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花间雅事
2020-04-23 15:12:59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张宝贵
旧京 花间雅事
▌张宝贵
如今正是春花烂漫的时节,北京城也被打扮的分外美丽。从早春时节就开始绽放的梅花、玉兰,再到海棠、丁香、紫藤……这些鲜艳的花朵为厚重的北京城带来了青春与活力。
作为古都,北京城里历来不缺少鲜花。元明清时期,北京的皇家苑囿以及名刹古寺里,都种有名贵的奇花异草,一到春季,景色宜人,也因此留下了诸多文人雅士的诗文唱和。这些灿烂的奇花名木,有的在几百年后的春天,依然散发出幽幽暗香。
春风拂面的日子里,不妨一起感受下这些盛开的鲜花背后,藏着哪些动人的故事。
潭柘寺有众多古花名木
春天到来,北京城里的紫玉兰花纷纷开放,吸引游人观赏并拍摄。在北京的紫玉兰中,最著名的要数京西古刹潭柘寺毗卢阁前东侧的两棵二乔紫玉兰。因为这两株玉兰的花瓣,每瓣都是紫、白二色(外面紫红色,里面粉白色),故名“二乔”,说明这种紫玉兰的艳丽。北京的古白玉兰不少,但古紫玉兰仅潭柘寺这两棵。根据现在资料记载,这两棵紫玉兰种植于明末,树龄已400多年,它们是北京的“紫玉兰之最”。
潭柘寺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寺庙,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年),距今已一千七百多年,所以向来就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语。潭柘寺不但寺院宏大,殿宇雄伟,而且寺内的古树名木也是驰名于世的。
如今,潭柘寺的山门外东侧有一座六角形汉白玉石栏杆围圈着一棵树,别看它的树体不算巨大,仅高8米,但名气却不小,它就是著名的柘树。据《潭柘寺志》记载,过去寺周围的山上“柘树千嶂”,而寺的后山又有著名的龙潭,所以该寺得名“潭柘寺”。柘树正是潭柘寺之“根本”。不过,清代后期,因各种原因,山上的柘树竟然全无,现仅存这一棵,故尤为珍贵。清代诗人李恒良有诗云:“犹有镇山枯柘木,山僧不惜弃空郎”。潭柘寺的这棵古柘已用汉白玉石栏杆保护起来,最近,潭柘寺为弘扬“柘树文化”,在寺后的山上又种植了很多小柘树。
在寺内的毗卢阁殿前东侧,即两棵著名的紫玉兰西侧,有一棵很珍贵的探春,它是清末遗物,被誉为北京“古探春之最”。探春的形态和花絮很像丁香,因这棵古探春为白花探春,所以很多游人认为这棵探春是白丁香。无独有偶,北海公园南门里永安寺山门东侧的假山前有红探春,它生长在路旁,很是显目,游人也将红探春误认为是紫丁香。如今,潭柘寺的管理部门特在这棵古探春下立了铭牌,将探春与丁香区别开来。这棵古探春和旁边的二乔玉兰几乎同时开放,游人可同时观赏二乔玉兰和探春花。
探春,顾名思义,是春天开放较早的花木。北京栽植探春的历史悠久,唐代文人唐圣月在《华隐篇》中介绍探春,“花最香,色如玉(白),花先叶后,朵瓣比丁香稍小,其型相同,产于燕,江南无之,其开最早。有淡红者,香少逊”。
不过,潭柘寺也有丁香。潭柘寺的西路丁香院内有几十棵紫、白丁香,其中有十多棵古丁香为清代之物。现在一棵古丁香树下有一石碑,上面明确的写着,院内的古丁香是清乾隆赐赠的。另外,潭柘寺的梨花、白玉兰、腊梅、海棠、太平花,以及连翘、榆叶梅、紫藤等,都是寺内的名花。潭柘寺的奇花异卉正体现了北京古刹的“花之寺”和“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除了花,潭柘寺的两种御竹也极为名贵,一种叫“金镶玉”,即在黄色的竹竿上,每一节都天然生长出一条翠绿的竖线条,故又名“金丝挂绿”。这种竹子在寺内共有三处,一处在流杯亭北边的竹池内,另两处分别在行宫院南和戒坛大殿后边。另一种竹子叫“玉镶金”,是在绿色的竹竿上,每一节也是天然生长出一条黄色的竖线条,故又名“碧玉镶金”。这种竹子在延清阁的御茶房前。据《潭柘寺志》载,寺内御竹原名“龙须竹”,是清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七年所赐。几年后,康熙再游潭柘寺时,还专门为御竹吟诗。如今,这些御竹已历经三百多年,仍然青翠挺拔。
在潭柘寺的寺外下塔院处,在历代高僧们长眠的塔林丛中,高矗着两棵巨大的古树:娑罗树(又名七叶树)。根据佛经记载,佛祖圆寂在古印度拘尸那迦罗城郊外的“娑罗双树”下,后来的佛门弟子,会在寺庙内,特别是高僧们长眠的塔林丛中,种植娑罗树。潭柘寺的这两棵娑罗树是唐代种植,至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在寺内的毗卢阁殿院南边(即著名的古银杏“帝王树”、“配王树”南侧),也有两棵高大的古娑罗树,它们亦是唐代所植。另外,在寺内的方丈院、流杯亭院及南院、大悲阁院、戒台院等处,还计有十多棵明清时的古娑罗树。潭柘寺是我国寺院中古娑罗树最多的地方。在每年的五月中下旬,娑罗花盛开时,一座座小宝塔似的雪白的花絮矗立在树冠外围,满树洁白,分外绚丽。
戒台寺丁香是畅春园“遗物”
在北京春天盛开的花木中,丁香花可以说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古代,寺庙中种植花木,首选就是丁香。北京种植丁香的历史悠久,在金元时,丁香便出现在皇家宫殿、皇家园林和寺庙等处。
在北京的寺庙中,尤以南城的唐代古刹法源寺和京西隋代古刹戒台寺的丁香最为著名。在元明时期,法源寺多植牡丹、海棠,后来南城崇效寺的牡丹兴盛而法源寺的牡丹衰败,不过法源寺又逐渐以丁香取胜。法源寺位于南城,清代南城又多文人,因此,法源寺里“花香争香客,诗坛聚才人”,来法源寺赏丁香的游人如织,文人们自然也要作诗赋词赞颂丁香,这样就产生了“丁香诗会”。清道光年间,“丁香诗会”最盛。民国时期,印度的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北京时,特到法源寺来观赏丁香。
京西古刹戒台寺有丁香一千多株,其中二百年以上的古丁香二十多株。这二十多株古丁香是清乾隆年间,他命人从畅春园内的丁香堤移来的。畅春园的丁香堤有丁香数十亩,花开时节,紫白两色形如花海。遗憾的是,畅春园的丁香在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戒台寺的这些古丁香成为畅春园丁香唯一的遗物。南城的古刹夕照寺,在古时也是以丁香著名的。在2009年该寺复建后在寺内广植丁香,并以丁香为“寺花”。
在西城阜内鲁迅故居的小院有三棵高大的丁香,两棵是白丁香,一棵是紫丁香。两棵白丁香为鲁迅先生亲手所植,现树上挂着铭牌,写着:“1925年4月5日,鲁迅先生手植白丁香。”这样算来,这两棵白丁香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每逢春季丁香花盛开,白花满树,如银似雪,紫花如霞,芳香袭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丁香中还有一种叫暴马丁香,其花开放要比紫、白丁香晚,开放在五月中下旬到六月初,花色黄白。北京也是暴马丁香的原产地之一。在长城脚下,八达岭森林公园内有一大片暴马丁香树林,占山地700多亩,有丁香约两万多棵,很多粗壮的丁香干周长达3米多,可见明清时这里就已成林,如今这里被命名为“丁香谷”。 北京城区也有暴马丁香,西城阜内宫门口四条胡同路北的一座小院内(鲁迅故居后边)就有两棵暴马丁香树,树干高10多米,树围近1米,树龄应在百年左右。每年的五月中下旬,黄白色的暴马丁香花盛开时,整个胡同都散发着香味。
古代文人雅士爱种紫藤
人们一提起北京的古都风貌,总是说“古槐、紫藤、四合院”。确实,过去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中,大多都有藤萝架。在春末夏初之际,一串串紫红色的紫藤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把四合院点缀得古香古色。
紫藤,又名藤萝,古时称为虎豆,到南北朝时才称为“藤”。紫藤原产于我国中部,现全国各地多有种植。因紫藤古朴高雅,芳洁肃穆,故古代的文人雅士格外喜欢紫藤,他们植藤、咏藤、画藤,不亦乐乎。
明末,天安门外东侧有吏部大堂,其院内有一棵明代古藤。其花盛开时,紫花如霞,官员和宫人们纷纷出来观看。后来,康熙年间,这棵紫藤还出现在诗作之中:“不知移植在何年,蔓由根蟠百丈牵”,可见其古藤的粗大。
清代因为宣南有文人寓居于会馆中,因此,宣南的紫藤很多。如今宣武门外的海柏胡同,又名海波胡同,明代就已存在,当时因有海波寺而得名。清代康熙年间,有两位文学大家曾居住在这里,一位是朱彝尊,一位是大戏剧家孔尚任。
朱彝尊是清康熙年间《日下旧闻》的编者,他故居院内的书房名为“古藤书屋”,因其窗前有一架古藤,为朱公亲手所植,其藤枝干苍劲,紫花垂窗,朱公有诗云:“爽开寻丈地,藤花紫满檐”。当年曹寅是朱彝尊的忘年好友(朱彝尊比曹寅大二十九岁),他经常来“古藤书屋”和朱彝尊饮酒赋诗、谈古论今。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就是曹寅出资帮助出版的,曹寅的《楝亭诗集》是朱彝尊写的序。
孔尚任的故居内也有一架古藤,孔公有诗云:“海波巷内红尘少,一架藤萝是岸堂”,孔公称自己的书房为“岸堂”。孔尚任就是在这棵紫藤下写出了《桃花扇》。清康熙年间,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剧本,一个是洪昇的《长生殿》,另一个就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当时有诗云:“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多唱孔洪词”。《桃花扇》的首演是在后孙公园的戏楼里,后来后孙公园的一部分成为安徽会馆。
除此之外,清乾隆年间的太仆寺卿戴璐在上斜街的宅院里也植有紫藤,他有诗句“藤萝满架护清荫”,他的著作就题为《藤荫杂记》;清初诗人王士祯(王渔洋)在东琉璃厂西太平巷的故居也有一架名藤,他有《紫藤花》一诗,诗云:“蒙茸一架自成林,窈窕繁葩灼暮荫”;清乾隆年间《日下旧闻考》总编于敏中在宣内兴华寺街的故居中有一古藤,紫藤压架,有“年年频见紫云垂”之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在西珠市口的故居有一架古藤,他的居室起名为“青藤馆”,他就是在紫藤下,和戊戌君子们商讨变法强国。
遗憾的是,以上这些名藤早已无存,而北京现存最著名的一棵古藤,是位于虎坊桥东北侧纪晓岚故居的古藤。这株紫藤为他亲手所植,距今已近三百年。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特别提到这棵古藤:“其荫覆院,其蔓旁引,紫云垂地,香气袭人”。在每年的初夏时节,紫藤花盛开,犹如一片紫霞映满棚架,格外绚丽。过去,这棵古藤是在门里西侧一个月亮门里的小院中,后来在修建两广大街时,原大门拆除,这棵古紫藤便亮出门外,人们在街面上就能欣赏到它。每年紫藤花盛开时,观者如云。
在西城什刹海畔的恭王府有一棵名藤。恭王府东路的前院多福轩有一棵清代紫藤,它为府内吉祥之物。恭亲王奕訢每每在考虑问题时,都要到藤下静思。据说这棵古藤经常能给恭王带来福音,故被称为“多福藤”。相传在道光皇帝去世时,关于谁能继位的问题上,恭亲王奕訢踌躇满志,认为继位非他莫属,因为他的文韬武略在众兄弟之上。而他聪慧的大福晋瓜尔佳氏却不这样认为。她在紫藤架下劝奕訢说,顾命大臣宣读立储人选时,如果继位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四哥奕詝,那么你就要率众大臣给奕詝下跪。奕訢后来照做,正是这样,奕訢保住了性命和王位。
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棵古藤是京西门头沟区城子乡一儿童食品厂内的明代古藤,距今已五百多年,是北京的“古藤之最”,这里原是官府大宅。通州潞河中学校园里有一棵百年古藤,是当时外国教师种植的,人们称为“洋人藤”。
怀柔区的红螺寺内有植物三绝,其中的一绝是两棵古紫藤缠古松,人们叫这一奇观为“紫藤寄松”,树干旁的一棵古藤有三百多年历史,西侧树冠下的古藤也有一百多年。因为寓意“紫气东来”,自古以来,红螺寺的“紫藤寄松”就为寺内吉祥昌瑞之树。
而巧合的是,房山区良乡南的弘恩寺也有一棵奇绝的“紫藤寄槐”,一棵明代古槐的粗大树干和巨冠上爬满了古藤。这棵古藤也在百年以上,紫藤花盛开时节,古槐刚刚吐出新绿,紫花嫩绿相映,分外绚丽。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在北京春天繁花似锦的花卉中,海棠也是一个大家族,在四月份的中下旬,它们粉红似霞的花朵把古都北京点缀得格外绚丽。近年来,随着北京绿化的不断改善,北京城形成了多处极具代表性的海棠观赏地,一处是北海公园西门,大道两旁有两排已几十年的大西府海棠树,形成“海棠大道”。另一处是元大都遗址的小月河两岸种植了3000余株海棠树,这片景观题为“海棠花溪”,它是北京地区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海棠园。
在很多资料中,把海棠分为“四品”:西府、垂丝、贴梗和木瓜。海棠四品虽各有千秋,但人们公认以西府海棠为最,因西府海棠的花最香,故有“香海棠”之称。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海棠是木本花卉,它和草本的秋海棠不同,它们虽为同名,但不是同科同属。
海棠自古就是我国的名花,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的海棠诗作。唐代贾耽著《花谱》一书中称“解语花”(即海棠)为“花中神仙”,这也成为海棠的代名词。海棠原产于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等地。古时四川的海棠最著名,有“天下奇绝”之称。唐代薛能的《海棠》这样写:“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明代《群芳谱》中也这样记载:“海棠胜于蜀,而秦中次之”。
随着海棠种植范围的扩大,海棠成为文人笔下的常见之物,宋代大诗人陆游有海棠诗,诗云:“横陈锦障阑干外,尽吸红云酒盏中。”海棠很早就为皇宫之物,如喜爱海棠的宋真宗就有《海棠》一诗,其中有几句:“高低临曲槛,红白间纤条。润比攒温玉,繁如簇绛绡”。在这些诗词中,人们最熟悉的要数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也不乏古海棠树,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什刹海北岸、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清代海棠树。这里原是清光绪年间醇亲王奕譞的王府,再早是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的府邸,这两棵海棠为醇亲王府时的遗物。另外,在宣外虎坊桥东北的清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故居有两棵名木,一棵为上文介绍的紫藤,另一棵便是海棠。
在北京城的名人故居里常见海棠,如郭沫若故居的四合院中,其正房前就是两棵大西府海棠树。郭老的故乡四川乐山是海棠之乡,他日夜和海棠相伴,有思念故乡之情。梅兰芳故居的里院有四棵树,其正房前是两棵高大的柿子树,东南角和西北角是两棵大西府海棠树。这些西府海棠在其花盛开时,粉红如霞,将古香古色的四合院点缀得格外绚丽。
海棠也是寺庙内主要种植的花木之一,潭柘寺、法源寺、法华寺等寺庙都有古海棠。明代时,在南城左安门外的韦公寺有两棵著名的海棠,它们为“京师七奇树”之一。西山大觉寺的大殿南侧有两棵西府海棠,东边的一棵应是清乾隆年间所植,因它的树干比纪晓岚故居的海棠还粗。
清代时,法华寺海棠院的海棠很著名,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记“寺之西偏(北)有海棠院,海棠高大逾常”。因法华寺和东华门很近,所以朝中喜欢诗词书画的官员下朝后喜欢到寺内的海棠院小憩,海棠院逐渐成为朝中官员和文人墨客聚会的地方。甲午前后,一些对时局不满的官员和当时著名的文人在这里定期讲演政局,讨论时事,“颇有清流之日,诸公自居东林党人也”。时间一久,朝廷发现,海棠院的聚会也就散了。
颐和园的仁寿殿等处有几棵清代的古海棠,这是当年慈禧为了显示皇家的“玉堂富贵”下旨和玉兰、牡丹、桂花一起种植的。只不过桂花在北方因不能露天种植,故盆栽桶养,冬天入室。
当然紫禁城御花园里也少不了海棠,绛雪轩前有几株古海棠,乾隆还写有海棠诗,诗云:“丹砂炼就笑颜微,开处春巡恰乍归。暇日高轩成小立,东风绛雪未酣霏……”
在海棠文化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红楼梦》里写的“海棠诗社”,诗社由探春发起,主要成员有黛玉、宝钗、李纨、宝玉等人。贾宝玉住的怡红院东边是西府海棠,西边是一棵芭蕉,这就是红学家们称为的“一蕉一棠”,海棠的花是粉红色,芭蕉的大叶是绿色,故为“怡红快绿”。北京南城大观园的怡红院里就有“一蕉一棠”的景观。
另外,因有人将恭王府比作大观园的怡红院,恭王府的后罩楼在复建时,也在楼前种了几棵海棠。
▌张宝贵
如今正是春花烂漫的时节,北京城也被打扮的分外美丽。从早春时节就开始绽放的梅花、玉兰,再到海棠、丁香、紫藤……这些鲜艳的花朵为厚重的北京城带来了青春与活力。
作为古都,北京城里历来不缺少鲜花。元明清时期,北京的皇家苑囿以及名刹古寺里,都种有名贵的奇花异草,一到春季,景色宜人,也因此留下了诸多文人雅士的诗文唱和。这些灿烂的奇花名木,有的在几百年后的春天,依然散发出幽幽暗香。
春风拂面的日子里,不妨一起感受下这些盛开的鲜花背后,藏着哪些动人的故事。
潭柘寺有众多古花名木
春天到来,北京城里的紫玉兰花纷纷开放,吸引游人观赏并拍摄。在北京的紫玉兰中,最著名的要数京西古刹潭柘寺毗卢阁前东侧的两棵二乔紫玉兰。因为这两株玉兰的花瓣,每瓣都是紫、白二色(外面紫红色,里面粉白色),故名“二乔”,说明这种紫玉兰的艳丽。北京的古白玉兰不少,但古紫玉兰仅潭柘寺这两棵。根据现在资料记载,这两棵紫玉兰种植于明末,树龄已400多年,它们是北京的“紫玉兰之最”。
潭柘寺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寺庙,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年),距今已一千七百多年,所以向来就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语。潭柘寺不但寺院宏大,殿宇雄伟,而且寺内的古树名木也是驰名于世的。
如今,潭柘寺的山门外东侧有一座六角形汉白玉石栏杆围圈着一棵树,别看它的树体不算巨大,仅高8米,但名气却不小,它就是著名的柘树。据《潭柘寺志》记载,过去寺周围的山上“柘树千嶂”,而寺的后山又有著名的龙潭,所以该寺得名“潭柘寺”。柘树正是潭柘寺之“根本”。不过,清代后期,因各种原因,山上的柘树竟然全无,现仅存这一棵,故尤为珍贵。清代诗人李恒良有诗云:“犹有镇山枯柘木,山僧不惜弃空郎”。潭柘寺的这棵古柘已用汉白玉石栏杆保护起来,最近,潭柘寺为弘扬“柘树文化”,在寺后的山上又种植了很多小柘树。
在寺内的毗卢阁殿前东侧,即两棵著名的紫玉兰西侧,有一棵很珍贵的探春,它是清末遗物,被誉为北京“古探春之最”。探春的形态和花絮很像丁香,因这棵古探春为白花探春,所以很多游人认为这棵探春是白丁香。无独有偶,北海公园南门里永安寺山门东侧的假山前有红探春,它生长在路旁,很是显目,游人也将红探春误认为是紫丁香。如今,潭柘寺的管理部门特在这棵古探春下立了铭牌,将探春与丁香区别开来。这棵古探春和旁边的二乔玉兰几乎同时开放,游人可同时观赏二乔玉兰和探春花。
探春,顾名思义,是春天开放较早的花木。北京栽植探春的历史悠久,唐代文人唐圣月在《华隐篇》中介绍探春,“花最香,色如玉(白),花先叶后,朵瓣比丁香稍小,其型相同,产于燕,江南无之,其开最早。有淡红者,香少逊”。
不过,潭柘寺也有丁香。潭柘寺的西路丁香院内有几十棵紫、白丁香,其中有十多棵古丁香为清代之物。现在一棵古丁香树下有一石碑,上面明确的写着,院内的古丁香是清乾隆赐赠的。另外,潭柘寺的梨花、白玉兰、腊梅、海棠、太平花,以及连翘、榆叶梅、紫藤等,都是寺内的名花。潭柘寺的奇花异卉正体现了北京古刹的“花之寺”和“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除了花,潭柘寺的两种御竹也极为名贵,一种叫“金镶玉”,即在黄色的竹竿上,每一节都天然生长出一条翠绿的竖线条,故又名“金丝挂绿”。这种竹子在寺内共有三处,一处在流杯亭北边的竹池内,另两处分别在行宫院南和戒坛大殿后边。另一种竹子叫“玉镶金”,是在绿色的竹竿上,每一节也是天然生长出一条黄色的竖线条,故又名“碧玉镶金”。这种竹子在延清阁的御茶房前。据《潭柘寺志》载,寺内御竹原名“龙须竹”,是清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七年所赐。几年后,康熙再游潭柘寺时,还专门为御竹吟诗。如今,这些御竹已历经三百多年,仍然青翠挺拔。
在潭柘寺的寺外下塔院处,在历代高僧们长眠的塔林丛中,高矗着两棵巨大的古树:娑罗树(又名七叶树)。根据佛经记载,佛祖圆寂在古印度拘尸那迦罗城郊外的“娑罗双树”下,后来的佛门弟子,会在寺庙内,特别是高僧们长眠的塔林丛中,种植娑罗树。潭柘寺的这两棵娑罗树是唐代种植,至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在寺内的毗卢阁殿院南边(即著名的古银杏“帝王树”、“配王树”南侧),也有两棵高大的古娑罗树,它们亦是唐代所植。另外,在寺内的方丈院、流杯亭院及南院、大悲阁院、戒台院等处,还计有十多棵明清时的古娑罗树。潭柘寺是我国寺院中古娑罗树最多的地方。在每年的五月中下旬,娑罗花盛开时,一座座小宝塔似的雪白的花絮矗立在树冠外围,满树洁白,分外绚丽。
戒台寺丁香是畅春园“遗物”
在北京春天盛开的花木中,丁香花可以说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古代,寺庙中种植花木,首选就是丁香。北京种植丁香的历史悠久,在金元时,丁香便出现在皇家宫殿、皇家园林和寺庙等处。
在北京的寺庙中,尤以南城的唐代古刹法源寺和京西隋代古刹戒台寺的丁香最为著名。在元明时期,法源寺多植牡丹、海棠,后来南城崇效寺的牡丹兴盛而法源寺的牡丹衰败,不过法源寺又逐渐以丁香取胜。法源寺位于南城,清代南城又多文人,因此,法源寺里“花香争香客,诗坛聚才人”,来法源寺赏丁香的游人如织,文人们自然也要作诗赋词赞颂丁香,这样就产生了“丁香诗会”。清道光年间,“丁香诗会”最盛。民国时期,印度的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北京时,特到法源寺来观赏丁香。
京西古刹戒台寺有丁香一千多株,其中二百年以上的古丁香二十多株。这二十多株古丁香是清乾隆年间,他命人从畅春园内的丁香堤移来的。畅春园的丁香堤有丁香数十亩,花开时节,紫白两色形如花海。遗憾的是,畅春园的丁香在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戒台寺的这些古丁香成为畅春园丁香唯一的遗物。南城的古刹夕照寺,在古时也是以丁香著名的。在2009年该寺复建后在寺内广植丁香,并以丁香为“寺花”。
在西城阜内鲁迅故居的小院有三棵高大的丁香,两棵是白丁香,一棵是紫丁香。两棵白丁香为鲁迅先生亲手所植,现树上挂着铭牌,写着:“1925年4月5日,鲁迅先生手植白丁香。”这样算来,这两棵白丁香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每逢春季丁香花盛开,白花满树,如银似雪,紫花如霞,芳香袭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丁香中还有一种叫暴马丁香,其花开放要比紫、白丁香晚,开放在五月中下旬到六月初,花色黄白。北京也是暴马丁香的原产地之一。在长城脚下,八达岭森林公园内有一大片暴马丁香树林,占山地700多亩,有丁香约两万多棵,很多粗壮的丁香干周长达3米多,可见明清时这里就已成林,如今这里被命名为“丁香谷”。 北京城区也有暴马丁香,西城阜内宫门口四条胡同路北的一座小院内(鲁迅故居后边)就有两棵暴马丁香树,树干高10多米,树围近1米,树龄应在百年左右。每年的五月中下旬,黄白色的暴马丁香花盛开时,整个胡同都散发着香味。
古代文人雅士爱种紫藤
人们一提起北京的古都风貌,总是说“古槐、紫藤、四合院”。确实,过去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中,大多都有藤萝架。在春末夏初之际,一串串紫红色的紫藤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把四合院点缀得古香古色。
紫藤,又名藤萝,古时称为虎豆,到南北朝时才称为“藤”。紫藤原产于我国中部,现全国各地多有种植。因紫藤古朴高雅,芳洁肃穆,故古代的文人雅士格外喜欢紫藤,他们植藤、咏藤、画藤,不亦乐乎。
明末,天安门外东侧有吏部大堂,其院内有一棵明代古藤。其花盛开时,紫花如霞,官员和宫人们纷纷出来观看。后来,康熙年间,这棵紫藤还出现在诗作之中:“不知移植在何年,蔓由根蟠百丈牵”,可见其古藤的粗大。
清代因为宣南有文人寓居于会馆中,因此,宣南的紫藤很多。如今宣武门外的海柏胡同,又名海波胡同,明代就已存在,当时因有海波寺而得名。清代康熙年间,有两位文学大家曾居住在这里,一位是朱彝尊,一位是大戏剧家孔尚任。
朱彝尊是清康熙年间《日下旧闻》的编者,他故居院内的书房名为“古藤书屋”,因其窗前有一架古藤,为朱公亲手所植,其藤枝干苍劲,紫花垂窗,朱公有诗云:“爽开寻丈地,藤花紫满檐”。当年曹寅是朱彝尊的忘年好友(朱彝尊比曹寅大二十九岁),他经常来“古藤书屋”和朱彝尊饮酒赋诗、谈古论今。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就是曹寅出资帮助出版的,曹寅的《楝亭诗集》是朱彝尊写的序。
孔尚任的故居内也有一架古藤,孔公有诗云:“海波巷内红尘少,一架藤萝是岸堂”,孔公称自己的书房为“岸堂”。孔尚任就是在这棵紫藤下写出了《桃花扇》。清康熙年间,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剧本,一个是洪昇的《长生殿》,另一个就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当时有诗云:“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多唱孔洪词”。《桃花扇》的首演是在后孙公园的戏楼里,后来后孙公园的一部分成为安徽会馆。
除此之外,清乾隆年间的太仆寺卿戴璐在上斜街的宅院里也植有紫藤,他有诗句“藤萝满架护清荫”,他的著作就题为《藤荫杂记》;清初诗人王士祯(王渔洋)在东琉璃厂西太平巷的故居也有一架名藤,他有《紫藤花》一诗,诗云:“蒙茸一架自成林,窈窕繁葩灼暮荫”;清乾隆年间《日下旧闻考》总编于敏中在宣内兴华寺街的故居中有一古藤,紫藤压架,有“年年频见紫云垂”之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在西珠市口的故居有一架古藤,他的居室起名为“青藤馆”,他就是在紫藤下,和戊戌君子们商讨变法强国。
遗憾的是,以上这些名藤早已无存,而北京现存最著名的一棵古藤,是位于虎坊桥东北侧纪晓岚故居的古藤。这株紫藤为他亲手所植,距今已近三百年。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特别提到这棵古藤:“其荫覆院,其蔓旁引,紫云垂地,香气袭人”。在每年的初夏时节,紫藤花盛开,犹如一片紫霞映满棚架,格外绚丽。过去,这棵古藤是在门里西侧一个月亮门里的小院中,后来在修建两广大街时,原大门拆除,这棵古紫藤便亮出门外,人们在街面上就能欣赏到它。每年紫藤花盛开时,观者如云。
在西城什刹海畔的恭王府有一棵名藤。恭王府东路的前院多福轩有一棵清代紫藤,它为府内吉祥之物。恭亲王奕訢每每在考虑问题时,都要到藤下静思。据说这棵古藤经常能给恭王带来福音,故被称为“多福藤”。相传在道光皇帝去世时,关于谁能继位的问题上,恭亲王奕訢踌躇满志,认为继位非他莫属,因为他的文韬武略在众兄弟之上。而他聪慧的大福晋瓜尔佳氏却不这样认为。她在紫藤架下劝奕訢说,顾命大臣宣读立储人选时,如果继位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四哥奕詝,那么你就要率众大臣给奕詝下跪。奕訢后来照做,正是这样,奕訢保住了性命和王位。
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棵古藤是京西门头沟区城子乡一儿童食品厂内的明代古藤,距今已五百多年,是北京的“古藤之最”,这里原是官府大宅。通州潞河中学校园里有一棵百年古藤,是当时外国教师种植的,人们称为“洋人藤”。
怀柔区的红螺寺内有植物三绝,其中的一绝是两棵古紫藤缠古松,人们叫这一奇观为“紫藤寄松”,树干旁的一棵古藤有三百多年历史,西侧树冠下的古藤也有一百多年。因为寓意“紫气东来”,自古以来,红螺寺的“紫藤寄松”就为寺内吉祥昌瑞之树。
而巧合的是,房山区良乡南的弘恩寺也有一棵奇绝的“紫藤寄槐”,一棵明代古槐的粗大树干和巨冠上爬满了古藤。这棵古藤也在百年以上,紫藤花盛开时节,古槐刚刚吐出新绿,紫花嫩绿相映,分外绚丽。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在北京春天繁花似锦的花卉中,海棠也是一个大家族,在四月份的中下旬,它们粉红似霞的花朵把古都北京点缀得格外绚丽。近年来,随着北京绿化的不断改善,北京城形成了多处极具代表性的海棠观赏地,一处是北海公园西门,大道两旁有两排已几十年的大西府海棠树,形成“海棠大道”。另一处是元大都遗址的小月河两岸种植了3000余株海棠树,这片景观题为“海棠花溪”,它是北京地区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海棠园。
在很多资料中,把海棠分为“四品”:西府、垂丝、贴梗和木瓜。海棠四品虽各有千秋,但人们公认以西府海棠为最,因西府海棠的花最香,故有“香海棠”之称。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海棠是木本花卉,它和草本的秋海棠不同,它们虽为同名,但不是同科同属。
海棠自古就是我国的名花,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的海棠诗作。唐代贾耽著《花谱》一书中称“解语花”(即海棠)为“花中神仙”,这也成为海棠的代名词。海棠原产于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等地。古时四川的海棠最著名,有“天下奇绝”之称。唐代薛能的《海棠》这样写:“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明代《群芳谱》中也这样记载:“海棠胜于蜀,而秦中次之”。
随着海棠种植范围的扩大,海棠成为文人笔下的常见之物,宋代大诗人陆游有海棠诗,诗云:“横陈锦障阑干外,尽吸红云酒盏中。”海棠很早就为皇宫之物,如喜爱海棠的宋真宗就有《海棠》一诗,其中有几句:“高低临曲槛,红白间纤条。润比攒温玉,繁如簇绛绡”。在这些诗词中,人们最熟悉的要数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也不乏古海棠树,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什刹海北岸、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清代海棠树。这里原是清光绪年间醇亲王奕譞的王府,再早是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的府邸,这两棵海棠为醇亲王府时的遗物。另外,在宣外虎坊桥东北的清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故居有两棵名木,一棵为上文介绍的紫藤,另一棵便是海棠。
在北京城的名人故居里常见海棠,如郭沫若故居的四合院中,其正房前就是两棵大西府海棠树。郭老的故乡四川乐山是海棠之乡,他日夜和海棠相伴,有思念故乡之情。梅兰芳故居的里院有四棵树,其正房前是两棵高大的柿子树,东南角和西北角是两棵大西府海棠树。这些西府海棠在其花盛开时,粉红如霞,将古香古色的四合院点缀得格外绚丽。
海棠也是寺庙内主要种植的花木之一,潭柘寺、法源寺、法华寺等寺庙都有古海棠。明代时,在南城左安门外的韦公寺有两棵著名的海棠,它们为“京师七奇树”之一。西山大觉寺的大殿南侧有两棵西府海棠,东边的一棵应是清乾隆年间所植,因它的树干比纪晓岚故居的海棠还粗。
清代时,法华寺海棠院的海棠很著名,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记“寺之西偏(北)有海棠院,海棠高大逾常”。因法华寺和东华门很近,所以朝中喜欢诗词书画的官员下朝后喜欢到寺内的海棠院小憩,海棠院逐渐成为朝中官员和文人墨客聚会的地方。甲午前后,一些对时局不满的官员和当时著名的文人在这里定期讲演政局,讨论时事,“颇有清流之日,诸公自居东林党人也”。时间一久,朝廷发现,海棠院的聚会也就散了。
颐和园的仁寿殿等处有几棵清代的古海棠,这是当年慈禧为了显示皇家的“玉堂富贵”下旨和玉兰、牡丹、桂花一起种植的。只不过桂花在北方因不能露天种植,故盆栽桶养,冬天入室。
当然紫禁城御花园里也少不了海棠,绛雪轩前有几株古海棠,乾隆还写有海棠诗,诗云:“丹砂炼就笑颜微,开处春巡恰乍归。暇日高轩成小立,东风绛雪未酣霏……”
在海棠文化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红楼梦》里写的“海棠诗社”,诗社由探春发起,主要成员有黛玉、宝钗、李纨、宝玉等人。贾宝玉住的怡红院东边是西府海棠,西边是一棵芭蕉,这就是红学家们称为的“一蕉一棠”,海棠的花是粉红色,芭蕉的大叶是绿色,故为“怡红快绿”。北京南城大观园的怡红院里就有“一蕉一棠”的景观。
另外,因有人将恭王府比作大观园的怡红院,恭王府的后罩楼在复建时,也在楼前种了几棵海棠。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责任编辑:张宝贵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阅读
- 2023-05-15爱国诗词研讨会走进澳门校园
- 2023-05-12爱国诗词研讨会走进澳门校园
- 2023-05-11毛泽东诗词:当代诗词改革创新的典范和指南
- 2023-05-10怀宁县三祝初中开展“传承优良家风,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演讲暨首届古诗词默写大赛
- 2023-05-09文学大咖云集浙江黄岩!共赴一场以橘花为名的诗词盛会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