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影视创作如何突破瓶颈谋求新发展 公安影视创作大家谈(上)
2019-07-22 14:50:37
来源:中国警察网
责任编辑:初曰春

初曰春,现任全国公安文联创作室副主任、影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级战备》《一号战车》、中篇小说《老赵家里的》《阳光的声音》、短篇小说《刺槐花开》《月季花开》、散文《醋香绵长》、报告文学《断齿》《破冰之战》等。参与多部影视剧创作,出版小说集《我说红烧,你说肉》,曾获金盾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多个奖项。
初曰春:长期以来,作为公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影视得到了各界的普遍关注。从早期的《便衣警察》《无悔追踪》《营盘镇警事》等,到近几年的《湄公河行动》《破冰行动》等,均受到观众的追捧。但在其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面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众所周知,影视创作是需要多部门协作的,本期对话我们把话题缩小范围,重点探讨公安影视创作如何突破瓶颈,谋求新的发展,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成就经典在于扎根警营生活
初曰春:先请大家探讨第一个问题:作为警察,你对眼下的公安题材影视剧满意吗?
李阳(就职于河北省冀中公安局):满意的地方在于故事足够丰富、真实;不满意在于很多影视剧对人物的塑造不够丰满,辨识度不高,让人难以印象深刻。很少出现像《营盘镇警事》中范党育那样生动鲜活、让人信服的人民警察形象。
沈雪(就职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公安局):不是太满意。当前一些公安题材影视剧,为了吸引眼球,很多剧情脱离实际,经不起推敲,不仅让观众觉得假,也导致很好的题材白白浪费了。
程华(就职于重庆市公安局):以《营盘镇警事》为例。单看这个题材并不那么吸引眼球,该剧根据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范党育的真实故事改编创作,它围绕一名普通派出所长的真实工作、生活状态展开。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紧张刺激的情节,而是通过一件件生活琐事来实现对于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刻画,看得出编剧对于主角事迹的采访是细致的,对于他内心的刻画是深入的,对于细节设置的把握也很精准到位,生活气息浓厚,代入感很强。所以,题材重要,对题材的消化理解以及提升创作功力更重要。没有这个功力,即使有好题材,一手好牌照样打不好。
王梅(就职于人民公安报社):经典之所以深入人心,归根结底还是在创作中能够扎扎实实地深入警营生活。
把握好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初曰春:大家认为当前公安题材影视剧最大的不足是什么?原因何在?
李佳(就职于上海市公安局):我觉得,其一,剧作者不够深入生活,不仅对真实的公安实战不够熟悉,对基本的社会生活也缺乏敏感性。其二,王国维先生说过“有主观之诗人,有客观之诗人”,对于剧作者来说亦然,不仅要深入生活,还要在善思深思上下工夫,写人类共性的东西,探讨与人性、人类命运有关的东西,每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必须有触动点,比如电影《三块广告牌》就以一个常见的案例探讨了“人的情绪”,不少简单的镜头里,富含深意,这也是这样的作品能被人记住的原因之一。
程华:情节紧张节奏快、故事悬疑性强,这些特质使得公安题材影视剧容易引发观众的高度关注,也是这类题材的吸睛点之一。但影视作品要立起来,必须要有人物先立起来。片面追求情节紧张刺激,人物却单薄苍白,这样的作品再热闹也不是好作品。因此创作还是要深入公安生活,真正走入一线民警的内心世界,把握新时代公安人的精神脉搏,把握好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公安民警形象。
谢沁立(就职于天津市公安局):在采访中,我常常会听到基层民警说,公安影视剧展现的警察形象离他们的真实生活太远。当然,艺术高于生活,影视表达必定要高于现实情况,但编造的痕迹太明显,便显得虚假,反映的是创作者并没有真正深入生活。
沈雪:不同观众肯定有不同的需求,有的想看悬疑,有的想看破案,但现实中很多案件并不像悬疑剧中那么离奇,也不仅仅是靠推理来破案。影视剧当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艺术地呈现,推理很重要,但不能有逻辑错误,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应该有血有肉,彰显个性,不应该过度拔高,让人物失真,不切实际。
吴明泉(就职于重庆市公安局):有些在行内人看是失真编造的东西,在影视人看来,却是必要的。比如,现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飙车的场面,但当警察的都知道,其实是不允许的。当然如果既精彩好看,又有合理性,那就是上乘之作。
陈悦蔚(就职于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破案故事精彩,是因为破案的过程充满激烈的矛盾,得以撕开人性复杂深刻的那一面。这说明影视作品中最值得描摹的是人性,是绝境处不愿放弃挣扎的人性,是平淡时不会随波逐流的人性,是利益前不甘被动选择的人性。因此,警察的影视形象,如果只是高大威猛或精明能干,无法触及其深层人性,那无疑是单调的。
过去,我们常说警察影视形象脸谱化,成了推动剧情的工具,职业性高于人性,所以缺乏代入感。但现在似乎又有点矫枉过正了,出现个别公安题材影视作品过度挖掘人性近乎卖巧的情况,有的甚至已经背离了警察的职业准则,当然,这个问题,与现在有些公安题材影视创作者对警察职业缺乏深入了解有关。
苏雨景(就职于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公安工作是培育一流故事的肥沃土壤,但如何把一流的故事表达好,一直是困扰公安题材作品的大问题。
刘丽(就职于四川省简阳市公安局):说到警察题材影视剧,拿我们熟悉的港产警察影视剧与内地公安题材影视剧做对比就能看出明显的差异。
比如在视角设置上,港产警察影视剧更多的是把警察、嫌疑人、群众放在一个水平面去看待,从而实现从不同视角对法律、人情、公序等社会生活的思考,而观众也能从中窥见警察的情感、价值观、家庭生活与社会角色交织在一起的多方面多棱角的纠葛。内地公安题材影视剧在视角设置上多为“三足鼎立”形式:警察、嫌疑人、受害人,在叙事空间上就容易简化为这三者之间的角逐和输赢。这种视角很容易走入一条叙事单行道,甚至死角。
在叙事逻辑上,港产警察影视剧中,警察都是具体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个性的表达方式,面对不同情况的反应和处置措施也不一样,所以,观众比较容易接受。而我们有的影视作品会预设很多固化的情节和模式,缺乏合理的情感和生活逻辑去支撑,在人物的塑造上也缺乏人物个体特质和生命力,所以观众会感觉假。
成功的影视作品是能够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综合感官完成叙述故事,让观众思考进而认同、接纳创作者的表达,而不是强行输入,所以更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多了解多观察多体会各种群体的世事万象。(文字整理 武 忞)
本文来源:中国警察网责任编辑:初曰春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阅读
- 2023-05-15电影《京门烽火》定档6月9日
- 2023-05-12大女主时代来了,先锋国剧《外婆的新世界》收获口碑和热度双高
- 2023-05-11《纵然》官宣开机 重磅打造跨越时空的勇敢奔赴
- 2023-05-10《长安三万里》发布定档预告 壮美大唐山河辽阔
- 2023-05-09《闪电侠》国内首波口碑出炉 全片高能掀好评狂潮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