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红楼梦》与文人雅器

2020-06-18 09:55:30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张德斌
  前段时间,随着国博的预约重新开放,各大展出也再次亮相,其中颇受关注的就是“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展览展出了与《红楼梦》相关的各类文物、文献、艺术品近600件套,集中展现了《红楼梦》问世以来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虽然展览刚刚结束,但它带来的话题却一直延续。《红楼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除了它极高的文学水平,更重要的,它还包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生活的全景式展现。因此,在《红楼梦》中能够找到传统中国文人的诸多生活细节,比如“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竹子、“半笺娇恨寄幽怀”的花笺、“彩云易散琉璃脆”的玻璃器(诗句为唐代白居易所作,唐代琉璃指的是玻璃)以及各类屏风都有生动的描写。这些文字蕴含了非常丰富的信息,也让读者一窥中国传统文人的雅致情趣。
  屏风:小屏闲放画帘垂
  屏风是为适应中国传统建筑特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典型的中式用具。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本文所引用《红楼梦》,均指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全书有四十多处提及屏风,对屏风的主要种类多有涉及,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信息。
  “屏”字作为名词,有“屏障”之意。《诗经·大雅·板》中的“大邦维屏,大宗维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其大意为大国是屏障,大族是栋梁。“屏”字作为动词(bǐng),有“去除”之意,例如《诗经·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菑其翳。”大意为砍伐山林清理杂树,去掉直立横卧枯木。屏风的最初用途,都与这些意义有关。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论语》,就有关于屏风的记录。按照周礼,不是谁都可以在门外设立屏风的,“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卿大夫以帘,士以帷。外屏,门外为之。内屏,门内为之。”(《礼记正义》卷三注引)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立在大门内的屏风叫萧墙。《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钱穆先生释曰:“萧之言肃。墙,屏也。人君于门树屏,臣来至屏而加肃敬,故曰萧墙。”(《论语新解》)
  《红楼梦》提到的第一个屏风,就是这种设于门内的“萧墙”式屏风,它出现在第三回: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
  贾家始祖受封“宁国公”、“荣国公”,按古代“诸侯”的规制,在门内设屏,是符合礼制要求的。按照它的功能定位,这个插屏的材质应该是厚重的,其规制应该是高大的,所以文中特别指出它是一个“大理石的大插屏”。
  说到插屏,不能不提到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彩绘漆插屏。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年代,在汉文帝前元五年(前175)之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之前。因此这架彩绘漆屏风,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屏风”一词出现在文献中,最早始于汉代。司马迁撰《史记·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这里,屏风发挥的是它最基本的功能——“蔽”,也就是遮挡的功能。
  屏风的遮挡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护隐私方面,所以古人往往于卧室门前设一屏风。《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刘姥姥误入贾宝玉卧室,就提到卧室门前有一个屏风。后来在第五十一回,又一次提到这个屏风。
  屏风的历史悠久,有的以用途而命名,比如围屏、炕屏、桌屏、吊屏、砚屏、枕屏等,也有的以结构形式而命名,如座屏、插屏等。《红楼梦》里出现最多的屏风类型,便是围屏。
  围屏一般都由多扇组成,《红楼梦》第七十一回提到“江南甄家”送的一架大围屏多达十二扇。围屏的两扇之间以活叶相连,以便按照需要而展开,收起时则可叠成一摞。
  围屏的历史也很古老。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屏风,正面横宽3米,等分3间,正中为屏门,可向后开启。左右各有宽1米的侧屏,可作90°的开合,张开后构成左、中、右三面连接的围屏。南越王墓的墓主赵眜是赵佗的孙子,他于公元前137年至公元前122年在位。据此可知,早在西汉前期,就已出现围屏实物。
  围屏最基本的用途是围绕着座位,摆成半圆形(或接近半圆形),以达到围护的目的。据清代养心殿造办处史料,雍正三年以及雍正五年都做过围屏。另据朱家溍先生撰文《太和殿的宝座》介绍,清代紫禁城太和殿,“正中设须弥座形式的宝座。宝座的正面和左右都有陛(即上下用的木台阶,俗称“搭垛”),宝座上设雕龙髹金大椅,这就是皇帝的御座。椅后设雕龙髹金屏风……”可见宝座后面设围屏是清代宫廷的基本做法。
  另一方面,由于围屏扇数多、体量大,展开后总长度十分可观,所以用来分割空间,这也成为围屏的主要功能之一。《红楼梦》七十五回就写道,“于厅前平台上列下桌椅,又用一架大围屏隔作两间”。不难看出,用一架大围屏隔作两间,是因为男女有别、分席而坐的古代礼制要求。
  由于围屏比较大气,故而也作为送礼的“主力”。《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贾母八十大寿时,就收到了不少围屏寿礼。
  贾母因问道:“前儿这些人家送礼来的共有几家有围屏?”凤姐儿道:“共有十六家有围屏,十二架大的,四架小的炕屏。内中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的。还有粤海将军邬家一架玻璃的还罢了。”贾母道:“既这样,这两架别动,好生搁着,我要送人的。”
  文中之所以强调提到“粤海将军邬家一架玻璃的”围屏,就是因为玻璃在清早期是非常贵重的东西,关于玻璃,将在下文详说。
  《红楼梦》里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屏风就是第六回里出现的“玻璃炕屏”。不少读者望文生义,以为炕屏是摆在炕上的小件物品,其实不然。文中明白说道“因命平儿拿了楼房的钥匙,传几个妥当人抬去”,可见此炕屏体量不小,分量不轻。
  炕屏也是围屏的一种,只是在围屏中尺寸不是最大的。据养心殿造办处史料,雍正五年九月十三日,“郎中望海画得八仙祝寿炕屏九扇纸样一张呈览……于九月二十八日做得”,这里炕屏多达九扇,还有的炕屏多达十二扇。
  从考古出土的实物来看,屏风在其产生的早期,就是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后来,出现了以观赏性为主、实用性较弱,甚至完全不具有实用性的屏风类型。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写道:“素屏有褚书,墨色如新干”(《游悟真寺诗》),又有诗句“仍闻好事者,将我画屏风”(《自咏》),可见在唐人屏风上,书画是常见之物。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一件战国彩漆木雕小座屏,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此屏十分小巧,高15厘米,长51厘米,座宽12厘米,屏厚3厘米。其以黑漆为底,上施各色漆,加以彩绘,并于方寸之间雕刻着50多只鸟兽的形象,它是战国时期楚国漆器工艺的代表作。
  《红楼梦》两次提到的“桌屏”,就属于完全脱离实用性的屏风类型。
  除了纯粹为赏心悦目以外,古人尤其是一些“明君”、“贤臣”,有时还将屏风作为时常提醒自己注意某些事项的“警示板”。又因古人起居处皆有屏风,偶尔也将一些文字书于纸上,粘于屏风,取其便捷易观之利。《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便载有此类文字:
  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自己越发喜乐,便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设于当屋,命他姊妹各自暗暗的作了,写出来粘于屏上,然后预备下香茶细果以及各色玩物,为猜着之贺。
  总而言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屏风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与之相伴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则是帘栊。这两者共同构成了“窈窕深谷,时见美人”、“柳阴路曲,流莺比邻”的传统审美价值观。宋代词人晏殊有一阙《浣溪沙》,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寒雪寂寥初散后,春风悠飏欲来时。小屏闲放画帘垂。
  玻璃:彩云易散琉璃脆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玻璃是一种极为寻常的物品,它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但是,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活的清朝早期,即康熙末年至乾隆中期这个时期,玻璃器在中国还是十分稀罕的物品。
  玻璃作为人工制造的材料,最早是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于西亚或埃及被发明出来的。根据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我国最早的玻璃出现在春秋末期(公元前5世纪初),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上镶嵌的玻璃块,河南辉县琉璃阁发现的吴王夫差剑上镶嵌的玻璃块以及河南固始侯古堆1号墓出土的镶嵌彩色玻璃珠(也称“蜻蜓眼”)。这些玻璃制品很可能来自域外。随后在战国中晚期,出现了我国本土制造的玻璃制品。
  然而,在此后长达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玻璃制造技术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明代玻璃工艺水平甚至比宋元时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1401年蒙古军队攻下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破坏了伊斯兰玻璃制造中心,代表当时世界玻璃制造业最高水平的伊斯兰玻璃从此一蹶不振。诸多因素,使得高质量的玻璃器身价倍增。据明代张燮《东西洋考》记载,万历三十三年(1605)荷兰商船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福建税监宦官高寀的亲信周之范行贿,贿赂的财物中就有玻璃器。
  进入清代后,上述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威尼斯的玻璃制造工艺在15至17世纪发展到顶峰,随着康熙皇帝废除海禁,越来越多的欧洲玻璃销到中国,另一方面,康熙皇帝建立了清宫玻璃厂,生产出一批融合中西艺术的玻璃精品。但在当时,能够使用或摆设玻璃器具,是家族地位显赫、财富充足的象征。
  了解了这样一个背景,再来看《红楼梦》里的玻璃器,就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些不同的意味。
  首先在《红楼梦》里亮相的玻璃器是“玻璃(haǐ)”,原书第三回这样写: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
  朱家溍先生在《红楼梦作者对建筑物描写中的真事和假语》一文中,对荣禧堂大案上的三件陈设专门作过点评。他说,“青绿古铜鼎”是指有绿绣的古铜鼎,这是清代乾隆时期宫中陈设档上常见的名称。“金蜼彝”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铜镀金陈设品,制造设计与景泰蓝相似。玻璃就是玻璃大海碗,是地道的西洋货。这种一洋、一近、一古的陈设法,是清代富贵旗人家中的特点。朱家溍先生还指出,在讲究金石书画的士大夫宅第中,古铜鼎可以陈设,不过左右不摆铜镀金器和洋货,因为这两种陈设品“极其昂贵”,并且讲究金石书画的士大夫家即使有钱宁愿多买古器物,也不要这类陈设。
  朱家溍先生的这番话有两重含义,一是玻璃“非常昂贵”,二是贾府并非“讲究金石书画的士大夫家”。如果说皇帝亲笔御书的匾额给贾府贴上了地位显赫的标签,代表着“贵”,那么玻璃则意味着贾府非同一般的豪奢,彰显着“富”。至于说贾府并非“讲究金石书画的士大夫家”,这与贾府的发家史也是十分吻合的。贾府最早是以军功起家,后世难免受此影响。贾代化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珍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都是武职。
  有意思的是,在《红楼梦》中,李纨有着非同寻常的角色,她作为贾政长媳的特殊地位,作者早在第七回中就已经作过明示,文中写道:“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儿劳叨了一会,便往凤姐儿处来。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
  据笔者统计,《红楼梦》全书提及“窗”字计181处,其中写明“玻璃窗”的只有两处,一处就是上述李纨的住处,另一处则是贾宝玉的住处。当时玻璃窗非常之少:葫芦庙的窗户上没有玻璃;为元妃省亲而新修的大观园茆堂,窗户上没有玻璃;“女一号”林黛玉的住处,窗户上没有玻璃;就连号称“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窗户上也没有玻璃。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玻璃窗户”里的李纨,是不是会有一些不同的感觉?
  当然了,玻璃虽珍贵,却是易碎品。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简简吟》中写道:“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玻璃在唐代也称“琉璃”,白居易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难以持久的深深感慨。这或许正是《红楼梦》故事的最真切写照。
  花笺:半笺娇恨寄幽怀
  古人风流儒雅,必系之于文事。文房清供虽多,居于核心地位的不过四样:笔墨纸砚,即所谓“文房四宝”。而纸张作为诗文书写的最主要载体,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文房用纸之精品,首推笺纸;其犹妙者,称花笺。
  笺纸,就是运用中国传统制造方法制成的一种质量较高的小幅纸张。带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的笺纸称为花笺,又叫彩笺或精笺,若系名家制作,则更为文人骚客所推崇。
  笺纸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1400年以前。南朝陈的徐陵(507-583)为其所编的《玉台新咏》作序,有“三台妙迹,龙伸蠖屈之书;五色华笺,河北胶东之纸”这样的句子。这表明,在徐陵所处的时代,笺纸已具有了纷繁的色彩,由此可以推知笺纸的最早应用一定还在此之前。
  花笺的一个重要用途是写信。古诗词中提到“笺”字,多半都是书信函件之意。比如“红笺写寄表情深”(五代·顾夐《荷叶杯》)、“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宋·李清照《浣溪沙》)、“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宋·晏殊《蝶恋花》)等诗句均为此例。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作为描写贾府“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闲情诗词全备”的经典之作,不可能没有花笺的身影。在《红楼梦》里的许多重要场合,花笺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大观园里起诗社——被贾宝玉称作“一件正经大事”,也是《红楼梦》里最大的“雅事”,就是从一张以花笺写就的书信开头的。在第三十七回这样写:却说贾政出门去后,外面诸事不能多记。单表宝玉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的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这日正无聊之际,只见翠墨进来,手里拿着一幅花笺送与他。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也写到,大观园里的诗社以“菊花”为题集会赋诗。湘云取了试题,大家交给迎春,迎春拿了“雪浪笺”誊录出来。清代的彩笺品种更为繁多,而且融多种加工方法于一体,制作出品质上乘的笺纸。“雪浪笺”,就是有波浪形暗纹的白色笺纸。
  随着时代的推移,笺纸从最初以实用为主,逐渐演变为馈赠、收藏与把玩的精美收藏品。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里,薛蟠特意从外地带回的礼品里就有花笺。文中在说完“笔、墨、纸、砚”以后,又将“各色笺纸”单独提出来说,可见花笺的特殊地位与价值。
  拿花笺作礼品,这一风雅之举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仍有余韵。1933年,鲁迅与郑振铎合作编选出版了《北平笺谱》。这是一部传统水印木刻笺纸集,其中包括了陈师曾、齐白石、吴待秋等大师的作品三百多幅。郑振铎后来在《访笺杂记》一文中写:约在六年前,偶于上海有正书局得诗笺数十幅,颇为之心动;想不到今日的刻工,尚能有那样精丽细腻的成绩……这些笺纸,终于舍不得用,都分赠给友人们当作案头清供了。
  竹子:不可一日无此君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竹子可以说是一种“神存在”。“岁寒三友”松竹梅,竹子是惟一能做成凉席的;“四君子”梅兰竹菊,竹子是惟一能扎成笤帚的。竹,上可以入诗入画,怡情悦性;中可作盘中珍馐,饱人口腹;下可为帘、席、轿、椅,利于居家出行。
  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里,一向“戏路超宽”的竹子,不出意外地为人们演绎了许多精彩的戏码。
  不写竹子的诗人不是好诗人。在千年传颂的优秀诗篇里,处处都有竹子的身影。贾宝玉、林黛玉,自然也要把竹子作为吟咏的对象。他们在搬进大观园之前,各自挑选住处的时候,就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潇湘馆的“千百竿翠竹”。
  其实,“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是每一个传统文人的“理想国”。过去有作为的帝王,在勤政之暇,也纷纷追求此等境界。
  有竹不可无水,临水方称好竹。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苏东坡的“近山麰麦早,临水竹篁修”(《壬寅二月寄子由》)写的都是竹与水相得益彰的境界。
  再来看潇湘馆,不光前院有一片竹林,而且“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明月夜,竹窗边,焚香静坐,挑一本喜欢的书细细品读,难道不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吗?难怪古板如贾政,来到潇湘馆,也情不自禁地笑起来,说道:“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林黛玉的住处是园内惟一以竹子为主要景观的小院,她的思想感情也时时处处都借竹子来抒发。在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写出了著名的《秋窗风雨夕》,其构思与行文更是与竹子息息相关。
  总之,对竹抒怀、吟诗作赋,是比较高级的审美行为。正是借助竹子这个意向,《红楼梦》里才有了那些感人至深的段落和诗篇。
  值得一提到是,早在春秋时代,国人以竹笋为食材已经十分普及。《红楼梦》里自然也少不了竹笋。第一道竹笋菜品就是在第八回提到的“酸笋鸡皮汤”,“宝玉痛喝了两碗,吃了半碗碧粳粥”。因竹子生长不拘季节,竹笋一年四季都可采摘,故而在大观园中,管理竹林竟成为一项“肥缺”。探春向赖嬷嬷家学习开源节流的管理经验,“笋”是作为一项重要出产而被提及的。所以,当探春临时主持大观园工作,在园内推行“承包责任制”时,把竹林当成头一个分派的大宗项目。其中有一位“婆子”这样说,“那一片竹子单交给我,一年工夫,明年又是一片。除了家里吃的笋,一年还可交些钱粮。”
  竹子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不但中看、中吃,还中用。在《红楼梦》中,有很多场合都有竹子的身影:女孩子们梳妆打扮用到它;针织女红也用到它;穿戴用到它;读书写字用到它;吟诗作赋也用到它;喝酒时用到它;“诉诸武力”也用到它……不可一日无此君,诚哉斯言。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责任编辑:张德斌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