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审视·思考
2020-01-17 10:27:24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庄伟杰
作者:庄伟杰
亮点
回首2019年度诗歌创作及诗坛,颇有一些亮点值得聚焦、审视和描述。
令人颇感兴趣的是,“百年新诗再出发”作为一个重要诗学命题,持续引起包括主流的民间的、网上的网下的热烈讨论。《文艺报》、诗刊社等联袂举办的“新时代,诗歌再出发”专题探讨,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诗歌座谈会,均围绕着百年新诗进行回顾、梳理和总结,同时针对当下诗歌现象阐述和回应了相关问题,参加讨论者既有诗人、诗评家,还有翻译家及有关诗歌刊物负责人。而在学术界,为回顾与总结1949年以来中国古代诗学、现代诗学以及东西方诗学理论与批评交融互渗研究的历史进程和卓越成就,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和诗学高等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古典与现代:70年中国诗学理论与批评学术研讨会”,以“中国诗学理论与批评”为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探讨。如此等等,证明诗歌的存在和生长依然有抵挡不住的活力与风情,向着无边的诗与思不断延伸。
相对吸人眼球的,当数多个重要诗歌节。如在海南举行的博鳌国际诗歌节,中外诗人云集,并就“互联网时代诗歌国际化之可能与挑战”展开对话和交流。应该说,博鳌国际诗歌节在某种程度上为繁荣世界诗歌创作、推动中国诗歌的国际化进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上海国际诗歌节”上,“金玉兰”诗歌大奖揭晓,中国诗人翟永明夺得桂冠。该诗歌节由上海市作协主办,以“诗歌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为主题,旨在以诗歌创造更富人文精神的世界,引领诗歌爱好者感受诗意的艺术氛围和深情滋养,其意义不言而喻。
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应是引发了全国性热潮的中国诗词大会。各行各业的爱好者,空姐、石油工人、警察、外卖小哥、儿童、航天科学家等纷纷参与,庶几呈风起云涌之势。如此众多的国人对古典诗歌烂熟于心的程度,令人惊叹不已。在世界上似乎还找不到一个民族拥有这样的诗学文化奇观。与书本的个人阅读不同,诗词大会的特点是万千人同时共读同样的文本。在熟悉程度上的交相竞争和互补,构成了上亿观众的如痴如醉的诗化狂欢。从理论上说,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古典诗词更是如此,将经典文化大规模地引入大众传媒,无疑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可以说,这是诗歌界史无前例的一个带有创意性和新鲜感的现象。
相互呼应且叫人惊叹的,当推2019年度出版的名目繁多的诗歌选本(包括个人诗集)和主题各异的诗歌奖及大奖赛。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正式出版的诗集近5000种,证明当下诗歌的创作态势是惊人的,尽管出版与传播的流通渠道未能尽如人意。譬如诗人们出版诗集大多在诗歌圈子里互赠或交流,即便是提供资助出版的诗集也不怎么乐观。若论多达数十种的年度诗歌选本,有一定代表性的,如《中国新诗排行榜》《中国诗歌年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等。若论2019年各种诗歌奖项,尚有第五届中国当代诗歌奖、《中国诗人》第五届(2019年)诗歌奖等等,连串起来可能要排成长队,无法齐全列举。关键是评奖本身要做到客观公正又深得人心,并提供一种切实可行且有效的评奖机制。
值得驻足留意的,应是《诗林》双月刊2018年推出的新栏目“今日批评家”。该栏目特色鲜明,既有批评家的诗论及诗作,又有他人对批评家的再评论。2019年度该栏目持续推出,已日渐引起诗歌界、读书界和批评界的关注和热情参与。在人类深陷于精神困境的境遇下,既为当代重要诗评家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施展抱负和发声的平台,也为诗歌批评家的角色定位和诗歌评论的独特作用赢得了尊严。诚如莫言说的,每一个艺术的类型都应该有自己的读者和自己的观众。
引人瞩目的,一个是著名诗人黄亚洲,一个是著名诗评家谭五昌。需要一提的是,目前中国内地唯一以诗人个人名义成立的诗歌基金会——黄亚洲诗歌发展基金会,自创设以来,已举办过多种诗歌文化活动。它如同一线阳光,温暖地辐射在神州大地上,让辽阔的尘世,就这样演绎成一面诗歌的旗帜。谭五昌是活跃在当今诗歌现场并具影响力的诗歌评论家,他主编的《中国新诗排行榜》《青年诗歌年鉴》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年度诗歌选本;他参与的海子诗歌奖、中国青年诗人奖等,则成为每年度诗坛绕不过去的事件。
西川、陈先发等在现代诗中探索历史或神话的书写,堪称大手笔。其中《神话诗四章》(上海市作家协会编《“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新史诗》的开篇之作),在自然从容的转换中体现出诗人的主体性,显现出一种活泼清朗的人文气韵。
追问
一个年度总有其令人欢欣鼓舞的亮点。就2019年的诗歌创作而言,可谓阵容庞大,多姿多彩,可资总结探讨的关键点颇多,各种题材、取向和写作风格可谓炫人耳目:传统的、现代的、后现代的;学院的、主流的、民间的;乡土的、城市的、域外的……不一而足。从年度创作实绩来看,60后、70后、80后诗人应属中坚力量。吉狄马加、西川、臧棣、陈先发、龚学敏、彭惊宇、胡弦、马永波等多有新作,整体上呈放射性写作状态。如果说进入“中年写作”的60后,阅历、经验、写作资源和技艺日趋浑融相济,渐入佳境,在创作数量和品质上庶几形成诗歌谱系中的一支坚实劲旅;那么,70后和80后应是最为活跃的诗歌生力军,对新诗的探索性实践及其美学生成值得期待。尤其是80后诗人的脱颖而出,已显示出更多新的写作可能性。90后乃至00后正蓄势待发,崭露头角者已不在少数。令人刮目相看的是,部分50后及40后甚至更为年长者厚积薄发,创作势头依然不减当年,时有佳作问世,如邵燕祥、杨炼、欧阳江河、桑恒昌、章德益、峭岩、曹宇翔等。而女性诗人的作品,以敏锐的触角和美妙的情感呼应,让人感受到当代女性的精神温度和时代隐喻。
诚然,不管是对异质性的书写和先进诗艺的改造,还是对于传统诗意的坚守及传统叙事资源的当代性转化,均是诗歌现代性建构尚未完成的延续。这种现代性并非技巧的炫耀和卖弄,而是为诗人开辟一个更能发挥想象力的广阔艺术空间,驱使诗人以朴素的具有良知的、足以唤醒心灵的通达真理的抒写,成为定义作品质地和艺术价值评判的重要因素。
面对纷纷扰扰既喧嚣又真实的当下诗坛,除了诗会多、奖项多、选本多外,各种各样的大小事件则如雪泥鸿爪,令人感慨。不管是主流的、民间的,总之在诗歌江湖里,行走也好静观也罢,笑傲也罢感叹也好,有意义的无意义的、有意思的无意思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而值得我们反思和追问的起码有五大问题:一者,面对各种各样的诗会,即规模与主题异同的诗歌节、诗歌笔会、诗歌论坛等,能否积极引导创作,或引发新一轮诗歌热潮?二者,面对各类诗歌奖项,即众多巧立名目的大小诗歌奖、诗歌征文大赛大行其道,甚至引起激烈论争,是喜是忧?三者,面对不尽相同的年度诗歌选本,即各种各样不同命名的诗歌选本及出版物争先恐后推出,是强劲传播还是自娱自乐?四者,面对大大小小的诗歌事件,即与诗歌、诗人不断涌现的有关事件及其形成的现象,到底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经验、教训和思考?五者,面对自媒体时代的诗歌,即微信等自媒体打破时空的限制,以往的传播渠道、品鉴方式不断被颠覆,互动空间随时刷新,如何导引诗歌艺术的良性走向?这是新的时代环境下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境界
新时期诗歌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原则”风靡一时,假如没有朦胧诗的崛起几乎是不可设想的;上世纪90年代诗坛出现多元共生的生态格局,同样与活跃的年轻诗人紧密相关;进入新世纪之后,每年度网上网下蓬勃生长的诗歌态势,更是少不了80后、90后诗人的热情参与。尽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诗学追求和精神面相,但诗歌(创作)说到底还是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劳动,无不是一个人灵魂的产物。正是那些源自生活瞬间的深深缠绕萦怀,默默地渗透到精神基因内部,才有可能与自身灵魂共生同长,以至于构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并最终以其独异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如果说优秀的诗歌作品,除了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必须具有文学性与审美性,那么想象力与思想力应是诗歌作品的生命魂魄。这是对诗歌精神永恒的出发与安抵,是向爱与善、灵光与智慧,向无畏的永恒之美的深切致敬,如是才成就了诗歌的审美力量,并最终使得文字精灵成为苍天之下、大地之上的艺术绝响。以此来观照当下诗歌写作,可以发现,在诗歌写作领域,不少诗人的敏锐力出现了钝化,想象力和感知力尚未尽如人意,诗歌中的精神性建构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对诗歌真善美的追求更多地滑向碎片化和瞬间化。这里就笔者集中阅读过的本年度出自青年诗人之手的长、短诗篇为例,来判断和透视他们的写作现状与前景。或许,对青年诗人创作上的观照,有助于我们对2019年度诗歌管中窥豹。
毋庸讳言,身处这样一个视野开阔而驳杂繁复的现实社会中,多数青年诗人无论从眼界、受教育程度,还是对世界认识的宽广度以及所接触的丰富信息量,都是前所未有的。那么,他们吸纳什么样的艺术经验?如何显示出“诗”的精神风貌?在写作中对诗歌语言的认知深度和驾驭能力到底怎样?坦率地说,目力所及的青年诗人(包括校园诗人)的2019年度的诗歌创作,尽管其中不乏作者才华的漫溢、智光的闪烁,隐约呈示出把握当下生活本身或洞穿历史的能力,也提供迥异于前辈诗人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念和个体生命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显露出新时代青年诗人具备的眼力和笔力,但就整体性苛刻而言,鲜见大境界大气象,亦乏精品力作。其中暴露的主要缺憾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普遍的。
其一,流于表象,灵魂缺失。写诗是一种通灵的艺术方式,文字不仅仅是表达内心的工具,还应让人感受到作者灵魂的游走与律动。倘若停留于事物表象的描述,只能沦为或平庸苍白的分行排列,或浅显莫名的抒情,陷入平面化或扁平化写作泥沼,难以让作品立起来。
其二,技巧生硬,力不从心。某些才子型的青年诗人的确出手不凡,崭露一番头角和气势,但深入其文本肌理细察,发觉其在运思驾驭时,因文化支撑不力而乏善可陈,尤其是热衷于长诗写作者。更多作者可能囿于艺术经验不足而略显生涩,该发挥时未能尽情发挥,该克制时未能及时克制,难以让语言与诗意内涵产生巨大的张力,获得一种力与美结构的艺术效应。
其三,格局狭小,难见境界。诗人应清醒意识到,除了每天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还有另一个隐秘的世界,但真正属于文学的世界,并非俗常意义的物质世界,而在每个诗人作家的灵魂深处——那是一个灵魂与灵魂彼此倾诉与倾听的特殊时空。
诗歌是关于灵魂的学问。然而,多数诗人往往过分倚重于肉眼所见的现实,以一己角度复制日常生活甚而沉溺其中,抑或咀嚼个人经历的小感触,未能透过心灵的过滤赋予发现这个世界的诗性认知和独特命名。究其原因,除了诗的创造性思维匮乏外,关键是难见境界,难见“眼界始大,感慨邃深”(王国维语)的诗歌格局和气象。(庄伟杰)
(作者为《语言与文化论坛》主编,中外散文诗协会副主席)
亮点
回首2019年度诗歌创作及诗坛,颇有一些亮点值得聚焦、审视和描述。
令人颇感兴趣的是,“百年新诗再出发”作为一个重要诗学命题,持续引起包括主流的民间的、网上的网下的热烈讨论。《文艺报》、诗刊社等联袂举办的“新时代,诗歌再出发”专题探讨,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诗歌座谈会,均围绕着百年新诗进行回顾、梳理和总结,同时针对当下诗歌现象阐述和回应了相关问题,参加讨论者既有诗人、诗评家,还有翻译家及有关诗歌刊物负责人。而在学术界,为回顾与总结1949年以来中国古代诗学、现代诗学以及东西方诗学理论与批评交融互渗研究的历史进程和卓越成就,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和诗学高等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古典与现代:70年中国诗学理论与批评学术研讨会”,以“中国诗学理论与批评”为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探讨。如此等等,证明诗歌的存在和生长依然有抵挡不住的活力与风情,向着无边的诗与思不断延伸。
相对吸人眼球的,当数多个重要诗歌节。如在海南举行的博鳌国际诗歌节,中外诗人云集,并就“互联网时代诗歌国际化之可能与挑战”展开对话和交流。应该说,博鳌国际诗歌节在某种程度上为繁荣世界诗歌创作、推动中国诗歌的国际化进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上海国际诗歌节”上,“金玉兰”诗歌大奖揭晓,中国诗人翟永明夺得桂冠。该诗歌节由上海市作协主办,以“诗歌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为主题,旨在以诗歌创造更富人文精神的世界,引领诗歌爱好者感受诗意的艺术氛围和深情滋养,其意义不言而喻。
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应是引发了全国性热潮的中国诗词大会。各行各业的爱好者,空姐、石油工人、警察、外卖小哥、儿童、航天科学家等纷纷参与,庶几呈风起云涌之势。如此众多的国人对古典诗歌烂熟于心的程度,令人惊叹不已。在世界上似乎还找不到一个民族拥有这样的诗学文化奇观。与书本的个人阅读不同,诗词大会的特点是万千人同时共读同样的文本。在熟悉程度上的交相竞争和互补,构成了上亿观众的如痴如醉的诗化狂欢。从理论上说,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古典诗词更是如此,将经典文化大规模地引入大众传媒,无疑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可以说,这是诗歌界史无前例的一个带有创意性和新鲜感的现象。
相互呼应且叫人惊叹的,当推2019年度出版的名目繁多的诗歌选本(包括个人诗集)和主题各异的诗歌奖及大奖赛。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正式出版的诗集近5000种,证明当下诗歌的创作态势是惊人的,尽管出版与传播的流通渠道未能尽如人意。譬如诗人们出版诗集大多在诗歌圈子里互赠或交流,即便是提供资助出版的诗集也不怎么乐观。若论多达数十种的年度诗歌选本,有一定代表性的,如《中国新诗排行榜》《中国诗歌年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等。若论2019年各种诗歌奖项,尚有第五届中国当代诗歌奖、《中国诗人》第五届(2019年)诗歌奖等等,连串起来可能要排成长队,无法齐全列举。关键是评奖本身要做到客观公正又深得人心,并提供一种切实可行且有效的评奖机制。
值得驻足留意的,应是《诗林》双月刊2018年推出的新栏目“今日批评家”。该栏目特色鲜明,既有批评家的诗论及诗作,又有他人对批评家的再评论。2019年度该栏目持续推出,已日渐引起诗歌界、读书界和批评界的关注和热情参与。在人类深陷于精神困境的境遇下,既为当代重要诗评家提供了一个进一步施展抱负和发声的平台,也为诗歌批评家的角色定位和诗歌评论的独特作用赢得了尊严。诚如莫言说的,每一个艺术的类型都应该有自己的读者和自己的观众。
引人瞩目的,一个是著名诗人黄亚洲,一个是著名诗评家谭五昌。需要一提的是,目前中国内地唯一以诗人个人名义成立的诗歌基金会——黄亚洲诗歌发展基金会,自创设以来,已举办过多种诗歌文化活动。它如同一线阳光,温暖地辐射在神州大地上,让辽阔的尘世,就这样演绎成一面诗歌的旗帜。谭五昌是活跃在当今诗歌现场并具影响力的诗歌评论家,他主编的《中国新诗排行榜》《青年诗歌年鉴》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年度诗歌选本;他参与的海子诗歌奖、中国青年诗人奖等,则成为每年度诗坛绕不过去的事件。
西川、陈先发等在现代诗中探索历史或神话的书写,堪称大手笔。其中《神话诗四章》(上海市作家协会编《“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新史诗》的开篇之作),在自然从容的转换中体现出诗人的主体性,显现出一种活泼清朗的人文气韵。
追问
一个年度总有其令人欢欣鼓舞的亮点。就2019年的诗歌创作而言,可谓阵容庞大,多姿多彩,可资总结探讨的关键点颇多,各种题材、取向和写作风格可谓炫人耳目:传统的、现代的、后现代的;学院的、主流的、民间的;乡土的、城市的、域外的……不一而足。从年度创作实绩来看,60后、70后、80后诗人应属中坚力量。吉狄马加、西川、臧棣、陈先发、龚学敏、彭惊宇、胡弦、马永波等多有新作,整体上呈放射性写作状态。如果说进入“中年写作”的60后,阅历、经验、写作资源和技艺日趋浑融相济,渐入佳境,在创作数量和品质上庶几形成诗歌谱系中的一支坚实劲旅;那么,70后和80后应是最为活跃的诗歌生力军,对新诗的探索性实践及其美学生成值得期待。尤其是80后诗人的脱颖而出,已显示出更多新的写作可能性。90后乃至00后正蓄势待发,崭露头角者已不在少数。令人刮目相看的是,部分50后及40后甚至更为年长者厚积薄发,创作势头依然不减当年,时有佳作问世,如邵燕祥、杨炼、欧阳江河、桑恒昌、章德益、峭岩、曹宇翔等。而女性诗人的作品,以敏锐的触角和美妙的情感呼应,让人感受到当代女性的精神温度和时代隐喻。
诚然,不管是对异质性的书写和先进诗艺的改造,还是对于传统诗意的坚守及传统叙事资源的当代性转化,均是诗歌现代性建构尚未完成的延续。这种现代性并非技巧的炫耀和卖弄,而是为诗人开辟一个更能发挥想象力的广阔艺术空间,驱使诗人以朴素的具有良知的、足以唤醒心灵的通达真理的抒写,成为定义作品质地和艺术价值评判的重要因素。
面对纷纷扰扰既喧嚣又真实的当下诗坛,除了诗会多、奖项多、选本多外,各种各样的大小事件则如雪泥鸿爪,令人感慨。不管是主流的、民间的,总之在诗歌江湖里,行走也好静观也罢,笑傲也罢感叹也好,有意义的无意义的、有意思的无意思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而值得我们反思和追问的起码有五大问题:一者,面对各种各样的诗会,即规模与主题异同的诗歌节、诗歌笔会、诗歌论坛等,能否积极引导创作,或引发新一轮诗歌热潮?二者,面对各类诗歌奖项,即众多巧立名目的大小诗歌奖、诗歌征文大赛大行其道,甚至引起激烈论争,是喜是忧?三者,面对不尽相同的年度诗歌选本,即各种各样不同命名的诗歌选本及出版物争先恐后推出,是强劲传播还是自娱自乐?四者,面对大大小小的诗歌事件,即与诗歌、诗人不断涌现的有关事件及其形成的现象,到底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经验、教训和思考?五者,面对自媒体时代的诗歌,即微信等自媒体打破时空的限制,以往的传播渠道、品鉴方式不断被颠覆,互动空间随时刷新,如何导引诗歌艺术的良性走向?这是新的时代环境下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境界
新时期诗歌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原则”风靡一时,假如没有朦胧诗的崛起几乎是不可设想的;上世纪90年代诗坛出现多元共生的生态格局,同样与活跃的年轻诗人紧密相关;进入新世纪之后,每年度网上网下蓬勃生长的诗歌态势,更是少不了80后、90后诗人的热情参与。尽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诗学追求和精神面相,但诗歌(创作)说到底还是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劳动,无不是一个人灵魂的产物。正是那些源自生活瞬间的深深缠绕萦怀,默默地渗透到精神基因内部,才有可能与自身灵魂共生同长,以至于构成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并最终以其独异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如果说优秀的诗歌作品,除了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必须具有文学性与审美性,那么想象力与思想力应是诗歌作品的生命魂魄。这是对诗歌精神永恒的出发与安抵,是向爱与善、灵光与智慧,向无畏的永恒之美的深切致敬,如是才成就了诗歌的审美力量,并最终使得文字精灵成为苍天之下、大地之上的艺术绝响。以此来观照当下诗歌写作,可以发现,在诗歌写作领域,不少诗人的敏锐力出现了钝化,想象力和感知力尚未尽如人意,诗歌中的精神性建构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对诗歌真善美的追求更多地滑向碎片化和瞬间化。这里就笔者集中阅读过的本年度出自青年诗人之手的长、短诗篇为例,来判断和透视他们的写作现状与前景。或许,对青年诗人创作上的观照,有助于我们对2019年度诗歌管中窥豹。
毋庸讳言,身处这样一个视野开阔而驳杂繁复的现实社会中,多数青年诗人无论从眼界、受教育程度,还是对世界认识的宽广度以及所接触的丰富信息量,都是前所未有的。那么,他们吸纳什么样的艺术经验?如何显示出“诗”的精神风貌?在写作中对诗歌语言的认知深度和驾驭能力到底怎样?坦率地说,目力所及的青年诗人(包括校园诗人)的2019年度的诗歌创作,尽管其中不乏作者才华的漫溢、智光的闪烁,隐约呈示出把握当下生活本身或洞穿历史的能力,也提供迥异于前辈诗人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念和个体生命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显露出新时代青年诗人具备的眼力和笔力,但就整体性苛刻而言,鲜见大境界大气象,亦乏精品力作。其中暴露的主要缺憾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普遍的。
其一,流于表象,灵魂缺失。写诗是一种通灵的艺术方式,文字不仅仅是表达内心的工具,还应让人感受到作者灵魂的游走与律动。倘若停留于事物表象的描述,只能沦为或平庸苍白的分行排列,或浅显莫名的抒情,陷入平面化或扁平化写作泥沼,难以让作品立起来。
其二,技巧生硬,力不从心。某些才子型的青年诗人的确出手不凡,崭露一番头角和气势,但深入其文本肌理细察,发觉其在运思驾驭时,因文化支撑不力而乏善可陈,尤其是热衷于长诗写作者。更多作者可能囿于艺术经验不足而略显生涩,该发挥时未能尽情发挥,该克制时未能及时克制,难以让语言与诗意内涵产生巨大的张力,获得一种力与美结构的艺术效应。
其三,格局狭小,难见境界。诗人应清醒意识到,除了每天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还有另一个隐秘的世界,但真正属于文学的世界,并非俗常意义的物质世界,而在每个诗人作家的灵魂深处——那是一个灵魂与灵魂彼此倾诉与倾听的特殊时空。
诗歌是关于灵魂的学问。然而,多数诗人往往过分倚重于肉眼所见的现实,以一己角度复制日常生活甚而沉溺其中,抑或咀嚼个人经历的小感触,未能透过心灵的过滤赋予发现这个世界的诗性认知和独特命名。究其原因,除了诗的创造性思维匮乏外,关键是难见境界,难见“眼界始大,感慨邃深”(王国维语)的诗歌格局和气象。(庄伟杰)
(作者为《语言与文化论坛》主编,中外散文诗协会副主席)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责任编辑:庄伟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阅读
- 2023-05-15爱国诗词研讨会走进澳门校园
- 2023-05-12爱国诗词研讨会走进澳门校园
- 2023-05-11毛泽东诗词:当代诗词改革创新的典范和指南
- 2023-05-10怀宁县三祝初中开展“传承优良家风,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演讲暨首届古诗词默写大赛
- 2023-05-09文学大咖云集浙江黄岩!共赴一场以橘花为名的诗词盛会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