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古籍,在新中国焕发新生

2019-10-21 10:31:58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顾青
  作者:顾青(中华书局总编辑)
  1954年,历史学家顾颉刚很忙。8月,他刚刚举家从上海搬到北京,在中科院历史一所任职。9月1日,即赴中华书局,谈点校《史记》三家注本事。此前,他已经和其学生贺次君一起开始了《史记》的整理。9月中旬,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毛泽东指示吴晗和范文澜,在一两年内将《资治通鉴》标点出版。11月,《资治通鉴》标点工作小组成立,聚集了王崇武、聂崇岐、张政烺、贺昌群、容肇祖、邓广铭等一大批著名历史学家共襄盛举,顾颉刚自然责无旁贷,出任“总校对”。1955年1月,顾颉刚拟定《资治通鉴标点凡例》,此后整整一年全面投入《资治通鉴》的标点工作。至1956年6月,由12位著名学者共同整理的《资治通鉴》标点本由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大受欢迎。毛泽东同志收到样书后,表示满意。
  此后,顾颉刚继续为中华书局点校《史记》,至1957年底,历时四年,最终“毕工”。1958年2月,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中华书局为小组办事机构,组织制定国家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7月,毛泽东指示吴晗,着手点校“前四史”。之后,点校整理以《史记》为首的“二十四史”的工作迅速展开。《史记》点校本以金陵书局刊刻的三家注本为底本,顾颉刚、宋云彬、贺次君、聂崇岐四位共同参与整理工作,至1959年9月,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成为献给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的贺礼。
  从1954年到1959年的五年间,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种史书《资治通鉴》《史记》即告整理完成,正式出版,这是新中国文化史上极不寻常的重大事件。点校史书,由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直接提出选题,十多位最高水平的历史学家暂停其他工作,心甘情愿、不舍昼夜地拼命点校整理,而国家则为此提供了全面的保障。这两个项目,层级之高、阵容之强、出手之快、质量之高,真可谓极一时之盛,的确很不寻常!而顾颉刚先生作为中坚,可谓居功至伟。
  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人的阅读与写作生活发生了巨变,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全社会的主流。而要让接受了白话文的读者读懂古书,重新整理标点则成为必须。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识字运动,两三年间,成效显著,尤其是干部的文盲率迅速下降,文化阅读需求明显上升,对传统经典的阅读需求空前迫切,标点古籍,降低阅读的难度,让经典“为人民服务”,成为时代的急需。这就是点校本《资治通鉴》《史记》问世的时代背景。
  同时,点校本《资治通鉴》《史记》的出版,也成为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开端,所创制的规范、达到的水平,成为以后古籍整理出版的标杆和典范。从《史记》开始的“二十四史”点校整理工程,经历此后20年的风风雨雨,至1978年全部出版,被誉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而点校本《资治通鉴》《史记》,自出版至今60多年,始终长销不衰,成为中国人阅读的标准本。
  进入新世纪,2005年,中华书局启动了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教授及其团队承担了《史记》的修订工作,经过八年奋战,于2013年8月完成修订,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
  2006年,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建议,修订点校本《资治通鉴》。2017年,以陈尚君为首的团队开始了修订工程的筹备。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司马光诞辰一千年,点校本《资治通鉴》修订工程全面启动。
  国史长存,文化常新。中国的古籍整理事业在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奋斗中展现出勃勃生机!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1日 15版)
 
 

本文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责任编辑:顾青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