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革与发展的视觉呈现(逐梦70年)
2019-08-05 14:59: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宗贤
设计:张丹峰
潮(油画)
詹建俊(中国美术馆藏)
开荒牛——献给深圳特区(雕塑)
潘 鹤(中国美术馆藏)
开放的艺术视向
审视改革开放题材美术创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美术工作者视野拓宽,作品表现内容突破以往的一些题材疆界。这种拓展与突破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精神在美术界的一种弘扬。
改革开放题材美术创作的视向是开放的、多元的,有三点特别突显。首先是在对历史与现实的省思中,表达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变革的强烈愿望。1981年,30岁出头的何多苓以油画《春风已经苏醒》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该作品成为改革开放的一种视觉表征——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漫溢在祖国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这种时代气息,唤醒了作者心底对青春、生命、时空的诗意化想象,并通过精湛的艺术技巧,呈现为动人的艺术形式。程丛林油画《夏夜——恢复高考的日子》,则把改革开放之初恢复高考的历史时刻形象展现出来。无疑,这些作品是对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的记载与讴歌。
敏锐捕捉与表现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盎然生机与活力,是该题材美术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改革开放激活了全社会促发展、谋幸福的无限活力。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田野,到处生机勃勃。例如,詹建俊油画《潮》,以象征的手法、具象的语言,表现了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春风中迸发的激情。广廷渤油画《钢水·汗水》,将工人为国家经济发展奉献全部的精神表现得形象生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活力,从雪域高原到北国草原,从天山南北到云贵之巅,改革开放背景下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色、民俗风情、人民生活、社会景况,一直是美术工作者热衷表现的题材。
改革开放题材美术创作更深度参与着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形象塑造。改革开放的进程,是中国与世界不断对话交流的过程,也是中国国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进程中,美术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意识不断强化。以艺术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当代中国形象,展示中国魅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美术工作者的自觉追求。无论是在近年的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上,还是在上海世博会上,中国艺术家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在国际化舞台上,彰显当代中国开放、包容的国家形象。
多元的艺术景观
改革开放40余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中国民众呈现出的崭新精神面貌,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和空间,构建起多元并存的艺术生态与艺术景观。
对改革开放题材的关注,促生了艺术表现手法与语言的多样化。审视众多表现改革开放题材的美术作品,无论是哪个艺术门类,都不再固守单一的写实模式,形成了写实与写意、具象与抽象、再现与表现、纪实与象征等共存互动的格局。
在此基础上,不同艺术门类交相融汇,异彩纷呈。无论是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传统艺术门类,还是影像、装置、新媒体艺术,都在表现现实,讴歌时代,塑造当代中国形象。尤其是城市公共艺术,往往采用静态与动态相融的手法,集雕塑、影像、数字媒体等多种媒介于一体,彰显时代风貌,表现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形象。例如,在2016年中国主办的杭州G20峰会上,建筑、环境、灯光、影像融为一体,打造艺术景观,不仅形象地体现了“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精神,而且向世界展现了开放、发展的当代中国的崭新形象。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不仅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中得到彰显,也融汇在一大批表现时代风貌的油画、雕塑、版画等艺术门类中,时代风貌、民族气派不再是书写在文本中的概念,而是蕴含在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中的一种品格。
对改革开放题材的表现和对改革开放精神的弘扬,推动中国美术主旋律与多样性统一关系的建构。从《夏夜——恢复高考的日子》,到摆放在中央党校的大型组雕《旗帜》,表现改革开放题材的力作,往往以宏大叙事的方式,选取40余年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加以表现。让艺术回归生活,使日常生活审美化,也是改革开放的一种价值追求。当代中国美术的整体格局中,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被大力提倡的同时,美术创作的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在全国美展和其他重要展览中,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表现、崇高美学与大众趣味共时性地交织于美术天地,这种艺术景观本身也折射出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新景象。
鲜亮的艺术品格
回顾改革开放题材中有影响力的美术作品,可以给予我们文化启发与精神启迪。
紧贴时代脉搏,关注现实生活,是文艺创作的需要。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四川画派开启的乡土现实主义,还是近年来大力倡导的主题性创作,从罗中立油画《父亲》到近年的全国美展获奖之作,能引发情感共鸣的作品,无不与社会变革和发展同频共振,敏锐回应着现实。中国人的生活变化、观念变革与精神面貌,在美术作品中得到最直观、最生动的呈现。
“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人文关怀,是文艺创作的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既是对中国现代文艺创作价值取向的归纳与总结,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艺精神的一种凝练。徜徉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的长廊,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无不体现了扎根人民的艺术精神。40余年来,中国的主流美术承扬了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放歌、为祖国抒怀。党的十八大以来,努力用真情实感和创造性的艺术语言“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已经成为广大美术工作者的自觉追求。随着美术界近年来持续举办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国精神·中国梦——美丽乡村行”写生采风创作等系列活动的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必将进一步贯穿于美术创作实践和美术活动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在美术创作中必将得到更好的彰显。
树立精品意识,注重艺术创新,是文艺创作的准则。40余年来,表现改革开放时代景象的优秀作品,不仅仅是以题材内容的现实性、时代性和大众化为重要特征,也必然体现作者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和情感的释放,体现形式、语言、图式的创新和技术技巧的含金量。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创作原则,为时代立传,为历史铸碑,是改革开放题材经典美术作品的基本品格,也是新时代中国美术攀登艺术高峰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为美术工作者提供了宏阔的艺术视野和触动心灵的万千气象,用饱含激情的笔去表达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描绘波澜壮阔的变革与发展的时代画卷,是时代对艺术家的呼唤,也是人民对艺术的期待。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责任编辑:黄宗贤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阅读
- 2023-05-15“人类之友·李学伟 王文涛动物主题书画展”在京展出
- 2023-05-12“称意翰墨身染香”书画展在澳门开幕
- 2023-05-11“称意翰墨身染香”书画展在澳门开幕
- 2023-05-10重新定义中国白酒文化风味 酒鬼酒携手李可染画院联名新品发布
- 2023-05-0980余幅艺术家作品精彩亮相 这场作品联展在成都大学开幕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