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办好小规模学校 提升乡村义务教育质量

2020-08-06 14:25:20 来源: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
    作者: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湖南省教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 刘建琼;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特级教师 刘亚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庄严承诺。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也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截至2019年末,湖南乡村常住人口占比42.78%,共有小规模学校7600多所,在校学生为25万名。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既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兜底”工程,更是办人民满意教育、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科学规划,布好小规模学校发展之局
  乡村常住人口出生率以及人口流动的不确定性,给小规模学校布局带来一定难度。
  因此,乡村小规模学校规划布局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综合考虑人口分布、交通状况、服务半径和乡村未来发展等因素选址办学,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并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为目标;二是学校撤并和新建工作要做到民主公开、有序推进。严格履行撤并方案制订、论证、公示等程序,广泛听取当地村民和家长意见,防止过急过快撤并,给学生及家长带来不便。对需要恢复或新建的小规模学校,应根据生源情况有序推进,并科学合理安排周边学校的分流工作,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校”,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三是把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教师等,使小规模学校在乡村教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地处湘西州的泸溪县,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有130所,其中只有一个老师的“一人校”54所。“一村一校”的布局大大方便了贫困山区孩子就近入学,也让泸溪县从深度贫困县一跃而成教育强县。
  研制标准,立好小规模学校建设之规
  乡村小规模学校多为不完全小学,在办学条件和学校管理方面有其独特性,需要制定相应标准以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泸溪县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就得益于标准化建设,2016年县教体局制定了《泸溪县村小建设与管理制度》,包含“教育教学常规”“教师管理”“学校建设基本配置标准”等共8项18条。这些建设标准既保证了100多所村小的正常运转,也让教体局的常规管理能够直达处于边远山区的“神经末梢”。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学校建设,在已经制定《湖南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基础上,又于近日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落实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研制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标准。除了完善学校布局、师资配备、生均拨款、教学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的标准,还应建立健全学校发展标准、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课程实施标准、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标准、全方位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标准等等,并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标准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督导评估。
  优化师资,破解小规模学校发展之困
  切实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弱”问题,除了实行编制配备政策倾斜、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等常规动作,还应因地制宜探索适合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师资培养模式。
  培养本土优秀师资。本土教师生在乡村、长在乡村,能与乡村学校和乡村生活融为一体。应鼓励边远地区与师范院校深度合作,探索“高校定向招生、在校定向培养、回乡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方式,重点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和“一专多能”的初中教师,以适应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需要。
  创新教师管理方式。深入探索“县管校聘”管理模式、完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有序推行学区内“走教”制度,实行县域内师资统筹管理与灵活调配,根据学校布局结构、每学段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构建“教研训一体化”新格局。应整合教研、培训等多部门资源,将“教学问题”“教研专题”和“培训主题”连为一体,形成合力,精准破解“教、研、训”相互脱离的“三张皮”现象,并将教研和培训重心下移到乡村边远学校,切实解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比如新晃侗族自治县在湖南省教科院帮扶下,自2019年起开展“教研训一体化”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复兴文化,夯实小规模学校生长之基
  复兴乡村文化既能为村民提供精神滋养、提升其文化自信,更是发展乡村教育的基础。只有与乡村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乡村学校建设才能长期稳定发展。
  发展乡村经济,鼓励人才回流。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扶贫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破解农村社会“空心化”现象;加强政策支持,鼓励更多企业家、大学生、退休人员返乡创业或回乡居住,重构乡贤文化,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复兴乡村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复兴乡村文化,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代代相传,是弘扬传统文化、培植乡愁乡情、培塑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基础。政府应出台政策措施,引导鼓励村民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优良家风、振兴地方文化。
  开发乡土课程,落实课程育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和指导乡村学校积极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体系,让乡村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社会风俗、生活样态、民居建筑等乡土文化资源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让乡土课程成为乡村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新时代乡村建设者的重要载体。201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双牌县蔡里口小学,就是通过开发“书画文化”和“竹文化”等特色乡土课程,走出困境、提升质量,赢得了良好口碑。
 
 

本文来源:湖南日报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