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的方式,讲“诗的女儿”
2020-12-14 14:48:35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家琦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珍贵、罕见的文学纪录片,由陈传兴执导,讲述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人生,于10月16日上映,并于11月荣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
之所以说珍贵,一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的价值不可估量,记录对象是“穿着裙子的士”“诗的女儿”叶嘉莹,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学传承作出重要贡献的女先生;二是因为创作者们先后对叶嘉莹进行了数十次采访,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内容。之所以说罕见,是因为作品题材小众、创意独特,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绘画艺术的写意手法,制作难度颇高。
谋篇布局,登堂入室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以“大门”“脉房”“内院”“庭院”“西厢房”等为小标题,分别讲述了叶嘉莹出生启蒙、历经苦痛、窥得奥义、取得学术成就、积极投身教育的人生历程。作品结构独特,优雅地分出了层次。最终章无题,终归于“空”之境,给人纯粹之美。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察院胡同的一座四合院内。这是她长大的地方,也是她的诗词创作萌芽的地方。在这里,她度过了坎坷人生中最为欢快、美好的时光。儿时,叶嘉莹未曾上学堂,伯父叶廷乂是她的诗词启蒙导师。“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这是叶嘉莹儿时写下的一首小诗,从中可以感知到宅院的安宁祥和。这样的成长环境,很可能对叶嘉莹的诗文学习、古典气质产生一定影响。
这个四合院,或许也给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创作者带来了不少启发。作品虽然讲述了叶嘉莹先生的人生历程,但故事性并不强,而是着重体现了诗词之美,将人物生命与古典诗词有机联结。诗词意境本就是抽象、邈远的,若是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人生的各个阶段,未免失于生硬;若通篇讲完不做分段,又往往难以被观众理解。
导演陈传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纪录片里叶先生在北京的故居已经被拆了,我就透过房子的空间,一层一层地进去,用这种方式来表现‘诗就是存在的居所’这样的说法。这是用一种浅白的方式表现诗与存在。”以四合院结构作为各段标题,既可以将内容梳理清楚,又可以体现层次,登堂入室,由浅入深,可见作者之匠心。
过尽千帆,娓娓道来
叶嘉莹先生的人生,无疑是坎坷的,经历了战乱、饥荒、流亡、丧夫、丧女等诸多苦难。尝遍人世至痛,她的人生也充满高光时刻、传奇色彩,学术成就尤为世界文坛所瞩目。但《掬水月在手》并没有在还原、讲述故事上花费太多笔墨,反而避开了传统意义上可能会带来精彩的冲突时刻。在提到那些大悲大痛、大喜大乐时,也是一笔带过。这让人不由想起叶嘉莹信奉的一句话“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她的一生,或许是充满遗憾的。释怀,可能正是遗憾给予的温柔吧。
叶嘉莹提“弱德之美”,也以这样一种收敛情感、坚忍持守的方式面对痛苦。“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当年梁衡评价瞿秋白的这句话用在叶嘉莹身上也最恰当不过了。面对人世之苦,她早已与自己达成和解,对悲喜一视同仁,有一种悲悯情怀。
镜头里,叶嘉莹先生往往穿戴一身素雅的衣饰,戴着眼镜,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周身干干净净,坐在那儿,安静地讲述,有种从容、淡雅的气质。经历愈是坎坷,口吻愈是平淡。她或是吟诵,或是说玩笑话,或是与观众对话。整部影片的讲述,也如同她坐在那里的模样,细水慢流,心平气和。
余秋雨曾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从某种意义上说,《掬水月在手》的讲述方式做到了这一点。一来,以抽象的纪实手法,不突出故事冲突又将故事融于诗词,口吻平和适中,节奏慢而优美,晕染出诗的意境;二来,不是着眼于人生琐事的记录,而是在寻找叶嘉莹的生平与宏观历史、文化之间的呼应。这种平淡隽永的讲述手法,恰好称得上叶嘉莹所达到的人生境界。
诗魂词魄,今象古意
壁画、石窟、碑刻、明月等带着古意的意象,穿插在叶嘉莹的生平讲述之中。或是秋风萧瑟之日,或是夜雨淋漓之时;或是风过竹丛之萧萧,或是雪落枝头之寂寂;或是广袤平原一落日,或是千年洞窟一顽石……这些都是古典文学中非常常见的意象。
《掬水月在手》采用慢摇镜头、静止镜头等移动缓慢甚至不动的拍摄手法,来记录这些片段,再配以适当的诗文,穿插在叶嘉莹先生的采访录像之间。这些空镜记录的景象,在观众心中仿佛就是与叶嘉莹相关联的。有些意象和诗篇看似晦涩,实则是让观者调动自己的感受,用心而非用头脑去感知,是为了触碰观者的感官,而非一味用旁白的语言来告知。
除了影像之美,还有音乐之美、音韵之美。导演陈传兴邀请日本音乐家演奏《秋兴八首》,作为影片配乐,以鉴真东渡留下的日本雅乐将观众拉回盛唐,拉回诗歌的极盛时期。叶嘉莹先生伏案吟诵,用独特音调吟唱古诗词的韵律,更是引人入胜。起伏跌宕之处、低吟哽咽之时,仿佛能够带人回到诗之源头,回到汨罗江。
景象、器物、历史资料、日本雅乐、叶先生的吟诵……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浑然构成绝美的诗词之境。影片的最终章为“无题”,可见叶先生遥望江雪,白雪纷飞落在鬓角眉梢。人之一生,由空入色,又由色入空,无言,无字,无物,无声,无题,只是一片纷纷白雪。这不由让人想起《红楼梦》中那一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回归纯粹,平视万物,淡然以处人间悲喜,方得真正的通透、真正的自在。
影片以娓娓道来的口吻、抽象隐喻的方式,讲述了叶嘉莹先生与诗词相伴的一生。充满诗意的谋篇布局、讲述方式、拍摄手法、景象器物等相辅相成、交相辉映,达到了独特的表意效果,触碰了诗魂词魄。珍贵何其不易,罕见更为世稀。《掬水月在手》以诗的方式讲“诗的女儿”,别出心裁,余味悠长。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7级本科生)
之所以说珍贵,一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的价值不可估量,记录对象是“穿着裙子的士”“诗的女儿”叶嘉莹,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学传承作出重要贡献的女先生;二是因为创作者们先后对叶嘉莹进行了数十次采访,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内容。之所以说罕见,是因为作品题材小众、创意独特,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绘画艺术的写意手法,制作难度颇高。
谋篇布局,登堂入室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以“大门”“脉房”“内院”“庭院”“西厢房”等为小标题,分别讲述了叶嘉莹出生启蒙、历经苦痛、窥得奥义、取得学术成就、积极投身教育的人生历程。作品结构独特,优雅地分出了层次。最终章无题,终归于“空”之境,给人纯粹之美。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察院胡同的一座四合院内。这是她长大的地方,也是她的诗词创作萌芽的地方。在这里,她度过了坎坷人生中最为欢快、美好的时光。儿时,叶嘉莹未曾上学堂,伯父叶廷乂是她的诗词启蒙导师。“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这是叶嘉莹儿时写下的一首小诗,从中可以感知到宅院的安宁祥和。这样的成长环境,很可能对叶嘉莹的诗文学习、古典气质产生一定影响。
这个四合院,或许也给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创作者带来了不少启发。作品虽然讲述了叶嘉莹先生的人生历程,但故事性并不强,而是着重体现了诗词之美,将人物生命与古典诗词有机联结。诗词意境本就是抽象、邈远的,若是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人生的各个阶段,未免失于生硬;若通篇讲完不做分段,又往往难以被观众理解。
导演陈传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纪录片里叶先生在北京的故居已经被拆了,我就透过房子的空间,一层一层地进去,用这种方式来表现‘诗就是存在的居所’这样的说法。这是用一种浅白的方式表现诗与存在。”以四合院结构作为各段标题,既可以将内容梳理清楚,又可以体现层次,登堂入室,由浅入深,可见作者之匠心。
过尽千帆,娓娓道来
叶嘉莹先生的人生,无疑是坎坷的,经历了战乱、饥荒、流亡、丧夫、丧女等诸多苦难。尝遍人世至痛,她的人生也充满高光时刻、传奇色彩,学术成就尤为世界文坛所瞩目。但《掬水月在手》并没有在还原、讲述故事上花费太多笔墨,反而避开了传统意义上可能会带来精彩的冲突时刻。在提到那些大悲大痛、大喜大乐时,也是一笔带过。这让人不由想起叶嘉莹信奉的一句话“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她的一生,或许是充满遗憾的。释怀,可能正是遗憾给予的温柔吧。
叶嘉莹提“弱德之美”,也以这样一种收敛情感、坚忍持守的方式面对痛苦。“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当年梁衡评价瞿秋白的这句话用在叶嘉莹身上也最恰当不过了。面对人世之苦,她早已与自己达成和解,对悲喜一视同仁,有一种悲悯情怀。
镜头里,叶嘉莹先生往往穿戴一身素雅的衣饰,戴着眼镜,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周身干干净净,坐在那儿,安静地讲述,有种从容、淡雅的气质。经历愈是坎坷,口吻愈是平淡。她或是吟诵,或是说玩笑话,或是与观众对话。整部影片的讲述,也如同她坐在那里的模样,细水慢流,心平气和。
余秋雨曾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从某种意义上说,《掬水月在手》的讲述方式做到了这一点。一来,以抽象的纪实手法,不突出故事冲突又将故事融于诗词,口吻平和适中,节奏慢而优美,晕染出诗的意境;二来,不是着眼于人生琐事的记录,而是在寻找叶嘉莹的生平与宏观历史、文化之间的呼应。这种平淡隽永的讲述手法,恰好称得上叶嘉莹所达到的人生境界。
诗魂词魄,今象古意
壁画、石窟、碑刻、明月等带着古意的意象,穿插在叶嘉莹的生平讲述之中。或是秋风萧瑟之日,或是夜雨淋漓之时;或是风过竹丛之萧萧,或是雪落枝头之寂寂;或是广袤平原一落日,或是千年洞窟一顽石……这些都是古典文学中非常常见的意象。
《掬水月在手》采用慢摇镜头、静止镜头等移动缓慢甚至不动的拍摄手法,来记录这些片段,再配以适当的诗文,穿插在叶嘉莹先生的采访录像之间。这些空镜记录的景象,在观众心中仿佛就是与叶嘉莹相关联的。有些意象和诗篇看似晦涩,实则是让观者调动自己的感受,用心而非用头脑去感知,是为了触碰观者的感官,而非一味用旁白的语言来告知。
除了影像之美,还有音乐之美、音韵之美。导演陈传兴邀请日本音乐家演奏《秋兴八首》,作为影片配乐,以鉴真东渡留下的日本雅乐将观众拉回盛唐,拉回诗歌的极盛时期。叶嘉莹先生伏案吟诵,用独特音调吟唱古诗词的韵律,更是引人入胜。起伏跌宕之处、低吟哽咽之时,仿佛能够带人回到诗之源头,回到汨罗江。
景象、器物、历史资料、日本雅乐、叶先生的吟诵……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浑然构成绝美的诗词之境。影片的最终章为“无题”,可见叶先生遥望江雪,白雪纷飞落在鬓角眉梢。人之一生,由空入色,又由色入空,无言,无字,无物,无声,无题,只是一片纷纷白雪。这不由让人想起《红楼梦》中那一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回归纯粹,平视万物,淡然以处人间悲喜,方得真正的通透、真正的自在。
影片以娓娓道来的口吻、抽象隐喻的方式,讲述了叶嘉莹先生与诗词相伴的一生。充满诗意的谋篇布局、讲述方式、拍摄手法、景象器物等相辅相成、交相辉映,达到了独特的表意效果,触碰了诗魂词魄。珍贵何其不易,罕见更为世稀。《掬水月在手》以诗的方式讲“诗的女儿”,别出心裁,余味悠长。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7级本科生)
本文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责任编辑:李家琦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阅读
- 2023-05-15爱国诗词研讨会走进澳门校园
- 2023-05-12爱国诗词研讨会走进澳门校园
- 2023-05-11毛泽东诗词:当代诗词改革创新的典范和指南
- 2023-05-10怀宁县三祝初中开展“传承优良家风,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演讲暨首届古诗词默写大赛
- 2023-05-09文学大咖云集浙江黄岩!共赴一场以橘花为名的诗词盛会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