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诗词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2019-07-16 15:23:2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责任编辑:汪建新
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初心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浓缩和艺术载体。借助诗词去解读和分析毛泽东的初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天翻地覆慨而慷”,从上下求索到彻底改变中国命运
毛泽东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志存高远,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策。在湖南一师就读期间,毛泽东的人生格言是“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
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毛泽东是一个上下求索的热血青年。1920年11月,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创建湖南长沙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地方组织。这标志着毛泽东已经由一个爱国青年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共产党人。
1921年初,毛泽东把与蔡和森等人创办的进步团体新民学会的宗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这不仅成为新民学会的宗旨,也是毛泽东毕生的追求。
当年毛泽东所面对的中国,内忧外患。“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地主重重压迫”“遍地哀鸿满城血”“重庆有官皆墨吏”“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1925年秋,毛泽东从长沙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之前,重游橘子洲头,写下豪情满怀的《沁园春·长沙》。这是青年毛泽东的代表作,反映了写诗时的复杂心情,但追溯的却是求学期间的探索与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所评价的那样:“年轻的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
1927年初,毛泽东回到韶山考察农民运动。临别时,毛泽东铿锵有力地立下誓言:“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了!”
为探寻“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初心不改,上下求索。用毛泽东的三个诗句,就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逻辑进程。
第一句是《沁园春·长沙》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曾有自注:“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中国革命的道路究竟该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拯救中国,他还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仍然在苦苦地探索。
第二句诗出自1927年春写的《菩萨蛮·黄鹤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泽东后来在解释“心潮”时写道:“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日,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引兵井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的局面从此焕然一新。
第三句诗是1949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以独特方式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既浪漫又贴切的诗化总结。中国革命沿着井冈山道路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经历了从“问天”“比天”到“翻天”“换天”的具体过程。毛泽东诗词当中,带有“天”字的诗句很多。诸如“万类霜天竞自由”“人生易老天难老”“离天三尺三”“天高云淡”“极目楚天舒”“天堑变通途”等。这些诗句当中“天”,要么指与“地”相对的无边苍穹,要么指自然界,其涵义与人们对“天”的通常解释没有太大差异。
然而,在毛泽东的思想观念中,“天”反映着毛泽东的革命诉求。正如“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天”的含义显然不是指自然意义上的天空。
——问天。“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尽管没有出现“天”字,但“寥廓”二字分明指的就是“天”。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屈原的长诗《天问》。这是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的发问,表现出毛泽东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大胆质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比天。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时,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路径已经变得具体明确,义无反顾。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天”具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意味,似乎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在很多人看来,“天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阶级和社会制度,而毛泽东偏偏不信邪,要与“天公”比试高低。
——翻天。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最终目的,显然不是与“天公”平起平坐,而是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到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中国革命的胜局已定,毛泽东由衷感叹:“天翻地覆慨而慷”。
——换天。1959年毛泽东回到家乡时,心中充满无限感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誓言已经变成现实。新中国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这是扭转乾坤、改天换地的沧桑巨变。
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到“六亿神州尽舜尧”,从唤起民众到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人民
在毛泽东的心灵世界中,“人民”居于崇高的地位。在领导中国人民翻身求解放的历史过程中,毛泽东之所以拥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是因为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看作是真正的英雄,看作是生存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中华儿女多奇志”“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是毛泽东群众观点的诗意表达。因此,毛泽东在注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才会明确说明“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革命战争目的在于重整山河,造福人民,是为着人民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之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他放手发动群众,建立起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使敌人陷落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毛泽东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入中国革命的历史潮流,将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毛泽东用如椽大笔塑造了人民群众群体形象,热情讴歌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光辉事业。他们是正义的化身,具有顽强的战斗意志。“六月天兵征腐恶”“要向潇湘直进”“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不到长城非好汉”“万水千山只等闲”“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宜将剩勇追穷寇”。他们坚不可摧,所向披靡,能够征服一切敌人。“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横扫千军如卷席”“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百万雄师过大江”“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毛泽东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这不仅表现在他的政治活动中,也充分地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他在《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小序”中写道:“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毛泽东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毛泽东诗词广为传颂、感人肺腑的根本原因。
从“管却自家身与心”到“拒腐蚀,永不沾”,从自我修身变成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腹有诗书气自华”。毛泽东诗词深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思想境界,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化精品。它已经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毛泽东诗词境界高尚、蕴涵丰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这里仅粗略归纳几个方面,以此来揭示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品格,即坚定不移的初心:
第一、深厚的爱国情怀。
毛泽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支撑他的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属蓄积于胸中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毛泽东吟咏祖国河山的诗作中,这种爱国情怀表现得既直接又生动。“踏遍青山人未老”“我自欲为江海客”,他既乐山又乐水。毛泽东笔下的山,仪态万千、瑰伟雄奇。会昌山“颠连直接东溟”,昆仑山“横空出世”,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井冈山“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毛泽东笔下的水,神奇曼妙、变幻无穷。他沉醉于“漫江碧透,百加争流”的清纯与活力,震撼于“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静穆与凝重。他欣赏“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的自然雅趣,赞美“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的烟波浩渺,向往“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气壮山河的诗句,使人对伟大祖国油然而生敬意,为自已是中国人而深感自豪。
第二、深沉的忧患意识。
毛泽东始终忧虑着国家的命运、革命的前途和人民的福祉,忧患意识是毛泽东砥砺前行、不懈奋斗的不竭动力。
居危思危的忧患意识。1935年2月写的《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的第一首作品。遵义会议扭转了毛泽东的人生境遇,攻打娄山关获胜,但这两件事还不足以迅速扭转红军的危局,仍然处于危在旦夕的险境。这首作品显得极其沉郁凝重,因为毛泽东深知“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1949年4月,毛泽东写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在为南京解放这一重大喜讯欢欣鼓舞的同时,毛泽东深知中国革命任重道远,发出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号召。正因为有了这种“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横空出世和长治久安。
第三,勇敢的责任担当。
勇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价值追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写了《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写道:“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山,犹如一把锋利无比的长剑刺破青天,然而自身却完好无损。一旦天塌下来,山会一柱擎天。山,俨然就是共产党人的人格化身,它之所以所向披靡,正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天地之间山为峰,山高人为峰。当国家出现危亡,人民出现危难的时候,共产党人总是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是人民的靠山。
第四、执着的理想信念。
毛泽东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中国革命面临的总体形势是敌强我弱,毛泽东性格刚毅,百折不挠,充满必胜的信心。
在毛泽东诗词中,“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诗句中,都有一个字“直”。这些诗句所描绘的具体军事行动不同,但这个“直”字,却具有共同的意味。那就是为了实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初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勇往直前”“矢志不移”。
第五、顽强的奋斗精神。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这样写道:“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也是战斗的一生。他少年时代豪气冲天,青年时期踌躇满志,壮年时期执着豪迈,晚年时期壮心不已。他不畏艰险,愈挫愈勇,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顽强的精神。“雪里行军情更迫”“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更喜岷山千里雪”“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累”,这些诗句,是毛泽东奋斗人生的真实写照。
第六、博大的天下情怀。
毛泽东不仅关注中国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未来;他不仅关心中国人民的疾苦,也关心世界人民的悲欢。
毛泽东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在《念奴娇·昆仑》一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毛泽东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把大同思想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表达了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实现大同太平世界的坚定决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1963年8月1日,毛泽东为身居闹市、一尘不染的“南京路上好八连”写诗《杂言诗·八连颂》。这是毛泽东唯一一次为一个连队专门赋诗: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毛泽东对人民军队如何在和平时期永远保持革命本色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也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永不变色指明了具体方向。
来源:《中国政协》2019年第12期
(作者:汪建新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
本文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责任编辑:汪建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阅读
- 2023-05-15爱国诗词研讨会走进澳门校园
- 2023-05-12爱国诗词研讨会走进澳门校园
- 2023-05-11毛泽东诗词:当代诗词改革创新的典范和指南
- 2023-05-10怀宁县三祝初中开展“传承优良家风,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演讲暨首届古诗词默写大赛
- 2023-05-09文学大咖云集浙江黄岩!共赴一场以橘花为名的诗词盛会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