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舞蹈

大开眼界!舞蹈诗《黎族家园》带着大海之南民族风情绘卷来了

2021-10-21 14:07:34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 黄启哲

  舞蹈诗《黎族家园》剧照。 制图:李洁

  近日申城秋风送凉。然而却有这样一场热情似火的演出,送来祖国最南端的黎族风情绘卷。19日晚,海南文艺精品原创舞蹈诗《黎族家园》在上音歌剧院亮相,点燃魔都之夜。

  谢幕时,观众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与演员的欢呼声互相应和。在“五指山哩五条河,你知哪条流水多?你知道哪条流向海,你知道哪条流回来”的歌声中,台上台下依依惜别。这部由海口市艺术团创作排演的作品,凭借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与当代艺术语汇、视效舞美的有机融合,赢得了上海观众的认可与喜爱,大家纷纷表示“震撼”“大开眼界”。

  而另一边,首次踏足上海的团队也收获了惊喜与感动。“环境、配置与服务优良的剧院,上海观众的高素质,都出乎我们的意料。”导演蒙麓光如是说。在她看来,正是这样的支持,令海南的艺术家面对极其紧张的合成时间与首次演出的剧场,得以克服体能与心理的双重压力,收获回家般的温暖,从而在舞台上超常发挥。

  此次“试水”成功后,《黎族家园》还将在11月4日和5日亮相“演艺大世界 艺聚大上海”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迎接更多上海市民走进剧场,了解黎族文化、海南文化。而以此为起点,沪琼两地的文化交流合作将进一步向纵深拓展。

展现黎族风情,传播大海之南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

  蕉叶掩映船屋前,一位黎族老婆婆安静制陶,而一众黎族“拜扣”(黎 族语“女人”)各自抚陶,迈出轻盈的舞步,好不闲适!随后画面一转,在“裸眼3D”幕布打造的热带雨林中,“帕曼”(黎族语“男人”)唱起歌谣,一幅充满沉浸感的狩猎图呈现在观众眼前。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从神话到器乐,从舂米狩猎的劳作日常,到对歌嫁娶的特定习俗,黎族独特的民族舞蹈语汇、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现代舞美三者有机统一,令身处繁华都市的上海观众目不暇接,充分领略“南溟之甸”人文风物的绚烂斑斓。

  “震撼恢宏的视听盛宴!”这是上海音乐学院大二学生胡泽赟观演的最大感慨。在她看来,作品不单是把黎族人民的劳作形态进行了艺术化的提炼表达,呈现一幅大美生活画卷;更透过这部作品,让自己感受到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坚定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

  而这也是主创的初心所在。黎族是海南的世居民族,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先民和开拓者。他们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中,不仅建设着自己的美丽家园,也创造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尽管只有100多万人口,却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更是列入世界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由黄道婆学习改良,更推动了后世江南地区纺织水平的发展,有了“衣被天下”的美誉。

  “上岛”三十年,蒙麓光的艺术创作都围绕深挖黎族文化、海南文化展开。早在2001年,她创排的《达达瑟》就给上海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而海口市艺术团成立的十多年来,从人偶剧《鹿回头》、舞剧《天堂鸟》,到舞蹈诗《黎族家园》《锦绣家园》,几乎每一部作品也都致力于讲述黎族故事。“在别人看来我们是‘一根筋’,可不管我们的创作理念如何更迭、采用的技术如何更新,我们弘扬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信念不变。”也正因为这份执着,令《黎族家园》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剧目金奖”和“最佳舞台美术奖”等一系列国家级重磅奖项,还在今年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重点扶持作品,并圆满完成展演活动。《达达瑟》《黎族家园》《锦绣家园》也实现了参加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收获三次金奖的佳绩。

  创排作品也激发着新一代黎族青年舞者的文化认同,帮助他们完成了一次深刻的“精神还乡”之旅。对于剧中“大力神”的饰演者、90后舞者何子平来说,跟随团队多次深入黎族聚居地采风与随后的创排,让他从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到现在对乐器、歌谣、非遗技艺如数家珍。而另一位主演、编导刘子秀则感慨,《黎族家园》不但精进着自身的艺术体悟,也使其成为黎族文化、海南非遗文化的坚定传播者。

  而这一用心也得到上海观众的欣赏与认同。观众李文妍就对舞台上展示各种非遗技艺的80多岁老人吉色开印象深刻。尤其非遗技艺展示一节,青年乐手黄龙乙吹响黎族传统乐器“鼻箫”,在悠扬的乐声中,吉色开展示着非遗织锦技艺,“不仅让生活的写实场景与舞蹈写意画面融为一体,更似乎暗含着非遗文化代代相传的美好愿景”。

  这一独到的编排,最初是为舞者们争取“赶妆”时间而来,却意外成为舞蹈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下次来演出,我们还要请老人在中场休息时继续展示非遗技艺,令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有感于上海观众热烈的反响,热情好客的海南艺术家已经开始为即将到来的下一次上海演出细致筹划,“我们准备了珍珠、贝壳、织锦等海南特产作为伴手礼,希望很快可以与上海的观众朋友们分享浓郁的热带风情。”

“以文会友”,日益密切的交流合作让沪琼艺术家收获满满

  尽管《黎族家园》在沪是首次献演,可与上海的情缘却始于作品创排之初。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主演侯腾飞,就是第一代挑梁的“帕曼”。19日晚,作为观演者的侯腾飞,紧张不比昔日战友少。熟悉的旋律与场景,将他“带”回当年排练备战的现场,令他“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海岛台风天多,一旦遇上就有可能遭遇停电,我们不得不架起应急灯照明,在没有电扇的高温天里在走廊加紧排练。”作为“外援”,侯腾飞并未因此退却,反而主动承担部分编导工作,为作品出谋划策。

  尽管创作过程非常艰辛,可同吃同住同创作近三个月,令他倍加珍视与海南兄弟姊妹的深厚“革命情谊”。在侯腾飞的参与助力下,《黎族家园》在2016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首次亮相,便一举摘得“剧目金奖”。而一同斩获的“最佳舞台美术奖”背后,亦有上海文化企业的参与。

  可以说,《黎族家园》正是近些年沪琼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的缩影。崛起于南海之滨的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正全力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而勇立在东海潮头的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当前正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沪琼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中,“以文会友”的文化交流也令两地艺术家与观众收获满满的文化获得感。

  尤其是近两年,两地的许多重要新创与经典作品,都在彼此观众心中留下难忘时刻,也成为两地文艺工作者互相激发、学习的重要途径。2018年,海南省歌舞团带着原创民族舞剧《东坡海南》参演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为上海观众呈现一个戴笠踏屐的苏轼,谱写一曲“黎汉一家”的民族团结赞美之歌。2019年,上海两部红色题材现象级新作——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上海杂技团的杂技剧《战上海》的全国商演首站均在海南省歌舞剧院,赢得当地观众“色水”(当地方言“很酷”)的高度评价。上海越剧院也在这一年,将全国巡演收官之站定在海南陵水,在拓宽越剧传播版图的同时,也让黎族观众在家门口感受到江南文化的魅力。

  交流不止,合作更深。下月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两场演出,将推出全场80元的“优惠票”,让更多沪上观众走进剧场感受黎族歌舞及非遗文化,促进沪琼两地文化交流。而明年春天,上海也将积极参与海南国际艺术展和海南国际音乐节。

  此次文化交流演出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记者 黄启哲

  【责任编辑:张淳】

本文来源:文汇报责任编辑: 黄启哲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