟火师死亡的事情极少见,但是拍烟火戏的时候受伤的小事故见惯不惊。
       一般说来,电影厂烟火组的人基本上都是部队转业的,比较有经验,纪律性比较强。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是不准我们靠近的,他们的工作室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粉末,有的时候还要把粉末放在外面晾一晾。
       在布置爆炸点的时候,烟火师会在他们放置的雷管、粉末、汽油袋的周围用石灰画上一个大概直径有三四米的圆圈,一个镜头里,可能有十个,甚至几十个这样的爆炸点,每一个爆炸点的周围都会有这样的圆圈。
       开拍之前,我要拿着喇叭大声地告诫群众演员,在往指定位置冲锋的过程当中,不能靠近白色圆圈,否则就会有危险。
       有一次在云南腾冲拍戏,在一个很大的吊桥上安放了很多爆炸点,让群众演员从桥的对面冲过来,其中一个60多岁的大爷就靠近了白圈,刚好爆炸启动,大爷的脸被爆炸烫伤,肿起很大的泡。
       还有一次,还是在云南腾冲,拍枪战。背景是在一个小窝棚里,小窝棚是置景师傅搭出来的,主要材料是木板,腾冲的气候比较干,木板很干很硬,甚至有些脆。烟火师按照他们惯常的做法,在木板上安了很多弹着点,为了效果,可能用的雷管比较烈一点。演员是许亚军,他非常聪明和有经验,拍战争戏也很多,位置准确得近乎完美,动作也非常到位,当他举枪射击完躲后一步的时候,烟火师启动了炸点,只听啪啪啪几声脆响,许亚军再冲出来继续射击,就在这个当口,躲在一边的一个小伙子倒下了,他不是演员,也不在画面里面。大伙急忙围上去,只见他的裤裆里浸出了殷红的鲜血。
       后来才知道,那个炸点的木头太干太脆,炸了以后,一个木渣飞出来,其威力就像子弹一样,径直飞到了站在一边的小伙子身上。


 
 

本文来源:华西都市报责任编辑:李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