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题材影视作品为何引爆暑期档?
2019-08-23 15:18:43
来源:天津日报
责任编辑:徐雪霏
作者:徐雪霏
暑假即将结束了,不同于往年,今年的影视暑期档不再是荧幕经典《西游记》和《还珠格格》霸屏,而是一大批教育题材影视作品纷至沓来,可谓是让观众过足了眼瘾。从聚焦国外留学的《带着爸爸去留学》,到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的《少年派》,再到最近正在热映的反映高考应试教育问题的《小欢喜》,就连电影市场也没有放过这一热点话题,关注父子亲情和家庭教育的《银河补习班》一经上映就收获不俗成绩。
现实题材引起共鸣
教育话题引发热议
教育一直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甚至可以说,自从人类诞生,教育问题便随之产生。古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经典故事无不都是有关教育的话题。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关心的热点。
其实此前关注教育话题的影视作品就不在少数,例如关注升学问题的《虎妈猫爸》,还有《小欢喜》的姊妹篇《小别离》,也是将父母对于孩子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由此可见,教育题材影视作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究竟为何这种类型的影视作品会受到如此青睐呢?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刘强多年来一直关注此类作品,在他看来,只有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作品才会赢得观众的眼球:“当下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其情节和戏剧冲突,都是真实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社会现实,几乎是每个家庭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有着天然的受众群,所以更容易走进观众内心。当观众最为关注与了解的话题被复刻在影视剧中,作品引起的社会讨论与传播效果自然可以想见。”
“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下影视剧创作的一种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国家广电总局近两年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对古装盗墓玄幻、穿越、抗战剧都有了严格的限制,这样一来,也使影视创作者创作题材和领域发生了重大调整,一大批贴近现实、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开始回归,从《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大人物》到现在的教育类题材的影视剧大量涌现,都是这种现实主义美学精神回归的最好明证。”
但在刘强看来,将教育问题作为题材只是一个创作方向,质量过关才是衡量一部影视作品好坏的关键:“近期教育类影视作品频繁出现,更加反映出一个根本问题,内容本身的高质感和这类影视剧作品的高质量,这也是作品出圈的重点所在。热映的原因除了话题度,更重要的还是看作品自身质量。作品质量如果乏善可陈,那话题再有热度,观众也不买账。像《银河补习班》的好口碑,自然也带动了相关话题和观众对此类作品的关注度。”
创作跳出“套路”空间会更大
当下,教育问题毫无疑问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影视创作者自然也将目光对准了这一时下热议的焦点,但这种类型的影视作品太多,内容又都大同小异,反而会带给观众一定的审美疲劳。那么,如何才能在众多同类型的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教育题材影视作品频出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当下人们不仅满足于能否让孩子接受教育,也逐渐开始反思教育的意义,意欲寻求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所以关于素质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二者间的“挑战”与对话,是此类作品较多表现的核心问题。如《银河补习班》父亲马皓文与学校闫主任的矛盾,就是一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抗与融合。
此外,关于“艺术”补习班的层出不穷导致素质教育变味,关于留学热、陪读问题,原生家庭阶级地位不同孕育出的差异教育方式、老人和父母的隔代教育理念、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问题,还有与孩子教育问题相伴的夫妻关系等等,所有现行教育体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相关影视作品当中都有折射,这也是当下教育体系中绕不开的几大家庭矛盾点。
例如正在热映的《小欢喜》,反映的就是高考这个国民话题,展现了文化和教育背景皆不相同的三组家庭,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最终在笑泪交织中学会达观应对的成长故事。高考一直是被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在这部电视剧中也真实反映了家长和孩子对于高考这一人生转折点不同的看法和选择,引发一系列思考,总制片人徐晓鸥表示:“《小欢喜》看似是千万家庭的普通生活,实则折射了时代细微而深刻的改变,是为中国父母上的一堂意义深远的教育公开课,希望能为观众提供一个探讨亲子教育和相处的圆桌。”
但也有很多观众表示,《小欢喜》和《小别离》,一个讲高考,一个讲中考,看似不同,实则大同小异,没有新意。而且大多教育题材的电视剧都有一个固定的“套路”:妈妈往往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专制”的那一方,与孩子在选择问题上也会争吵不断,而爸爸似乎都在扮演着孩子的“守护者”,理解孩子的想法,积极做孩子与妈妈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夫妻俩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经常会出现分歧,严重的话甚至会造成夫妻感情的嫌隙。
刘强认为:“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因为其题材天然的核心性注定了它存在的持久性和合理性,但影视创作最忌讳急功近利式同质化盲目跟风,也忌讳不求甚解式平面化创作,而且观众的审美趣味总是不断在变,当大量同类题材的作品出现后很容易造成观众审美疲劳,且‘内容为王’时代,对于影视创作来说,质量才是其赢得观众口碑和市场票房的王道,否则就像《上海堡垒》之于《流浪地球》那样,观众不会因为《流浪地球》的大获成功而就对国产科幻电影充满了信心与包容,相反,如果影片自身质量乏善可陈,观众只会对其弃之如敝屣。”
虽然,教育题材影视作品频出,观众也已司空见惯,但在刘强看来,这类作品仍有它存在的意义:“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宗师巴赞曾说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当现实生活的诸多魔幻时刻映射到影视作品中,也推动了更广泛的群体对教育问题的重新审视与思考,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探寻出新的可能性,这是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良性发展,这也是教育类影视作品存在最大的最直接的意义。父母和孩子都能借助这类作品反观自身,进一步换位思考,从而有利于化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某些情感壁垒。此类题材的出现,同样极大丰富了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创作,改变过去中国影视凌空蹈虚、无关痛痒的痼疾。”
期待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其实,抛开“套路”问题不谈,教育题材影视作品确实更加贴近大众生活,教育也是大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观众在看剧的同时也能借鉴一些经验。这类型的影视作品往往善于抓住社会痛点的特征,以此引起观众共鸣,直抵观众内心。
例如最近引起广泛话题讨论的邓超、俞白眉新电影《银河补习班》,在上海电影节期间,这部电影引发一波业内好评,有人将其媲美《我不是药神》第二;但在首映日后,《银河补习班》却遭遇了一些来自豆瓣电影的差评。虽然《银河补习班》最终成功逆袭,但为何一部电影会有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
很多观众认为,这部电影对于教育问题的呈现过于荒谬,偏离实际,“这种剧情说是谈教育,结果都快变成反智的读书无用论了。”“应试教育下学不明白,出去游山玩水就玩明白了。”“片名带补习班,但对‘学习’这件事展现极为草率,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没写清楚。”但也有一部分影评人认为,这部电影其实讨论的关键词并不是教育,而是父子亲情和父亲对于儿子选择的影响,教育只是无法避免的戏剧路径之一。
但无论这部影片是否真的与教育有关,观众也都因其进行了对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思考。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生活,每个人看后的感触虽不相同,但都会从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并希望通过这些影视作品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教育类影视作品中有些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固然需要反思,也值得借鉴,但不可盲目照搬,也不可剑走偏锋,要充分意识到影视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毕竟是高于生活的,像《银河补习班》鼓励儿子勇于思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父亲的言传身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教育理念和举措。但没见儿子怎么复习,一个学期让儿子从班级倒数考到年级前十名,这还是过于理想化和童话了,它忽略了基础教育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就是靠日积月累的学习这一特性,儿子期末考试前又是去看航空展又是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洪水,竟然考到年级前十名,这只能是用“奇迹”来形容了,实不足取。
教育对于每位家长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因为没有所谓的范本,我们都是在生活中进行着探索,试图找到最佳方案,就像《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扮演的工程师父亲在对儿子发火后,冷静下来说:“我是第一次做父亲,希望你能原谅我。”而儿子在影片的最后,成功返回地球后,面对白发苍苍的父亲,说了一句:“我也是第一次做儿子。”(徐雪霏)
本文来源:天津日报责任编辑:徐雪霏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阅读
- 2023-05-15电影《京门烽火》定档6月9日
- 2023-05-12大女主时代来了,先锋国剧《外婆的新世界》收获口碑和热度双高
- 2023-05-11《纵然》官宣开机 重磅打造跨越时空的勇敢奔赴
- 2023-05-10《长安三万里》发布定档预告 壮美大唐山河辽阔
- 2023-05-09《闪电侠》国内首波口碑出炉 全片高能掀好评狂潮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