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宋玉居犹在、宜城酒正清”——程本兴先生主编《宋玉与宜城》读后

2019-08-30 14:36:32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何新文 周昌梅

  摘要:《宋玉与宜城》一书,内容全面、信息丰富、结构宏伟,凸显了“宋玉与宜城”的主题;具有广远宏阔的大时空观念和“宋玉文化”的学术视野;表现了浓郁的家国情怀和热情传扬宜城先贤的“宜城情结”。
  关键词:宜城;宋玉;《宋玉与宜城》
  在宜城这块富有悠久历史文化和楚骚遗韵的土地上,成长着宋玉及王逸、王延寿等名传千古的文人学士和文化世家,也是著名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等革命先烈血洒疆场、英勇殉国之处。这里,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程本兴先生担任主编,余建东、姚守亮两位先生担任副主编,数十名宜城知名人士参加编写的皇皇巨著《宋玉与宜城》[1]一书的由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11月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公开出版的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阐述“宋玉与宜城”的著述。全书65.7万字,以16开516页的巨大篇幅精美印制,卷首又特置毛泽东手书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舆、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名句等12彩页文图照片,形象提示书中的主要内容:编者如此设计安排,可谓有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之效。程先生自1965年7月从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宜城工作、生活,余、姚两位是土生土长的宜城人,也是程本兴先生的授业弟子。此书的编辑出版,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表现了他们对宜城这方热土的深情与厚爱。
  然而,该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更在于它的内容本身。根据我们的初步理解,该书最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优势和价值特色:
  一、内容全面、信息丰富、结构宏伟,凸显了“宋玉与宜城”的主题
  该书共分4章31节,从“宋玉故里在宜城,宋玉本是宜城人”、“宋玉儒雅是赋圣,自古屈宋常并称”、“宋玉曾经被丑化,宜城率先为正名”和“宋玉名位已恢复、宜城实践要事记”等四个方面,组织史料,提供事证,展开论述。编撰者围绕“宋玉与宜城”的主题,充分展示了宜城是宋玉故里、宋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屈宋”并称的辞赋大家、历代宜城人民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宜城父老乡亲对于传扬“先贤”宋玉的思想文化作出无愧先人的贡献等观念。
  参考编撰者的相关解释,笔者以为该书在框架结构上的特点是:以书名“宋玉与宜城”标示全书的中心论题,再以四章的标题标示四个分论题,各“章”下面设若干“节”,以横向并列的各节及其小标题为支撑分论题的子论点,最后在各“节”下面落实以时间先后顺序纵向罗列史料或事例即具体的论据。全书四章之间的关系,努力体现中国传统的“启、承、转、合”的内在逻辑,既可以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能够互为补充、浑然一体。
  而每一章都自成体系,围绕各自的分论题组织材料、展开叙论,解答需要解答的基本问题。叙论之际,又史论结合,力求全面细致,充分深入,纵横交织,条分缕析。如第一章,为证明“宋玉故里在宜城,宋玉本是宜城人”这一论点,编撰者在先列一篇《导言》概述本章要旨之后,再分“关于宜城”、“古代典籍的记载”、“已知古代文物的印证”、“民歌民谣的流布”、“现当代专家的论证”及“中国文学史的结论”等7节,从七个方面、总计约五万余字的篇幅,进行了十分系统全面、具体翔实、条分缕析的阐述和说明。如其中第三节“古代典籍的记载”中,就全面搜罗汇聚了自东晋历史学者习凿齿《襄阳耆旧记》以至清代《襄阳府志》、《宜城县志·修楚大夫宋玉墓垣碑》及近代学者甘鹏云《楚师儒传》等16则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征引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关于宋玉为“楚之鄢人”和“故宜城有宋玉冢”、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关于“汉惠帝三年改曰宜城、城南有宋玉宅”,以及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和南宋祝穆《方舆胜览》、王象之《舆地纪胜》等古籍所载宋玉与宜城的史料时,编撰者还特别以“简注”的形式,介绍原文的作者、出处及文献价值或背景资料,解释难认难懂的字词并标注读音,用现代汉语翻译全部引用的文言文原文。这样作通俗化的处理工作,显然有助于今天一般读者群众的阅读,有利于宋玉事迹的普及与传播。
  再如第二章《宋玉儒雅是赋圣、自古屈宋常并称》,也以9节、一百三十余则、约十五万多字的篇幅,进行论述和证明。其中第二节《宋玉作品中的语句体现》,详细列举《九辩》《高唐赋》《神女赋》《风赋》《钓赋》《讽赋》《登徒子好色赋》等16篇辞赋作品中的部分语句,给予“简注”并说明“大意”,以便读者了解宋玉辞赋的思想艺术面貌,欣赏其文学才华;在第四节《古代美文的赞扬》中,更历举自西汉竹简无名氏《反淫》篇所言“宋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汉书·艺文志》、王逸《楚辞章句》,以及西晋张方《楚国先贤传赞》、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文心雕龙》、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周书·王褒庾信传论》、南宋学人章樵《古文苑·钓赋》评注、洪迈《容斋随笔》评宋玉《高唐》《神女》二赋、明代文学批评家胡应麟《诗薮》,以至清代学者程廷祚《骚赋论》等57则古代学者的相关评述,以相当丰富的史料、言论,力证宋玉辞赋的重要成就及其与屈原齐名并称的深广影响。
  二、具有广远宏阔的大时空观念和“宋玉文化”的学术视野
  如果说在该书的前两章里,编撰者主要是通过翔实的文史资料和宋玉自身的辞赋创作,证明“宋玉故里在宜城、宋玉本是宜城人”和“宋玉儒雅是赋圣、自古屈宋常并称”的论点或结论;那么,在该书的后两章里,细心的读者又会领略到编撰者更为宏阔广远的时空观念和“宋玉文化”的学术视野。比如,在该书第三章的《导言》中,编撰者申明:
  宜城人明白,虽然宋玉故里在宜城、宋玉是宜城人,但宋玉也是湖北人、鄂豫皖湘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从宜城出发的宋玉,在迈着坚实步伐走向全国时,必将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世界。[1]176-178
  掷地有声的话语,表达了宜城人士强烈的壮志雄心和宏观开阔的胸襟视野,也给海内外《宋玉与宜城》的读者展示了别样的风采。比如,在该书的整体设计上,既有纵贯春秋、战国、楚、汉以至中国古代两千余年历史的漫长时程,也有横跨“宜城”而“襄阳”而“湖北”而“中国”而“世界”的辽阔空域,体现了编撰者相当广远宏阔的大时空观念。
  胸怀让从宜城出发的宋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学术宏愿,该书第三章,以《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为宋玉正名》《在一般性媒体登载理论文章为宋玉正名》《率先参与谋划并创建多个宋玉研究的学术组织机构》《率先参与谋划并筹办宋玉学术研讨会议》等13个专节、约三十多万字的宏大篇幅,以一百四十余则的丰富事例,详细记录和介绍了宜城人士自1990年以来的相关工作和贡献。如宜城学人在国内学术期刊或媒体发表的理论文章,就有《宋玉立身本高洁》《建议为历史人物宋玉正名》《宋玉行踪考》《宋玉的现实意义》《宋玉及其作品的和谐思想》《不宜把〈九辩〉定为宋玉的唯一代表作》《毛泽东笔下的宋玉典故探微》等文章达65篇之多;编辑出版有《走进宋玉》、《宋玉辞赋语法修辞研究》、《宋玉辞赋注译析》等多种学术书籍;带头参与创建了“宜城市宋玉研究会”“襄樊学院宋玉研究所”“中国屈原学会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中国屈原学会宋玉研究会”等研究机构;还介绍有在宜城或襄樊等地举办的全省性、全国性乃至第一、第二、第三届“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且编辑出版历届《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在《襄阳日报》撰文评论了《中国文学史·宋玉及战国赋体文学》专章及《宋玉研究资料类编》等相关著作。
  在第十三节《进一步推动宋玉走向世界》中,还介绍了该书主编与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中文版)主编、美国哈佛大学特级教授宇文所安,以及《剑桥中国文学史》编撰者美国汉学家柯马丁教授、康达维教授等,就推动宋玉走向英、美汉学研究领域的书信往来,表达了《宋玉与宜城》编撰者对“学术无国界”和“进一步推动宋玉研究走向世界”的开阔视野和拳拳之心。与此同时,《宋玉与宜城》的编撰者还提出:宋玉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屈原齐名并称的文学家,是对赋体文学有开创之功的“赋圣”,而且也是“宜城历史文化第一名人”;程本兴先生本人,在提交2006年10月于襄樊召开的“荆楚文化的传播与影响暨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宋玉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中提出并阐明了“宋玉文化”的概念。程先生提出“宋玉文化,是宋玉及其作品两千多年来在海内外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所形成的物质的、特别是精神的财富”。
  于是,宜城的宋玉研究也不只是关注“学术”层面,而进入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范畴。比如说,该书第一章对于宜城与宋玉的叙论,就不仅有“古代典籍的记载”及“现当代专家的论证”和“中国文学史的结论”等书面文献资料,而且还有关于宜城“楚皇城古城址”“郭家岗遗址”“宋玉墓、宅遗址”“杜康台”“张自忠将军纪念馆”,以及“清陈廷桂《修宋大夫墓垣》诗刻碑”等许多“文化遗存”的介绍。在“杜康台”条的介绍中,又特别点出“宜城自古盛产美酒,且享誉天下”,还征引苏轼《竹叶酒》“楚人汲汉水、酿酒古宜城”的诗句佐证。
  第三章第8-12节,也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宜城人士编著图书、创作文艺作品,如《宋玉风采录》《宋玉》《赋圣宋玉》《宋玉故里赋》《诗画宋玉》《智谏》《楚都传说故事》等。这些以“宋玉”为题材的散文诗赋、电视连续剧本、长篇小说、连环画册、文史读物、民间故事作品等,能让读者感受到宋玉才华及其文化的魅力。还有《宋玉传歌》《宋玉传奇》《宋玉悲歌》等花鼓戏的演出,《宋玉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宋玉文化在宜城》等向干部群众宣传的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学术及文艺活动,令人应接不暇。其中,还有宜城“湖北楚都酒业有限公司”与宜城宋玉研究会编印的《楚瓶贡酒文化研讨会暨宜城宋玉研究会2005年会论文集》,宣传了自《楚辞·招魂》等诗就已经开始书写“琼浆、娱酒”的酒文化传统。
  三、表现了浓郁的家国情怀和热情传扬宜城先贤的“宜城情结”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608而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这种高尚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从来就不是空洞或抽象的东西。它总是与自己对于生长于斯的家乡故土、对于养育自己的人民亲人的忠贞爱恋,与匹夫有责、舍我其谁的建设家乡、报效桑梓的自觉责任和无私奉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历史上,缘于自己民族本身的特点和特殊的外部生存环境条件,历尽坎坷、筚路蓝缕的楚国人民是如此;“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是如此;深受屈原影响、且与屈原齐名并称的楚国辞赋作家宋玉,也未尝不是如此。
  在宋玉华美凄怨的辞赋作品里,无论是在被王逸评为“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且声声呼唤“魂兮归来、反故居些”的《招魂》,在那篇直接夸颂“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的著名《登徒子好色赋》,还是在那被论者誉为“千古悲秋之祖”、表现“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九辩》里,历来的读者同样也能感受到作者深挚的家国之情,如诗中云:
  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车既驾兮朅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3]184
  作者笔下的“美人”,也许就是敏感多情的诗人自己,他之所以深陷无限悲苦、忧郁无乐之中,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穷寂孤独,更是因为无法纾解的“去乡离家”和国君难见的家国情思。犹如清代学者王夫之《楚辞通释·九辩解题》所评:“宋玉感时物以闵忠贞,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悲悯一于君国,非徒以阨穷为怨尤。盖嗣三闾之音者,唯(宋)玉一人而已。”[4]121
  最早肯定宋玉辞赋家国情怀的后人,当是东汉南郡“宜城”的楚辞学者王逸。此后,再经汉魏六朝以至明清近代,虽历代学人对此都有所认识或评论,但在宋玉之后两千多年问世的这本《宋玉与宜城》的编写者群体中,却得到了最为集中的高度评价和继承发扬。
  在《宋玉与宜城》书中,不仅书名和四章的标题,都主要由“宋玉”与“宜城”两个关键词构成,而且全书内容的安排、文字的组织、感情的表达,都毫不掩饰地围绕和突出了“宋玉与宜城”这一主题。比如,“关于宜城”,该书第一章第二节有如此深情的赞美:
  宜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了惊采绝艳的楚文化,涌现出战国后期的辞赋大家宋玉、东汉时期的楚辞研究宗师王逸、唐代大臣柳浑等。历史上曾有数以百计的王侯名士荟萃宜城,描写宜城山水、风物名胜、风俗民情、历史人物……宜城民间艺术众类繁多,诸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歌舞,应有尽有,异彩纷呈。
  又比如,关于宋玉,该书的第二章标题是“宋玉儒雅是赋圣、自古屈宋常并称”,其《导言》又说:
  宋玉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创作的辞赋作品更加美;宋玉儒雅过人,是赋祖、赋圣,自古以来在文学史上屈原与宋玉常常被并称为“屈宋”。
  本书主编程本兴先生在其《宋玉辞赋注译析》(修订版)的《前言》中,指出“宋玉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爱国爱民的杰出作家”,并举《九辩》《风赋》《钓赋》《御赋》《招魂》等作品为例作了论说;宜城市文化局副局长、宋玉研究会副会长何全国撰文称“宋玉是楚国的爱国主义诗人”,《九辩》是“一部爱国主义的诗篇”。关于“宋玉与宜城”的关系,该书以全书第一章的标题一言以蔽之:“宋玉故里在宜城、宋玉本是宜城人”。
  清初诗人彭孙遹(1631—1700)曾有《洪州送人入楚》诗说:“夕阳樊口渡,秋草大堤平。宋玉居犹在,宜城酒正清”[5]423。从这首诗中,读者不难看出彭孙遹对友人入楚的祝福和对宜城人文名胜的向往。今天的宜城,远非彭孙遹的时代所可比拟,但是“宋玉居犹在、宜城酒正清”的诗句仍然可以为今日宜城的宋玉文化建设写照。我们翻阅眼前的这本《宋玉与宜城》,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新时期宜城人民的建设成就而欢欣鼓舞。仅仅是关于宜城为传承和弘扬宋玉文学成就、文化精神所进行的建设性工作和重要贡献,该书便以第三、四这两章15节、多达四十万字的篇幅作了丰富详细的叙述。既表明“宋玉曾经被丑化、宜城率先为正名”,又历举在“宋玉名位已恢复”的过程中,近三十年来宜城人民传扬宋玉、加强宋玉文化建设的具体事例。其中,第四章的《二十七年要事记》记载自1990年至2017年间宜城有关宋玉的宣传、建设,不仅提出了“修复宋玉墓、宅、碑并建设宋玉公园”的构想,还在“采用有效方式固化纪念宋玉”一节,还具体列举了宜城近十数年间有关宋玉文化的建设的成就:宜城市区一批道路、楼店、商品乃至学校以宋玉命名为 “宋玉路”“神女路”“高唐路”“宋玉商城”“宋玉酒家”“宋玉初级中学”等;宜城博物馆新馆设立的“宋玉展”(2010年),建成宜城市区“楚都公园”(2012年)及其“龙门广场”等。
  有如该书第四章的《导言》中所言:“秉持‘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客观反映宜城研究宋玉、宣传宋玉的部分史实”奉献给广大读者分享,“以不断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共创我们伟大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和富强。”字里行间,跃动着《宋玉与宜城》编写者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宜城、热爱宜城历史文化名人宋玉及其精神文化的家国情怀,和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望。
  当然,由于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复杂、跨越的历史时空绵长辽阔,再加上参与者众多、主编程本兴先生更是以古稀之年与病弱之体担此重任等原因,该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在所难免。比如,依本人的浅见,该书内容的选择及其文字表述尚有可简洁之处,个别的学术观点或用语也有进一步推敲商榷的空间,而且也还有个别的文字讹误。笔者指出这些许的不足,并没有任何理由去苛求该书的编撰者,但是,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期望该书修订再版之时,一定会更加美好!笔者甚至还有想象,当我们真的踏上宜城的土地时,不仅会在宋玉公园看到“体貌闲丽”、风流儒雅的宋玉雕像,也还会看到宋玉理想中“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俨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的“佳人”雕像!
  2019年五月的第一周,欣逢国际劳动节129周年和中国“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日暨“五四”青年节。在这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假日里,笔者又一次拜读了这本新颖厚重的《宋玉与宜城》,写下了上面这样一些初步而粗浅的感想;同时,我们还想征引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暨宋玉研究会会长方铭教授在该书《序》文中的精辟评论,来作为这篇文章的小结:“《宋玉与宜城》一书,无疑寄托了程本兴先生和他的作者队伍对于宋玉和宜城的深厚感情”,“具有体例创新、雅俗共赏和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是一部宜城与宋玉关系研究的集大成的著作。”[6]因此,我们应该祝贺和感谢程本兴先生以及包括程先生夫人汪美琴女士在内的编写团队,应该感谢传承和建设宋玉文化的各方有识之士和宜城人民;当然,更应该感谢和铭记宋玉等创造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先贤者们。
  参考文献:
  [1] 程本兴,余建东,姚守亮.宋玉与宜城[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
  [2] 列宁.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王夫之.楚辞通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5] 刘刚.宋玉研究资料类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6] 方铭.宋玉与宜城·序[M]//程本兴,余建东,姚守亮.宋玉与宜城.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何新文(1953—),男,湖北通城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周昌梅(1971—),女,湖北恩施人,广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来源:光明网责任编辑:何新文 周昌梅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